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苏州湾校区 沈毅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堂中,师生间的言语行为构成了主要的教与学的活动。教师作为引导者,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的语言对课堂进行整合、引领,以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让学生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
随着核心素养的提出,学生关键素养、关键能力的发展受到关注,这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尤其是言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编教材使用以来,篇幅的增加、难度的倍增,那么,教师应如何运用自己的言语行为提升小学生读写表达的能力,是一个实践性问题。解决学生开口难、动笔难的困境,是教师提升言语表达能力的现实要求。我在对教师言语行为的观察与教学实践中,搜集并梳理了课堂中教师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几种言语类型,并对其进行分析整理。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要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知识点结合,为学生架设现实生活与知识技能相勾连的情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能力。
薛法根老师在教授统编教材四上习作单元《麻雀》时,为了让学生学会把一件事清说楚,为学生创设新闻播报的情境,引导学生将事件进行表述:
师:假如作者把这件事拍成小视频,发给电视台,该怎样播报这则新闻?——
[城市新闻]各位观众,今日台风来临,在城郊的林荫路上,一位市民拍下了这样令人惊讶的一幕……
(学生说)
老师指导:一只小麻雀,一只大猎狗,一只老麻雀,用上三个“一”,三句话,把这件事说清楚。
(学生再说)
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中,学生表达的真实感与实用性更强,学生在表达时更有切入口,也更有针对性,从而强化了依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叙事的技能。
语文课堂应该是贴近生活的,幽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运用语言让学生的语文生活散发出幽默的光芒,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启发学生语言的表达,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法宝。
薛法根老师在教授《寓言二则》中的《鹬蚌相争》时,通过直接借用孩子的生动话语,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欢声笑语中,把寓言内容很好地进行理解表达,并说出故事传达的寓意。
师:就读对话,看两位同学能不能把威胁、毫不示弱表达出来。鹬、蚌你们上前面来斗给大家看看。
师:他要饿死你,你要——
生:打死他。
师:来,打死他。(全体学生笑)
师:他要打死你,你——
学生脱口而出的话恰恰是对故事内容最好的注解,薛老师将这样鲜活的语言直接用于引导学生表达,让学生在哄堂大笑的同时,对鹬和蚌两个角色间的矛盾冲突理解更深刻,从而对故事的理解更加灵动、到位而不呆板,对于故事的表达也就更准确。
语文课堂上,读写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但在四十分钟内,要求学生说一段话或写一段话,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层次性的语言引导,为学生提供语言表达支架,使学生能在逐步提升中,突破表达难关,实现表达目标。
在《珍珠鸟》这一篇散文的教学中,薛法根老师通过从事到线,从情到理的层次鲜明的教学,有效激活了学生的言语思维,打通了学生散文的学习入口,进而产生言语表达创造力。
师:雏儿在冯骥才先生家里干了哪些事?请你阅读第4-6自然段,梳理一下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动词概括出事件后,薛老师又引导、启发学生对散文写多件事却不散不乱特质进行思考。
师:作者一下子写了7件事,但一点都不觉得散、不觉得乱,因为作者用了一根“线”把这些事件串了起来,请你用心读一读,找一找那根“线”。注意找到线头,然后顺着往下找相关词语,有些线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有些线藏在里面,需要你去想一想。
学生在这样的抓手下,从关键词入手,从简单明显的时间、地点线出发,不断打开思维,逐渐发现情感上的暗线,并在这一过程中练习把关键词串联起来,把主要内容说完整、说连贯、说有序,如此一来,在提高表达能力的同时,也训练了言语表达深度思维。而在学生找到暗线的同时,情感上的突破口也被打开。在此基础上,再对文本传达的“理”进行解剖,学生就完成了层次分明的散文学习,也在清晰的学习过程中,打开言语表达关口。
小学生能调动的语言资源是从生活中积累而来,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四年级上课文《走月亮》《繁星》,月亮与星空是学生都见过的,将学生所见与课文所写联系进而产生共鸣、共情较为简单。而一些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的内容,如四年级下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就需要教师联系文本,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言语,与生活常见大小单位的事物进行对比参照,唤起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进而理解不熟悉的内容。
情境的创设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时,教师要预先精心设计好教学活动,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善于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易于操作的活动,如对于说明性的课文内容,在学习中,教师可以充分设计言语,例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民众介绍这项内容。如童话、语言等故事类文本,设计课本剧、故事争霸赛等。再如诗词类,联系电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
教师只有和学生同频共振,才会有丰富的教学信息产生。在课堂上,最恰当的也最有效的幽默方式莫过于和学生有共同的语言模式和表达特色,这样的幽默往往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习内容记忆更深刻。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说自己知道的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先有意示弱,说自己掌握的并不是很多,然后一口气说了七八个,正当学生震惊时,教师开玩笑说自己是凡尔赛寓言家,学生在对新鲜的网络用语哈哈大笑的同时,也开启了要说,要表达的欲望,从而打开教学入口。
但教师的幽默不是哗众取宠,是为了让学生在放松的基础上,产生表达的欲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学中的幽默要适度。例如学生常常会不停“然后”进行连缀,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先鼓励学生的优点,同时幽默地戏称学生得了一种病,叫“然后病”,这样的评价言语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不要一直用“然后”效果要显著得多。
语文教师最容易产生的问题就是讲授多于学生的学习,而大量的语言灌输,只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因此,教师必须精简自己的言语。最简单的调整措施应该从录课、听课开始,教师应该养成自己上课、自己录音、自觉复听、自行调整的习惯,在一遍遍的循环过程中,逐步删繁就简,只有教师的话少了,学生的时间才会多,学生才有机会思考和表达。
但精简不意味着什么都不说,全凭学生揣摩。教师必须让自己的教学言语呈现层次化、梯度性。教学言语的层次是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来设计表达的。对于基础性的内容,教师应注重方法性言语指导、梳理,强调学生的反复练习。对于文本感知与理解,教师应该从关键问题入手,由表及里,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地解剖内容,注重调动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合作与探究,加强学生的语言感受、语言欣赏和语言分析。对于文章传达的情感、事理,文字迁移发展运用等,教师必须建立在主题挖掘基础上,提供语用环境,在学中用。
综上,是我在观察与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教师言语涵盖广泛,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何让教师言语更好助力学生读写能力提升,我还将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