邴睿,李珍珍,胡元春,王岩
(1.陇南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甘肃 陇南 746000;2.兰州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00;3.新乡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 新乡 453000;4.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 青岛 266000)
牛结节性皮肤病又称牛疙瘩皮肤病、牛结疹或牛结节性皮炎。该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牛全身性感染,最显著的特征是全身皮肤出现结节病变。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出现广泛性结节,伴有水肿、消瘦、母牛流产、产奶量下降、引起公牛不育等症状。该病潜伏期为14~28d[1],发病率在5%~45%,死亡率高达5%~10%[2]。该病已于2019年8月12日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首次确诊,农业农村部暂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牛结节性皮肤病起源于非洲,1929年首次在赞比亚发现,1989年传入中东,2013年传入欧亚交界处并向欧洲扩散。2018年以来,全球疫情流行态势持续恶化,该病波及范围不断加大,新增发病国家数量持续上涨,与我国接壤的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等国先后报告发现该病病例。2019年该病传入我国。
根据我国农业农村部通报,2019年8月我国首次在新疆伊犁发现该病,OIE动物卫生信息系统(WAHIS)LSD疫情数据统计显示共65头牛发病,无病死牛只[3]。农业农村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福建、江西、广东、安徽、浙江5个省确诊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共发病55头,病死数为6头,扑杀数为42头[4]。据初步分析调查,疫情来源可能与跨境活牛贸易或活牛走私有关。
牛结节性皮肤病病原属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是双股DNA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该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可长期保持繁殖活性,在干的结痂、坏死的结节或受污染粪便中也能够长期存活。该病非人兽共患病,易感动物是牛,包括黄牛、奶牛、水牛及瘤牛,家兔、绵羊、山羊或长颈鹿等动物也存在被感染的风险。该病传播途径广泛,病原可以随节肢昆虫活动、动物移动(包括动物贸易和动物迁徙)、人类移动等因素传播。其中,以节肢昆虫包括蚊子、苍蝇、蜱等活动传播成为该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动物移动是导致长距离传播的主要因素。在集中免疫期间,若未按规定严格实施“一畜一针头”接种工作,极易造成该病医源性传播。此外,该病的传播还与温度、降雨量、风向等自然因素有关。
该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急性组织病理变化包括皮下水肿、表皮增生,出现血管炎、血管周围炎和淋巴管炎;慢性组织病变包括皮肤所有层、皮下组织甚至肌肉组织出现纤维性结节或坏死性结节[5]。疫病初期可观察到患畜流泪、流涕,肩胛下淋巴结和股前淋巴结变大,体温升高至41℃以上,持续1周左右,病畜还表现为厌食、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伴随大量唾液分泌,皮下水肿;皮肤结节病变常见于头部、颈部、生殖器、乳房,40%~50%的病畜会出现全身皮肤结节性病变,病变逐渐侵入真皮层,随病程向后推移,结节逐渐变大,该病典型病变结节直径为10~15mm;2周后,结节处开始逐渐坏死、结痂,后期脱落形成空洞,造成皮张损坏。同期,全身黏膜也发生炎性病变,如鼻内膜、眼结膜、口腔黏膜、直肠黏膜、胃黏膜等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或溃疡,少数患畜因角膜溃疡病变导致失明。病程后期,炎症加剧,还会引起原发性或继发性肺炎。母畜因疫病消耗和乳腺炎导致产奶量显著下降,流产后部分胎儿被瘤体包裹,还会引起公牛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
目前,牛结节性皮肤病的诊断方法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根据典型临床特征可进行初步诊断,该方法不适于轻度感染者或症状不明显者。实验室诊断分为病原学方法、血清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病原学方法主要有涂片检查和病毒分离培养,在该病病变发生1周左右可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涂片检查,该病毒镜下呈砖块状或短管状,但涂片检查属于初步检查不能区分病原种属;病毒分离培养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进一步确认病毒是否具有传染性,由于耗时长、成本高,不适用于基础诊断。常见的血清学实验方法包括病毒中和实验、琼脂糖凝胶免疫扩散实验及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其中病毒中和实验是该病血清学检测的金标准,灵敏度约为70%~96%,特异性高达100%;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检测方法实现的,其特异性和敏感性高且对病料采集要求不高,可以从皮肤结节、鼻腔分泌物、唾液、血液中提取样品检测,适合大规模样本检测。
借鉴发病国家的有效防控经验,做好排查监测首发病例并在确诊后立即扑杀、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全面彻底消毒工作是防控该病的关键步骤,这也是我国发病地区首选的防控措施。对辖区内养殖场(户)开展全面排查并定期加强巡查工作,密切监视牛群健康状态,对持续高热、皮肤出现广泛性结节、结痂或淋巴肿大等临床症状的活牛,要立即隔离饲养,限制病牛及同群牛移动并及时上报。结合全国电子出证系统重点排查2019年5月以来从新疆伊犁及2020年4月以来从福建长汀、江西赣州、江西瑞金、广东潮州、安徽黄山、浙江金华调入活牛的信息,若发现有从这六地调入活牛,必须跟踪排查活牛去向,坚决防止疫情蔓延扩散。
严格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进行采样诊断、报告、处置,若发现牛结节性皮肤病临床症状的牛只,一律不得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对屠宰检疫过程中发现可疑牛只,要立即停止屠宰,同时对同群牛进行隔离并按流程采样送检,检测结果若为阳性应及时扑杀后作无害化处理。加强对跨境、跨省调运活牛的检疫监督,对调入的活牛要仔细查证验物,若发现疑似病牛,应限制其移动并就近隔离饲养,按照要求逐级上报处置。
参考发病国家采取的限制牛只移动、排查监测、免疫接种、扑杀及无害化处理、消毒灭虫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国际上普遍认为大规模进行免疫接种是防控该病最有效的方法。根据当地牛存栏量及疫情传入风险评估,储备适量的国家批准的山羊痘疫苗并做好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及物资储备,保障突发疫情时紧急免疫工作及疫情诊断工作能够正常有序开展。组织开展灭蝇、灭蚊、灭蜱工作,定期做好全面消毒,降低养殖环节中牛结节性皮肤病发生风险。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2019年首次在我国确认的外来病种,防疫检疫工作人员和养牛从业人员对该病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极易造成误诊或者在疾病初期症状不明显时被忽略。因此,要重视基层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经营、屠宰、运输从业人员对牛结节性皮肤病的防范意识并熟悉该病报告流程,严防因忽视该病而造成的疫情传播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