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铭,王春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外,还应具有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担当。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具良好“传道、授业、解惑”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应还有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价值观、人生观的潜移默化,更要把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爱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随着高校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以及党和国家近年来对中医药事业的大力支持,高等中医药院校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大量高层次、高学历青年进入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为了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在人才培养中将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青年教师育人能力,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彰显一所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责任与担当。
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育人能力的核心要素,可以归纳为“德、信、专、能”四个方面。
1.1 “德”即为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信仰和追求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鲜明提出高等教育“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的基本遵循。“四个回归”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医药院校承担有医疗服务的社会职能,许多教师除了教学、科研任务外,还承担医疗任务,加上当前有些高校职称评定和评价体系中,有重科研轻教学导向[1],使不少教师无法平衡教学、科研和医疗的关系,教师投入教学精力不足。有些青年教师把教书育人简单认为上课,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下课即走人,缺乏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一支有精神信仰、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有传道授业解惑责任感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份的要求,也是教学相长和促进学生回归刻苦读书常识的基本要求,更是学校办学回归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心,回归教育强国梦的基本要求。
1.2 “信”即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自信 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扬光大,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2]。因此,必须把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场所。只有建设一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了解、高度认可,对中医药事业真心热爱的教师队伍,才能发自内心地将这种自信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发挥中医药院校教师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解决当前现代医学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社会上对中医药缺乏认同感,缺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自信,缺乏制度自信的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1.3 “专”即为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能力 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有专业领域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专业知识,有担当知识、文化、文明的传承创新者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此外,青年教师还要具备把专业课程知识传授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能力。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当前国内国外复杂的政治形势下,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很容易成为国外反动势力影响和控制的对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简单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责任,要把思想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才能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1.4 “能”即为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技能 学校教师大多是从中医药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和专业的教学技能训练,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对客观教学规律把握不足,教学方法运用不当,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年教师开展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使青年教师具有真正过硬的教学能力,才能够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近年来,广西中医药大学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努力提升青年教师“德、信、专、能”核心素养,厚植人才培养沃土。
2.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青年教师思想统一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要把青年教师培养成为政治素质过硬的文化传播者,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研室是高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3],也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组织、团队建设的平台。学校不断加强教研室组织建设,把基层党建工作与师德师风建设结合,与青年教师的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做好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帮助青年教师克服重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学校制定了《教研室工作条例》等系列文件,把教研室活动常态化、制度化。教师利用教研室活动日,系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准确理解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增强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力。尤其是国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通过教研室集体学习活动,补齐了认知短板。通过边学习、边讨论、边整改,不断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学校还在2014、2016、2019年分别开展了大规模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各教研室就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等问题开展讨论,学校领导分别带领职能部门参与教研室共同讨论,取得良好成效。
2.2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信心 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这是遵循中医药学科发展规律的需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需要。因此,中医药院校的青年教师,不论何种学科专业背景,均应该按照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文化自觉自信。学校的青年教师按接受教育的学科背景可以分为中医学、非中医学两类。对于中医学学科背景的教师,鼓励他们以中医经典研究为切入点,把中医学的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与传统文化研究相结合,力求在深化和拓展中医学的研究中丰富和提升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充分发挥中医学学科背景教师的作用,在学校开办优秀传统文化讲坛,邀请他们开专题讲座,教学相长,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自我。对于非中医学学科背景的教师,通过举办“西学中”师资培训班是提高他们中医和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还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打造富有中医药内涵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特点的文化氛围,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弘扬“仁、义、礼、智、信”的人文修养和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生的精神追求。走进学校仙葫校区,主题雕塑《问道》《论道》再现了医道不懈的探寻和追求;石刻《河图洛书》《中医历史文化长廊》《黄帝内经》《伤寒论》等昭示了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壁画《岐黄论医》《杏坛讲学》、墙刻《医学生誓言》和名医名家的励志格言等,时刻警示师生们要以先贤为榜样,树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追求。
2.3 实施全程化培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做好职业规划,并为他们提供包括专业提升、教学理论和技能培养方面的全程化培训。全程化培养指为青年教师从入职、成长、成才阶段提供指导。在教师的入职阶段:通过入职培训、试讲、教师资格认定、教师岗位聘任等措施,培养教学基本技能,指导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达到教学基本要求,同时把学校的优秀传统、老一辈中医师的优良作风融入教师入职教育。在教师成长阶段: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要求青年教师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含教学研究)或临床实践任务;通过“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鼓励教师参加集体备课、教学示范课、教学工作坊。在教师成才阶段:通过实施“优秀教师培养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提高教师临床和科研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2.4 督导结合,实施青年教师精准帮扶计划 学校对2年内新入职教师实施跟踪听课制度。学校遴选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督学,按不同学科专业分为若干小组,对相关课程的青年教师进行有计划的跟踪听课,采用课后当面指导的形式,从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对于学生评价排名靠后的青年教师,同时要求所在学院对他们进行帮扶。经帮扶后,教学评价排名仍连续靠后的教师,或其它原因认为不适应教学岗位的,调离教学岗位或降级聘任。
2.5 以项目为引导,推动青年教师开展教学改革 学校鼓励青年教师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指导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在课程体系优化和课程建设、大纲修订、实验项目设计、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引导下,广大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项目,形成浓厚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氛围,推动青年教师不断进步。学校还设立课程思政专项,有计划、有步骤推动核心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实现核心课程思政全覆盖。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工作中注重言传身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融入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了解当前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远大理想,思政教育在专业学习中发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学校通过以上措施,形成合力并进的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局面,实现了青年教师队伍育人能力的全面提升,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把党和国家对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落实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形成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态势,不仅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还为传承发展中医药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020年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学校教师充分利用中医药民族医药优势,全面参与广西疫情防护,同时积极参与湖北地区、柬埔寨疫情防护,为学生树立了榜样,生动诠释了以德树人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