毛德文教授应用中医八法论治肝病探析

2021-11-30 11:05柏文婕石清兰陈月桥陈晓丽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德文黄疸肝病

柏文婕,石清兰,陈月桥,陈晓丽

(1.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指导 毛德文

中医治法丰富,《黄帝内经》中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用汗、下等治法治疗水肿;汉代医家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了汗、下、和、温等法治疗伤寒及各种杂病,如麻黄汤、承气汤、小柴胡汤及理中汤等代表方剂的应用;金代医家张从正主张治病“攻邪”为主,在《儒门事亲》一书中详述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及其临床应用。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前人基础上,于《医学心悟》中提出“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对不同时期各个医家主张的不同治法进行了总结,正式提出了中医八法。毛德文教授认为肝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调、水湿、痰饮、瘀血、毒浊胶着有关,将中医八法应用于肝病的治疗,着眼于调整肝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调,使水湿、痰饮、瘀血、毒浊等有形或无形得以消散,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以平为期。

1 应用中医八法治疗肝病

1.1 汗法 汗法乃中医八法之首,通过将具有升扬、发散、透泄特性的药物内服或外用及运用火疗、针灸、导引、按摩等治疗手段,振奋阳气、开泄腠理,对辨证为腠理郁闭、肺卫失宣、气血阴阳失调等所致的外感表证或内伤杂病,调和阴阳、表里、营卫、脏腑,令汗出而邪解。在肝病的治疗应用中,毛德文教授将汗法主要用于黄疸、鼓胀等兼有表证者,其依据源于:《金匮要略》曰“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其中“脉浮”即表证之征;水肿者,《金匮要略·水气病》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其中“腰以上肿”从病位上提示有表证之征。故毛德文教授于临床见水湿、鼓胀、水肿、黄疸等兼有表证者,若辨证为疾病初起,风水束表属热证者,用辛凉解表之法,方选银翘散加减;若为黄疸初起,兼有表寒证,用辛温解表之法,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兼有水湿表证,则方选大青龙汤、小青龙汤、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并可随证化裁治疗水湿兼表的鼓胀;若为邪气在表,兼有表虚之黄疸,用助阳解表之法,如《金匮要略》书中所述,方选桂枝加黄芪汤。毛德文教授认为区别于其它疾病之表证,用汗法治疗肝病之表证需注意,无论寒热均多见湿邪兼证,临床上多予葛根、羌活、白芷等祛风化湿方可取得良好疗效。

1.2 吐法 吐法指使用药物促使呕吐以治疗毒物、宿食、痰涎等停留在胃脘或胸膈以上的病症。《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吐之下之,补之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中“吐之”“越之”即指吐法,用于病位在身体上部的疾病,因势利导,驱病邪顺势而上使疾病得解。吐法的代表医家为金元名家张从正,力主“一吐之中,变态无穷,屡用屡验”,使用吐法治疗病症多达66种。

肝五行属木,木喜条达。肝之百病始生,在于木郁气滞,而“木郁达之”,张从正认为“达,谓吐也,令条达”,吐法其本质就在于条达气机。故从理论而言,吐法当适用于黄疸、鼓胀、肝厥等多种肝脏疾病的治疗[1],但相较于其它治法,吐法在实施过程中会引起患者强烈的不适感,降低了患者对该治法的接受度,自张从正后吐法的临床应用逐渐减少。毛德文教授在临证处方时考虑到患者的依从性甚少使用吐法。

1.3 下法 中医下法指运用有泻下、攻逐作用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散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破除积聚的治疗方法[2]。对中医下法的提及可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张仲景将下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在其著作《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载有下法之代表方剂承气汤系列,并有峻下、缓下、轻下功效之不同。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学八法》也对下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下法于肝病治疗中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攻逐水饮、攻下瘀热、泻下肠道燥屎积滞三个方面,常用药物有大黄、芒硝、巴豆、火麻仁、甘遂、芫花、大戟等。毛德文教授临证时,若患者为肝硬化腹水兼有咳嗽、气喘等胸腔积液之证,辨证为饮停胸胁,方选十枣汤以攻逐水饮;若患者为黄疸、鼓胀、或肝着,辨证属于瘀滞下焦者,方选桃核承气汤以攻下瘀热;若患者为急慢性肝病等,辨证为燥屎与郁热结于肠道者,方选承气汤系列以攻下热结;若患者为肝性脑病及肝硬化、肝衰竭等合并内毒素血症者,立足于肝性脑病的基本病因、病位、病机及传变规律等的认识[3],经多年的攻关研究,毛德文教授创新性提出了“发于肝、酿于肠、损于脑,大肠为本病发病核心环节”的中医病机观点,并开创以“通腑开窍法(大黄煎剂)”为主要技术核心的治疗模式,将大黄煎剂(大黄30 g,乌梅30 g)保留灌肠以泻下肠道燥屎积滞。通过临床研究证实,大黄煎剂保留灌肠具有促醒、保肝护肝及减“毒”增效的作用,能够有效预防和逆转肝功能衰竭并发的肝性脑病,整体临床疗效优于西药和传统中医治疗方法。通腑开窍法(大黄煎剂保留灌肠)是肝功能衰竭治疗过程中重要的辅助治疗方法[4]。

1.4 和法 和法指通过和解、调和,使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的治法[5],即“调整阴阳,以平为期”。其理论依据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和法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少阳病篇中有着大量应用,“和解少阳”是少阳经病变论治的首要原则。

中医认为肝胆脾胃同属中焦,为一身之气上传下达的枢纽,宜平衡通达调畅,故“和”法在肝病治疗中尤为重要,其代表方小柴胡汤、逍遥散、柴芍六君汤、乌梅丸、泻心汤系列方等均出自《伤寒论》,可用于寒热、表里不调,肝脾不和之肝着、胁痛、黄疸、鼓胀、积聚等证。毛德文教授对和法的运用比较灵活,若患者为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着且痞满较甚,可用泻心汤类调和寒热,其中半夏泻心汤重于寒热互结之痞满,甘草泻心汤偏于胃气虚之痞满,大黄黄连泻心汤偏于热邪壅滞之痞满;若患者为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鼓胀,或鼓胀、黄疸等证中兼见阳虚者,则用附子泻心汤以平邪热有余、阳气不足;若患者为慢乙肝、肝硬化等见寒热虚实、上热下寒复杂病症,方选乌梅丸入厥阴肝经以缓肝调中,清上温下。若患者为急慢性肝病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者,方选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运转枢机,并可化裁为柴芍六君汤,用于肝着、胁痛之脘痞胀闷、不思饮食偏脾虚者;化裁为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用于肝着、胁痛之脘痞胀闷、不思饮食偏肝郁者;化裁为大柴胡汤,联合下法用于胆腑郁热为主要表现者;化裁为柴胡干姜桂枝汤,用于以枢机失利、饮郁化热为主要表现者。

1.5 温法 温法,指通过温热性质的药物起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邪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的治法[6]。《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阐明了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亦是温法的理论依据所在。

中医认为肝脏“体阴而用阳”,故肝病其生理在“体”为阴,其病理则指痰、瘀等有形阴邪蓄积,郁而发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及“阳化气,阴成形”,故有形阴邪需阳气鼓动方能化散无形而消弭,治则当以振奋阳气温化为主,张仲景于《伤寒论》中以四逆汤、理中汤、附子理中汤等温中祛寒,以真武汤温补肾阳;程钟龄于《医学心悟》中亦以茵陈术附汤温阳化湿,代表药物有附子、干姜、艾叶、生姜、吴茱萸等辛温之品。毛德文教授审证求因,若辨证为肝厥之痰浊蒙窍证,方选菖蒲郁金汤化裁或温脾汤化裁合苏合香丸,用以化湿除浊、涤痰开窍;辨证为黄疸之寒湿发黄证,方选茵陈术附汤化裁或茵陈四逆汤化裁,用以温阳散寒、健脾化湿[4];辨证为肝着、胁痛之寒凝肝脉证,方选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用以温经散寒、柔肝止痛;辨证为鼓胀之寒水困脾证,方选实脾饮,用以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辨证为鼓胀之脾肾阳虚证,方选真武汤、苓桂术甘汤,用以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1.6 清法 清法又称清热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其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大法。《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述“治温以清,治热以寒”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是清法理论依据所在。清代刘仕廉在《医学集成》中对清法做出了详细阐述,“清者,清其热也。脏腑有热,则清之。经云:热者寒之,是已。然有当清不清误人者,有不当清而清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分内伤、外感以误人者,有当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证以误人者,是不可不察也”,明确了清法的运用及其注意事项。

毛德文教授将清法用于临床肝病的治疗,因肝胆内寄相火,肝气郁结,易生郁热,从而犯上(肺),悔中(脾胃)、乘下(肾),故以清解肝胆、脾胃之湿热为主,清肝胆湿热用茵陈蒿汤、解毒化瘀系列方,清脾胃湿热用黄连温胆汤;代表药物为黄连、龙胆草、夏枯草、茵陈、山栀子、生地黄等寒凉之品。若患者为黄疸之毒热炽盛证,治以清热解毒、利湿退黄,方选茵陈蒿汤合黄连解毒汤或甘露消毒丹、解毒化瘀系列方;若患者为黄疸之热毒入营(血)证,治以清营解毒、凉血散瘀,方选犀角地黄汤合清营汤化裁或清瘟败毒饮化裁;若患者为黄疸、肝厥之热入心包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醒神,方选清营汤化裁合安宫牛黄丸或解毒化瘀系列方合安宫牛黄丸[8];若患者为肝着、胁痛之痰热郁滞证,治以清热燥湿、理气化痰,方选黄连温胆汤;若患者为肝着、胁痛之肝郁化热证,治以疏肝和胃、解郁化热,方选丹栀逍遥散;若患者为肝着、胁痛、黄疸之肝胆湿热证,治以清热利湿,方选龙胆泻肝汤;若患者为胁痛、黄疸之胆腑郁热证,治以和解少阳、兼清里热,方选大柴胡汤(大柴胡汤为和、下、清三法的综合运用)。

将清法用于治疗黄疸临床最为常见,黄疸中的急黄强调早期治疗,断然救危截变——防止疾病向脑、脾、肾、肺、心等脏腑传变,尽可能地阻止疾病的恶变。方从法出,立足于“清法、消法”,毛德文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提炼出治疗急黄的有效方剂——解毒化瘀系列方[7],该方由由茵陈、赤芍、大黄、郁金、白花蛇舌草、石菖蒲组成,经多年的临床验证,证实了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其中赤芍、大黄、茵陈均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化瘀、退黄之功效[4],被视为治疗肝功能衰竭之要药,清法实为黄疸中急黄的重要治法。

1.7 消法 消法指运用具有消散或攻伐作用的药物,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功效,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8]。《黄帝内经》中所谓“坚者消之”“客者除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消、除、散、攻、折”即是消法的不同表现形式;张仲景将消法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发展为行气活血、化瘀散结等具体治法;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对消法进一步做了归纳和总结,“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筋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此后,消法的临床适用范围不断丰富。

毛德文教授将消法应用于肝病的治疗,基于肝病的病理要素以水湿、痰饮、瘀血、毒浊为主,故选方多以消散为主要目的,如用硝石矾石散治疗湿热与瘀血互结所致的黄疸,用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治疗鼓胀水肿,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治疗瘀血阻滞的肝癌、积聚等。若患者为兼有表证之鼓胀、水肿、黄疸等,属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可用五苓散或五皮饮利水渗湿;若患者为鼓胀、黄疸,属水热互结而兼阴虚,可用猪苓汤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若患者鼓胀,属风水表虚、膀胱气化不利,可用防己黄芪汤益气健脾、祛风利水。

1.8 补法 补法指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治疗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之虚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9]。《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难经》曰“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此治损之法也”,为补法的应用提供了遵循依据。

肝病日久,水湿、瘀血等有形之邪耗伤阴血,兼之汗、下、清、消之法易伤正气,故毛德文教授认为在肝病的治疗中,应酌配补法于其余七法,匡扶正气,常用药物有党参、太子参、白术、麦冬、白芍、附子、干姜、熟地黄等补益之品。需补阳者,参见前述温法,主要以补脾肾之阳为主;需补气者,可用防己黄芪汤、六君子汤等,但补气注意顾护胃气,加用茯苓、陈皮、砂仁、炒麦芽、神曲、鸡内金等健运脾胃,使脾胃生化有源,正气来复;需补阴者,见眼干涩、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可用一贯煎加减;需补血者,症见面色萎黄、无华、爪甲苍白、气短乏力等血虚症状,以四物汤为代表方剂,常加何首乌、黄精等补益阴血。

2 验案举隅

患者,男,66岁,于2020年3月初诊。主诉:双腿肿胀月余,发热1周。症见:腹胀,双下肢浮肿,伴身目尿黄,口干口苦,发热,纳差,厌油腻,便溏等症状。患者既往有乙肝标志物阳性史30年,2015年开始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2018年起自行停用抗病毒药物,停药后未规律复查。患者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肝肝硬化,治疗效果欠佳,遂到我院就诊。否认丙肝病史,否认长期大量饮酒史。查体:T38.7℃,精神欠佳,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黄如橘子色,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腹部膨隆,腹软、有压痛及反跳痛,肝脏肋下未及,脾脏肋下约4 cm可及、质中、无触痛,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舌质紫暗红,苔黄厚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数。中医诊断:鼓胀(水热蕴结证)。治以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清法、下法合用)为法,拟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处方:茵陈15 g,金钱草15 g,山栀子20 g,黄柏10 g,苍术20 g,厚朴20 g,砂仁10 g,大黄10 g,猪苓15 g,泽泻15,车前子15 g,滑石20 g,甘草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患者诉口苦口干症状减轻,无发热,余症同前。续予初诊原方,21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连续口服21剂后,患者腹胀、双下肢浮肿症状有所减轻,身目尿黄减退,饮食好转。

三诊:续治以清热利湿、行气健脾(清法、下法、补法合用),拟方茵陈蒿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处方:山栀子20 g,茵陈15 g,大黄10 g,薏苡仁20 g,砂仁10 g,茯苓15 g,甘草10 g,白术15 g,猪苓15 g,苍术20 g,厚朴20 g,党参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1周后复诊:患者腹胀、双下肢浮肿症状明显减轻,身目尿黄基本消退,饮食基本正常。

按语:患者就诊时表现出明显的水热蕴结之证,故清、下二法合用,处方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加减,以茵陈、黄柏、金钱草等药祛除患者体内蕴结之水热;患者久病必伤及脾气,待诸症缓解后,加以补法,减少攻伐湿热药物的使用,佐以党参、白术等健脾行气药物,扶助正气,达到治病求于根本。

3 小结

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总结前人经验,根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不同性质,对不同时期各个医家主张的不同治法进行了总结,正式提出了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清温消补”。肝脏木性条达,中医八法在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的过程中,虽各有侧重,但以和法为总则,以通为目的。临病应用时,应观其脉证,在辨证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中医八法施治,或单法选用、或先后选用、或数法并用,法随证变,以期收到更好的疗效。毛德文教授认为肝病的发生发展,与肝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调、水湿、痰饮、瘀血、毒浊胶着有关。基于肝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分析,毛教授将中医八法应用于肝病的治疗,着眼于调整肝脾肾的气血阴阳失调,使水湿、痰饮、瘀血、毒浊得以消散,脏腑的正常生理机能得以恢复。

猜你喜欢
德文黄疸肝病
新生儿黄疸治疗箱常见故障处置及预防性维护实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鲁晓岚:黄疸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病医院简介
向你普及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
徐德文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我们的树
肝病切勿以肝补肝
野性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