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八”字切口入路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2021-11-30 11:01
中国伤残医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克氏优良率入路

于 洋

(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凤城凤凰医院 , 辽宁 凤城 118100 )

日常生活中,骨折疾病时常困扰着人们,其中四肢骨折是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而发生在跟骨的骨折较为常见,在当前骨科医学技术有着长足发展的情况下,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以跟骨解剖钢板治疗最为成熟与有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关于手术治疗的入路选择一直是当前临床治疗中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手术入路不仅涉及到手术效果,也涉及到后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因此关于入路的选择慎之又慎。跟骨骨折进展导致内翻畸形、跟骨高度降低、脚后跟变宽、距下关节面塌陷等情况,为改变相关手术效果,手术入路的方式值得研究[1]。本文就微创“八”字切口入路与外侧L型入路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内本院顾客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100例,分组方法采用数字分组法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9-78岁,平均(41.24±4.5)岁,按照Sanders进行分型II型26例,III型24例。对照组50例,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29-78岁,平均(41.15±4.6)岁,按照Sanders进行分型II型26例,III型24例。入选的2组患者一般资料接近,可以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1)对照组患者采用外侧L型入路常规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规范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引导患者健康侧卧位。首先选择外踝、外踝水平、跟腱三者之间进行规范纵向切口,随后在足背与足底皮肤交接的地方转向水平之跟骨关节处,随后沿着做好的切口逐步切开皮肤,在行骨膜下剥离操作,充分露出跟骨外侧。再在骰骨、距骨分别规范打入克氏针,将克氏针折弯,充分漏出股外侧、跟骨关节面以及距下关节面、跟骰关节面,选择骨折块并用克氏针进行固定,将骨折块钻孔,再将骨折块用松质骨螺钉固定在载距突上,最后进行复位操作,观察复位效果满意后在骨外侧方式跟骨解剖钢板,使用螺钉进行固定,在冲洗后关闭切口,放置负压引流管。(2)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八"字切口入路常规跟骨解剖钢板治疗规范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引导患者健康侧卧位随后在内踝侧垫好泡沫垫,双侧跟骨手术保持侧卧位,规范进行消毒,选取切口,切口为自外踝尖到第5跖骨基底延伸,长度约为5cm,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可以适当的向下延长伤口,需要注意保护浅层切口变异的腓肠神经与腓浅神经;保护深层腓骨长短肌腱。规范切开腓韧带之后,充分暴露距下关节面,并且利用克氏针暴露视野,随后进行复位,以距骨下关节面为模板进行复位,以克氏针进行复位位置的维持,随后利用塑型钢板进行固定,常规放置伤口负压引流管,逐层缝合伤口,术毕。(3)术后处理及回访。手术完成之后第2天拔出伤口引流管,在手术后1周内进行常规检查,包括患处的X线、CT、三维重建等工作,同时鼓励患者在能够运动之后进行适当的运动,常见的如脚踝与脚趾的弯曲与伸展,对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进行分段,分为简单行走、部分负重活动、完全负重活动等,在术后6-12个月内对患者完成随访,采用X线机透视确定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宽高数据,采用Maryland进行跟骨功能评分。

3 观察指标:(1)恢复效果。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宽高数据。(2)跟骨临床评分优良率。采用Maryland评分,优(80-100),良(60-79),差(60以下),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发生率。切皮边缘坏死、伤口感染、腓肠神经损伤。

5 结果

5.1 2组恢复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下:观察组患者bohler角28.9°±5.8°,对照组26.1°±3.2°,(t=2.988,P=0.001);观察组患者gissane角为119.8°±5.2°,对照组为114.3°±2.2°,(t=6.888,P=0.001);观察组跟骨高度为(36.4±1.7)mm,对照组为(34.2±0.8)mm,(t=8.280,P=0.001),观察组跟骨长度(65.5±7.1)mm,对照组为(62.1±4.9),(t=2.787,P=0.010),观察组跟骨宽度(33.1±2.9)mm,对照组(35.1±4.2)mm,(t=2.771,P=0.010)。

5.2 2组功能评分优良率对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24例(48.0%),良24例(48.0%),差2例(4.0%),对照组优17例(34.0%),良25例(50.0%),差8例(16.0%),观察组优良率为48例(96.0%),对照组为42例(84.0%),(x2=4.000,P=0.046)。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5.3 2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不同治疗实施之后,对比患者进行随访,得到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对比如下:观察组切皮边缘坏死1例(2.0%)、伤口感染1例(2.0%)、腓肠神经损伤0例,对照组切皮边缘坏死3例(6.0%)、伤口感染3例(6.0%)、腓肠神经损伤2例(4.0%),观察组患者发生率为2例(4.0%),对照组为8例(16.0%),(x2=4.000,P=0.046)

讨 论

临床中跟骨骨折占所有骨折的2%,受到严重外力撞击的时候容易发生骨折,如果只是轻微的疼痛往往被忽视,如果不及时检查可能会导致跟骨骨折持续性恶化,最终可能导致严重的残障,临床中针对跟骨骨折一般建议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在过去,并发症高发以及复位效果不理想成了手术治疗面临的难题[2]。

医学技术发展带动手术方式发展,以微创手术为代表的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其中以跗骨窦入路的治疗方法被重视应用,因为在微创条件下,该入路能够较好的显示出关节后突,直接减少了手术中软组织损伤以及并发症发生的情况[3]。在此基础上,以微创“八”字切口入路进行手术治疗的方式,能够保证固定牢固跟骨骨折碎块,呈三角形取支撑整个跟骨,很好的维持了骨关节面的复位,只要手术时候复位情况较为良好,在后续的恢复过程中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跟骨复位丢失的情况,从而能够有效提高手术的效果,帮助患者尽早的进行功能恢复训练,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4]。本研究中,经过不同入路方式的治疗开展,观察组患者在随访中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宽高数据表现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功能评分观察组优良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八”字切口入路常规跟骨解剖钢板在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中进行治疗,能够达到手术要求标准,同时在后续的恢复过程中,患者恢复情况良好,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宽高数据、临床功能评分等具有较好的表现,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临床效果好,具有推广使用的价值[5]。

猜你喜欢
克氏优良率入路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微创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第5掌骨骨折
微型锁定钢板螺钉与克氏针治疗闭合性掌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除草剂敌草快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的毒性研究
不同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比较分析切开复位克氏针、螺钉固定治疗小儿肱骨内上髁骨折价值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外固定架在开放性胫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锁定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