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对策研究

2021-11-30 09:27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大学生

杨 丽

(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引言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1]中国正处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加强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劳动作为立身之基、靠劳动筑梦、靠劳动圆梦,是当前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与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大学生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期待和新要求,他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2]。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把大学生培养造就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规定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要坚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4]。教育部对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做出了详细规定[5]。教育部长陈宝生也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发展阶段劳动教育[6]。这些表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国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一。

一、新发展阶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践行者,加强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大学生劳动精神,是新发展阶段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呼唤与诉求,也是大学生通往成功之路的动力源泉。

(一)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7]人类的劳动实践蕴含着德、智、体、美其他四个因素。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其他“四育”实现的根基。劳动起着促进个体全面发展作用,“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8],只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全面发展的人,且这是唯为一的方法。[9]大学生要在劳动中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劳动中体验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用劳动的汗水洗涤思想形成更健全的人格,为今后实现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奠下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0]。劳动教育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新发展阶段加强大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劳动中感受劳动幸福,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学生通过实践劳动付出对国家的了解,对党的政策的切身体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反馈,树立正确的三观,涵养爱党、爱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三)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加强大学生劳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个人潜能,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大学生可以在劳动中展示、发现和发展个性;大学生个性在劳动过程中健康、稳定发展,从而实现其自我价值;大学生在劳动技术实践活动中,陶冶道德情操,加强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基本的科学人文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建构知识,达成强体和美育目标。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11],综合实践能力由此得到培养。

(四)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担当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是时代进步的引领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青少年。”[9]要教育、引导大学生通过劳动,自觉把个人人生追求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有机融合,充分认识到“中国梦既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12]。通过劳动教育,增强大学生能力和本领,能够以时代使命为己任,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

二、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之间存在融通共生性

“五育融合”理念是基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而提出的,融通了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是新发展阶段重提劳动教育的重要理论基础。加强和推进新发展阶段青少年劳动教育要找准劳动教育的结合点,构建新形势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一)“德育”起着定方向、掌舵作用

道德是人的精神灵魂,德育反映着特定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为育人提供德性支持。新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德育不仅要求对个体私德教育,还包括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不仅有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还要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积极担当民族复兴的大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劳动是道德之源”[13],在德育中渗透劳动价值,促进大学生道德水平提升。从本质上说,德育是一种价值性的教育,而“劳动教育的本质目标是提高劳动素养与培养劳动价值观”[14]。因此,劳动教育一直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属于价值观教育。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更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教育过程中,要积极渗透劳动价值观方面的相关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与责任担当。以劳树德,培养大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人民的伟大,从而经受意志品质的磨砺,坚定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要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二)“智育”起着长才干、辅助德育作用

智育,智育可以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培养人的能力,为德育提供理智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新发展阶段,不仅让大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牢科学文化基础,更要培养其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培养其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要在智育中传递劳动知识,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健全的心智是个体其他方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个体心智不健全,那么其他方面的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智育为德育、美育、体育等提供了知识和智力基础。新发展阶段要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因而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以劳强智、以劳创新,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广大青少年智力水平和思维能力获得迅速提升,同时通过社会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智慧。

(三)“体育”起着强健身躯、促进身心健康作用

体育是心智的基础,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新发展阶段,体育不仅要传授大学生授健体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其体育品格和体育品德。要在体育中端正劳动态度,促进学生身体素质提高。

劳动教育和体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体育是个人心智发展、成长成才的必要前提。体育的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健硕的体魄,劳动教育对于体质发展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最原始的体育教育便是从朴素的生产劳动转换过来的,因此,必须将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以劳强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机能发育,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培养其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锤炼其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在体育中端正劳动态度,以体助劳,在体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把体育和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体育劳动中不仅要享受运动的乐趣,更要正确认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9]的品格和耐挫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四)“美育”起着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心灵作用

美育与德育相连,美育不仅可提升审美素养,还能提升人文情怀。新发展阶段,不仅要引领大学社学会认识美、感受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陶冶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美的享受。在美育中铸就劳动精神,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

人类实践活动的动力源泉之一便是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人类的劳动离不开对美的追求,是按照美的规律建构新的世界,人类对美的获得及审美能力的提升均是以劳动实践为基础和前提的。美育和劳动教育共同的资源是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大学生在美育中铸就以勤俭、奋斗、创新、奉献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精神,培养大学生以亲自接触和感受大自然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事物,体会到劳动之美以及劳动者之美,激发大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德智体美劳之间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劳动教育不仅可以自成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又可融入其他各育之中,是五育之间得以融通的粘合剂,它能将“德、智、体、美”融合一体,起着纽带作用,是其他各育的重要抓手或载体。

三、新发展阶段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学校劳动教育水平总体高,但教育机制有待健全

高校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中有着资源优势,在“十大育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当前,大多数高校都非常注重大学生劳动实践教育,重视宣扬公益服务、经常举行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监督学生寝室卫生情况,常常开展勤工俭学教育等活动。但部分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还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载体还存在有分散化和碎片化现象,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还存在有随意性和形式化等问题。如学校对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和教育过程指导、管理方面还缺乏精细化,对劳动价值观、劳动人民形象及劳动事迹直接宣传的较少,难以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开展。高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穿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亟需建立劳动教育体系,健全劳动教育保障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高效推行,充分发挥高校劳动育人功能。

(二)家庭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影响较大,但劳动教育内容仍有待提升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在劳动教育中具有源头性作用。大学生所接受的劳动启蒙教育是从家庭起步的,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和家长的日常教育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当前仍存在部分家长对子女过度溺爱,从不让子女参与家庭劳动,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缺乏劳动锻炼,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恶习。还有部分家长也为子女提供了参与家庭劳动的机会,但缺乏与子女一起共同参与劳动过程,分享交流劳动心得的情况相对较少。因此,急需提高家庭作为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充分发挥家庭劳动教育这一起点作用,营造崇尚劳动的家庭氛围,创新家庭劳动教育方式,培养大学生从小养成劳动精神,培育热爱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勤劳的美德在家庭中得以传承。

(三)大学生自我劳动主体性较强,但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仍有待深化

当前,大部分大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性较强。他们认识到教育教育的重要性,能够积极主动自愿参与自我劳动实践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参加校园清洁卫生、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活动,但部分大学生自我主动反省和养成劳动观念等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有狭隘化和功利化取向。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对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缺乏坚定地抗拒力,对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劳动观心存幻想,认为读大学是为了学习知识和提升智力,而不用在干体力劳动,产生了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可见,当代大学生自我劳动观念教育仍存在不足,尤其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需进一步增强。

四、“五育融合”理念下,提升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弘扬大学生劳动精神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加强新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劳动教育,要坚持守正创新,从理论构建、环境凝视和实践锻造三个维度,构建“五育融合”的高校劳动教育体系,以“劳”“育”时代新人。

(一)认识纠偏:扫除思想障碍,树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观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是力量的源泉。科学的劳动价值观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来源,是实现“以劳育德”目标的先手棋。马克思认为“我在劳动中肯定了我自己的个人生命,从而也肯定了我的个性的特点”[15],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创造了人类生存发展需求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新发展阶段,要正确认识劳动价值和意义,转变固有的、狭隘的劳动观念,树立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创造性理念和主体性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发展阶段也是干出来的。”[16]要树立劳动是光辉的事业,是人类建设社会并使其发展进步的根基,劳动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17]要让大学生认识劳动的本体性与多样性的价值,深刻理解社会的不同分工,要让大学生明晰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2]的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劳动最光荣”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只有正确认识劳动价值观,才能真正探索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互动与融合中探索有效的“五育”融合实践路径,用自己的劳动梦想筑牢道德思想基础、提高道德自觉、丰富道德认知,从而提高劳动自觉性。

(二)环境氤氲:营造优良的劳动氛围

良好的氛围是培育优良品德的土壤,深入推进新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社会、政府、家庭和青少年个体全员参与、全体合作,共同构建劳动教育治理机制。

一是学校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要加强正面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高尚劳动情怀。首先,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典型引导,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社会能人、工匠艺人以及来自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劳动事迹。通过榜样示范和模范感召,坚持精神激励,形成有利于弘扬劳动精神的正面舆论强势,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劳动,鼓励大学生争做劳动模范,使大学生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感染和鼓舞大学生不断进取。其次,要全方位推进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常规化。高校要把劳动教育有机融入日常的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去,要把劳动课作为一门专业必须课程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并加强劳动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之间的贯穿融通,促进劳动教育与其它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机渗透和融合,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的教育考评体系。同时,学校还要畅通家、校、社会联动渠道,统筹和协调社会、企事业单位支持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劳动教育指导,要将劳动教育全方位纳入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在完善劳动教育制度上下功夫,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形成保障劳动教育有效实施的配套制度。

三是司法部门要加强立法,厘清相关法律责任,解除学校的后顾之忧[18]。因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常常在室外进行,很多学校或教师担心学生在劳动中发生安全事故而减少甚至取消劳动实践活动。因此,要修订、完善教育立法,厘清安全责任,解除劳动教育的后顾之忧。

四是政府要落实劳动教育责任制,明确政府主管部门、学校、家庭、企业、社区等的主体责任,保障大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时的人身安全。

五是家长要有科学育儿观,多为大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培养其独立生存能力,共同构建以学校为主阵地,政府、社会、家庭多方协同联动机制,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形成劳动教育合力,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深入推进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正面化、大众化发展,引导大学生成为新发展阶段的优秀劳动者、奋斗者。

(三)实践锻造:在实际生活中强化践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家庭和社会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劳动实践的场所和平台,构建成新发展阶段劳动教育新体系和新格局,为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提供保障。要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积极引导青少年走进社区、社会、田间,丰富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田野调查、支农支教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进入劳动实践一线,在劳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去锤炼,促进知行合一,推动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融合,显性劳动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在具体劳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在劳动实践中提升道德理念,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推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五、结语

新发展阶段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期待。坚持立德树人,为建设教育强国培育更高水平的人才,要把德智体美劳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引领,确立全方位的教育观,实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活动,以劳动教育作为重要抓手,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和以劳育美,其他“四育”共同参与,形成“五育并举”的协同发展格局,让大学生通过劳动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为成就未来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加强大学生对劳动意义的认识,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劳动态度、劳动观念、劳动情怀,培育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情感态度;要与时俱进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与德智体美相结合,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育人体系,形成新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新体系、新格局,真正推进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的改变、劳动价值取向的端正和劳动技能水平的提升,帮助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体验获得感与幸福感[19],肩负起时代的重任和民族的未来。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劳动大学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热爱劳动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