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关联探赜

2021-11-30 09:47贺赵松罗富平
普洱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谱系建党马克思主义

贺赵松,罗富平

云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新纪元,社会主义在中国白手起家、做大做强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精神支撑。正所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有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2]。这一科学总结,是党史上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关联,充分把握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精神上的内在统一,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筑牢精神基础。

一、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如果狭隘地把伟大建党精神理解为,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创建时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国先进分子所展现出的精神风貌,那伟大建党精神便成了“红船精神”的简单再版。其实,细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定义,有两个重要的动词值得注意,即“创建”与“形成”。伟大建党精神是伴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而焕发的,这是它形式上的起点。而伟大建党精神在内容上的延展,则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全过程。因此,伟大建党精神不是狭义上的创党精神,而是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探索的整体脉络出发广义层面上的精神提炼,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始源

坚持真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源自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与实践性。以鸦片战争为序幕,西方列强凭借压倒性的社会文明优势撞开古代中国风雨飘摇的封闭国门,开启长达百余年的野蛮侵略。无数前贤义士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纷纷投身于爱国救亡的民族抗争运动之中,但却由于缺乏科学、适用的理论指导,各式救国方案相继破产。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的先进分子才得以洞察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理性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并迎难而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曾深刻阐明:“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了”[3]。这种变化就是精神上化被动为主动,由盲目到自觉。以李大钊、陈独秀和瞿秋白等为代表的革命先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刻苦研习比对中俄两国的革命态势,汲取俄国十月革命胜利背后潜藏的真理力量,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徒,并致力于推广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走在时代前列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扶危定乱的良方妙药,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追赶时代脚步的“末班车”,若是错过便再无翻身可能。

于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崭新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既指明了方向,又展示了形象。建党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沿着马克思预设的无产阶级联合推翻资本主义以实现自身及全人类解放的方向砥砺前行,即便身处逆境亦能慷慨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铿锵诗句,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立志为广大劳动人民争取利益的无私形象。马克思主义也是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始源。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责任自觉

初心就是初始的信念,使命即是责任。“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4]。这份初心使命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鞭策着无数党员干部砥砺前行。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与生俱来的,同近代中国社会的大环境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近代以来,国家蒙难、民族受辱,先进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本可以高居庙堂之上,为求一己之私对黎民百姓的悲惨遭遇充耳不闻。但内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战胜了旧时代盛行的封建买办思想,他们一不甘做亡国奴、二不愿做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害百姓的打手,矢志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曾在《湘江评论》上发文:“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5]?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高度的责任自觉,担下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以冲锋在前、担当在前、奉献在前的英雄气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同胞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肩挑重任、胸怀天下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不仅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应然,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如今,新时代的中国大踏步迈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开创新局面的历史顺势并没有麻痹这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活动,把能否继续保持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上升到事关国运、党性和民心的政治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我们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赞扬声中丧失革命精神和斗志,逐渐陷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的状态,而是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4]。正因为中国共产党人一向谨记、躬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被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吓倒,不受和平盛世的糖衣炮弹迷惑,始终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时代的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意志集中

伟大建党精神中的“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顽强意志的集中体现。纵观党史,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如今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是我们更应时刻谨记,伟大事业、伟大成就不是轻而易举就干成的,也不是顺应历史潮流走个过场一般就完成的,今天的一切是无数先烈用血与火的英勇斗争换来的。尽管盛世的繁华会冲淡历史的硝烟,人们可以淡定地说,文明的进步肯定得有代价。可是在历史的洪流中,中华民族付出的代价却过于惨痛,尤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为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共产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冲锋在前、浴血奋战,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为了实现经济恢复、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以“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超强韧性,锐意进取、不辞辛劳,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为了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坚持不懈、奋发图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

回望过去,毛泽东曾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说过:“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6]!的确,世界上还从未有过其他政党或团体像中国共产党一样,几经波折而不灭、屡历生死而不弃,付出巨大牺牲仍然初心不改。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凭借“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顽强意志,压实了历史的天平。不怕牺牲乃至敢于牺牲,英勇斗争甚至舍命斗争,成为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根基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蕴含着两大基本立场,一是党性立场,二是人民立场。伟大建党精神也对两大基本立场作了升华凝练,表现为“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根基。对党忠诚、站稳党性立场,是历代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入党宣誓的时候就表明的态度。不同时期的党章和入党誓词均擎画出一个忠诚的中共党员应是什么样子。一定是在思想上拥护党的纲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与一切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想划清界限,并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扩充知识储备;一定是在组织上自觉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坚决执行党的决定,服从党的安排,积极工作,认真履行党员义务;一定是在纪律上遵党纪、守国法,严守党的秘密,视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永不叛党;一定是在作风上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秉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自我革命作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对党忠诚,与党共进退、共存亡,从建党之日起就融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基因里,滋养着共产党人的血脉精魂。

不负人民、坚定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的交待和对人民的允诺。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不如说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成就了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陈毅将军曾经激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的确,新中国的诞生离不开后方老百姓的支前工作,沂蒙精神就是支前精神的代表。在同全套美械装备武装到牙齿的蒋军作战中,沂蒙人民不怕艰难困苦,动员120多万群众参加支前,以“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雄浑气势为缔造一个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这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就是我们党的自信之所在。同样的,中国共产党也必定不会辜负人民群众的希望和寄托,以更加无畏的精神气魄投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斗争之中,不断争取更大的光荣。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为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项事业中衍生出的伟大精神合集,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呈现和延展,在不同历史时期折射出党性的光辉。谱系一词,严格从词源解释来看泛指事务发展变化的系统。因此,当我们用系统概念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时,我们可以发现谱系内含着自身的发展演变逻辑,使得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更具规律性。

(一)紧扣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历史课题

伟大建党精神实现价值永续的奥秘在于其能够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保持适当的张力,把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的部分价值示范上升到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整体价值引领,以产生更多、更新的伟大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既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继承,同时也在不断赋予伟大建党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从实践的内容来看,一百年党史主要围绕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三个历史课题。在革命战争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给中国共产党人出的难题是如何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由此产生了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红色革命精神,突出了共产党人的不怕牺牲、勇于斗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穷二白、群狼环伺的现实处境给中国共产党人出的难题是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实现政权稳固、国家富强,因此涌现出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等艰苦奋斗精神,凸显了共产党人的勤劳勇敢、不怕困难。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暴露出的创新不足、生产乏力、百姓穷苦等迫切问题给中国共产党人出的难题是如何组织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全面小康,因而淬炼出改革开放精神、特区精神等开拓创造精神,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锐意进取、初心不改。时代任务虽不同,但伟大精神的内核却从未变色。这些伟大精神在时间上继起,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始终伴随着党的伟大实践保持自身的逻辑完整。

(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华章

实践层面的接续奋斗,必然催生理论层面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7]。这是因为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坚持真理”并没有束缚住中国共产党人的思维智慧,反而在后续的实践中发展了真理。毛泽东曾经在1942年提出:“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8]。这一科学论述以非常朴素的话语诠释了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合在党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是自建党后,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有别于俄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和区别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次结合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大寨精神等精神。第二次是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人着眼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方向,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次结合诞生了特区精神、青藏铁路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伟大精神。第三次是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迈向新阶段,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次结合涵养了脱贫攻坚精神、探月精神和新时代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在坚持真理、发展真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也在不断丰富,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更新始终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保持逻辑上的同步。

(三)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初心

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价值追求层面超越了私利,以民众的利益为立党之根本。在马克思看来,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他们不提出任何特殊的原则,用以塑造无产阶级的运动”[9]。毛泽东也曾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6]。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由此可见,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突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遵循,由此衍生出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伟大精神,时刻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永恒宗旨。过去一切为了人民,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出发,一切依靠人民,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取得胜利。如今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继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之后,中国共产党还要决心做到不负人民。为了守住民心,中国共产党坚持“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动员全国各族同胞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形成了伟大抗疫精神。为了不负人民,中国共产党发扬“全面实现小康,一个不能掉队”的担当精神,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历史性胜利,铸就了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在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初心,以人民为中心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底层逻辑。

三、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旨归:民族复兴与美好生活

精神本质上是受物质决定意识,最终也必然要回归到物质生活中去寻求解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脱胎于党和人民群众勠力同心的伟大实践,并沿着时代发展的脉络有着共同的价值旨归。二者在逻辑关联上的良性互动,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落脚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是党和人民的精神宝库。

(一)贯穿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这也是近代以来无数先进分子的毕生追求。1915年《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的创刊开启了中国近代著名的反封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开炮,同时大量传播社会主义学说,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革命斗争的前进方向,并携领人民群众历经磨难终扑灭战火,建立起一个独立自主、富强统一的新中国,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尽管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艰辛探索,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国防和科技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后来实行改革开放把社会发展隐藏的巨大潜力彻底激发出来,并在21世纪初站稳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为民族复兴奠定了经济基础。新时代,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拓新境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绝对贫困,使得今天的我们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有信心、有底气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发扬伟大精神,就要紧扣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涵养新的时代精神。

(二)落脚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持续向往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转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4]。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跃迁,既顺应了社会发展和人的需求层次提升的一般规律,也体现了丰富精神生活和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美好生活”具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维度,充足的物质资料满足人们自然的、生存性的需要,丰富的文化资源则满足人们精神的、发展性的需要。“在人们生存性需要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需求开始朝着多维而立体的方向发展,精神需求越来越居于核心地位”[10]。因此,站在建党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总结和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梳理十分必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是一次性的,也不是从21世纪才开始的。其实,这种向往在革命战争年代表现为对和平的渴望,在建国后表现为追求吃饱穿暖,再到如今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展开。伟大精神既是人民对美好生活持续向往的见证者,也在后续的发展中引领人民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谱系建党马克思主义
神族谱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临江仙·庆祝建党百年
建党百年颂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