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艳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病症之一,临床表现为突然的阵发性腹部疼痛,部位多在脐周,也可在其他部位,程度轻重不一,频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1]。西医常用解痉剂、胃肠动力药、益生菌等治疗,虽可以暂时缓解,但复发率较高。因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常因腹痛频作、症状显著、病程迁延使病患焦灼[2]。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经脉未盛,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脾胃虚寒、情志刺激等皆可使中焦阻滞,气机升降失常,六腑不通则发为腹痛。中医药治疗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笔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1 从脾论治 小儿多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素虚,易感外邪,加之父母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有学者认为本病病在中焦,治疗本病当从脾胃论治。王志敏[3]观察补脾安中汤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将11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4例采用补脾安中汤(太子参、山药、茯苓、白术、白芍、苍术、炒神曲、炒麦芽、炙甘草、木香、香附)口服,对照组50例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必要时加用山莨菪碱片对症)治疗,治疗4周及停药1周后,观察组腹痛次数、腹痛程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肖云飞等[4]探讨资生健脾丸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效果。将60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小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口服资生健脾丸(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陈皮等)治疗,对照组30例予口服谷维素、复方颠茄片及吗丁啉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对照组有效率为73%,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唐伟东[5]报道治疗组60例采用参砂化积健脾汤(陈皮、厚朴、苍术、半夏、香附、枳实、青皮、山楂、槟榔、茯苓、甘草、太子参、砂仁)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双歧四联活菌及吗丁啉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对照组的76.67%(P<0.05)。
1.2 从肝论治 有学者认为,受家庭生活环境等的影响,当今儿童多有骄纵任性,日久极易出现情志不畅,肝气郁结,致使经脉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提出小儿再发性腹痛从肝论治疗效显著。马少剑等[6]认为该病系肝盛乘脾、胃失和降、气机不畅、经络不通所致,提出采用疏肝和胃、调理气机之法治疗。刘丽等[7]认为本病发病的影响因素中,心理因素占重要的地位,其报道治疗组采用疏肝柔肝法(药物组成:柴胡、薄荷、甘草、陈皮、木香、青皮、延胡索、白芍、炒川楝子、川芎)治疗,对照组口服654-2片治疗,疗程为15 d,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刘丽等[8]也报道用疏肝柔肝法(柴胡、薄荷、炒川楝子、延胡索、炒白芍、生甘草、广木香、陈皮、川芎)治疗该病的疗效,对照组予654-2片口服,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1.3 从肝脾论治 齐永福[9]认为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以木郁土壅型多见,肝木生长需脾土运化水谷以涵养滋润,脾土健运需肝木疏理温养,其从肝脾论治该病,临床予以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柴胡、茯苓、白术、生姜、赤芍、薄荷、木香、枳壳、半夏、蒲公英、甘草)治疗,疗效满意。孙永峰[10]观察芍药甘草汤治疗儿童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疗效,将80例儿童再发性腹痛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减(芍药、甘草、炮姜、大黄、木香)治疗,对照组38例予654-2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显效31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显效24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9.47%;两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无一例出现副反应。王亚军[11]将56例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28例给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腹痛甚者加延胡索、香附;偏寒者加乌药、高良姜;食积者加鸡内金、陈皮;湿阻中焦加藿香、白豆蔻、砂仁等。对照组28例予颠茄片或多潘立酮口服。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2.1 穴位贴敷 陈婉姬等[12]将120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予以小儿健脾膏(中药组成:山楂、丁香、吴茱萸等,将各味药研磨成细粉,用姜汁调制成药糊,并制成直径为0.8 cm的药饼)穴位贴敷(穴位:中脘、神阙、脾俞、足三里),对照组予以口服654-2片和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治疗,比较2组腹痛缓解和消失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腹痛消失率、腹痛缓解和消失时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张永春[13]观察术芍散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将7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应用术芍散(白术、干姜、吴茱萸、枳实、白芍、延胡索)敷脐治疗,对照组予以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及山莨菪碱治疗,结果治疗组在腹痛缓解及减少腹痛复发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袁增辉[14]采用理气止痛中药(取白芍、生甘草、川芎、延胡索按2∶1∶1∶2比例组方,偏寒加乌药,气滞加煨木香,食积加鸡内金、陈皮,血瘀加山楂,大便秘结加枳壳、槟榔)贴敷脐治疗40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结果临床治愈2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5%。表明理气止痛中药贴敷脐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临床效果较好。
2.2 捏脊疗法 捏脊疗法是以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辨证论治为原则,通过捏脊背,振奋全身的阳气,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任丽辉等[15]认为通过捏脊疗法对督脉和膀胱经的捏拿,可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疏通经络和气血,达到“通则不痛”。其采用捏脊疗法治疗62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每日治疗1次,10 d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20例,好转34例,未愈8例,总有效率为87.09%,疗效满意。
2.3 中药点滴灌肠 中药灌肠是将中药通过直肠缓慢滴入,药物经过直肠静脉丛吸收,快速进入血液循环而起治疗作用。卓平等[16]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自制中药益脾安合剂(白芍、甘草、防风、晒姜、附片、太子参、延胡索、草豆蔻、乌药)点滴灌肠,对照组予以常规口服颠茄片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在腹痛改善情况方面,两组比较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杨玲玲[17]报道60例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给予理气止痛汤(苍术、陈皮、厚朴、砂仁、香附、枳壳、延胡索、焦山楂、六神曲、炒麦芽、生甘草)口服,同时配合理气止痛敷贴膏(取小茴香、白芷、香附、乌药、木香、干松、延胡索等中药按1∶1比例混合,加入凡士林调制成药膏)贴肚脐,每日1次,连续7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为90%。谢晓丽等[18]亦应用中医内外法并用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予以健脾理气汤(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白芍、川楝子、延胡索、莱菔子、甘草)口服治疗,并加用暖脾膏(组成:白胡椒、丁香、小茴香等)外敷神阙穴,6 d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后评估疗效,结果显效30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李兰等[2]观察针刺与中药内服联用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将71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在急性期采用针刺(主穴:取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治疗,缓解期予以中药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实、白芍、炙甘草、白术、茯苓、木香、苏梗、砂仁)内服,对照组35例给予654-2片联合微生态调节剂口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性疼痛缓解方面,治疗组缓解时间为(1.52±0.82)h,对照组为(2.01±0.66)h,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周国栋等[19]将120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口服四联活菌素片的基础上给予山莨菪碱片口服,研究组在口服四联活菌素片的基础上给予低频振动电磁治疗仪配合复方中药贴片(成分:蒲公英、鱼腥草、紫花地丁、黄芩、黄柏、鸭跖草等)腹部透入治疗,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2组均根据病程长短治疗1~4个疗程。结果研究组在痊愈率、愈显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腹痛程度、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1)。邓敏红[20]将60例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0例口服颠茄合剂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治疗组30例以654-2注射液调和云南白药(成分:三七、麝香、冰片等)敷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楼印晅等[21]报道布拉氏酵母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疗效,将100例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0例给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观察组50例给予布拉氏酵母菌联合醒脾养儿颗粒。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明显高于对照组(72.00%),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腹痛程度、发作频率以及腹痛持续时间均比对照组低(P<0.05)。
小儿功能性再发性腹痛病因不明,与社会心理因素、内脏感觉高度敏感、便秘、胃肠动力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22],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对患儿影响较大,需及时进行治疗。中医药治疗该病具有特色优势,临床施以辨证论治,应用疏肝理脾、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方法,在改善患儿腹痛临床症状、减少复发率及总有效率等方面有明显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中药外治疗法,如穴位贴敷、针灸推拿以及直肠滴注等方法的应用,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越来越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