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重维度

2021-11-30 09:21陈新宇
关键词:现代化文明体系

陈新宇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P29)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规划,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目标、新导向、新尺度、新要求和新追求。

一、经济维度: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力求从多重层面来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建立现代化的经济体系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顺应历史发展的需求,结合现实国情,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在“富”的基础上“强”起来。

(一)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追求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1](P45)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必然要求,也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的必然逻辑。首先,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就是要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如何在“国富”的前提下实现“民富”,这是新时代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回答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1](P46)提高人民收入水平的关键环节就是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提高就业质量,还要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就业结构性转变,鼓励自主创业,用创业带动就业,合理调节配置人力资源,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从而稳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其次,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协调处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如何合理分配财富“蛋糕”,实现共同富裕,是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继续完善分配制度,使收入上限有杠杆,下限有提升,中间有保障,建立起一个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机制。另外,在推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升的同时,还要注意实现劳动报酬的同步提升,进一步协调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2]从而逐渐缩小收入差距,推动社会全体成员向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二)在“富”的基础上“强”起来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P30)在“富”的基础上“强”起来,这是实现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转变的关键。[2]首先,要坚持倡导五大发展理念,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在于缺乏正确的发展理念作为指导,而五大发展理念则针对经济困境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创新发展是推动现代化经济的导向,协调发展是保证现代化经济的平衡点,绿色发展是改善现代化经济质量的手段,开放发展是加强现代化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的纽带,共享发展则是衡量现代化经济的重要标志,只有坚持发展理念,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推动现代化经济建设稳步前进。其次,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为全球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受挫的大背景下,中国更需要发挥“世界经济引擎”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出口额,这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共同发展的长远考量。最后,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化经济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1](P30)当今国内市场供给和需求产生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等现象,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而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则明显不足,[3]这不仅会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出现扭曲的非正常状态,同时也会减弱我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性。所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深化供给侧改革,不仅要紧紧抓住国内消费市场的突出点,还要在针对国内消费市场大力发展相关的产品供给,促进我国产业向产品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发展,进而占领全球市场竞争的制高点,牢牢把握住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

二、政治维度:以民主为导向,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制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长期坚持、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1](P36)由此可见,不断完善和健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制度的核心就是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而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保障就是坚持党的领导。

(一)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要增加和扩大我们的优势和特点。”[4](P7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政治必须把重点放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上来。首先,健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言简意赅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4](P59)也就是说,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特征,充分体现出人民意志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性质就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执政的过程中体现出人民意志,充分吸收和听取人民群众的广泛建议,再根据人民群众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保障人民权益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十八大以来,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越来越健全,使维护人民权益逐渐全面化、合法化、制度化,实际上是在根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根本权益是否具有合法性、有效性等问题。最后,激发人民创造活力是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引擎动力。正确协调好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谓“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不但要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是民主政治的参与者和建设者,还要保证他们是民主政治的享受者。[5]

(二)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执政意识,推动现代化政党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P20)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如何将自身建设成一个现代化政党,是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点。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大力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强化执政意识,积极向现代化政党转变,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领导力量。首先,中国共产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执政能力,以应对新的挑战。政党现代化的重点在于必须拥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执政水平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与时俱进,针对新时代产生的新问题和新要求迅速作出相应的部署和准备,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继续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层次和高度。其次,要提高建设现代化政党的标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唯一的执政党,无论是从竞争激烈的国际形势还是复杂多样的具体国情来看,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自我更新、自我建设、自我进步,将自身建成一个高水平的现代化政党。现代化政党虽然没有具体的建设标准,但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依托,完成由世界最大政党向世界最强政党的历史性伟大转变。这不仅深刻把握住了时代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也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逻辑走向。

三、文化维度:以文明为尺度,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41)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强国之间博弈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文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构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也需要科学的战略规划和导向,更需要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动力。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指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国是一个有着13 亿多人口、56 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6](P196)十八大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把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相互联系起来,共融一体,交相辉映,促使三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从国家层面上看,它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精神指引;从社会层面上看,它为社会营造良好的气氛与环境奠定了精神基础;从个人层面上看,它也为个人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导。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定的精神保障。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之中,不仅要用核心价值观来解决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困扰,与此同时也需要充分吸收、借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构建现代化文化体系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民族强盛的重要标志,更是民族自信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充满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充满信心,才能有坚持坚守的定力、奋起奋发的勇气、创新创造的活力。璀璨于世界文明之林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形成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这就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十八大以来,我们通过大力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宣扬发展新理念,多次举办诸如G20 峰会、世博会、进博会、世界政党大会等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世界性交流会,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更好地塑造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深刻体现出拥有浩瀚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新时代仍然焕发出强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活力。只有以文化自信为基础,才能继往开来,将社会主义文化推向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倘若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就不能拥有自己完整的文化体系,也就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沉稳应对,更不能阻止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侵略。因此,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根据时代发展和需求,将社会主义文化推向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上,进而发展成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引导性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化体系。

四、社会维度:以和谐为要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衡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就是社会和谐程度,只有社会和谐,才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弘扬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坚持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不仅是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必须有定力、有能力、有魄力来打造更加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6]首先,共建体现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共建的立足点就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不仅仅要有政府,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实现共建的社会治理格局,有利于打破传统观点对社会治理的片面理解,能够更加有力度、有节奏地激发与掌控社会力量与政府共同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这样不仅能够确保社会治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会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新鲜活力。其次,共治反映出党和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地、积极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情况下,社会治理必然会产生更深层次、更为复杂的矛盾,这就需要充分保证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度。党和政府只有全面参与到社会治理之中,清晰地了解人民群众的新问题、新要求、新想法,才能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广大人民群众也只有在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才能熟悉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合理建议,确保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意愿。最后,共享反映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社会治理的成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1](P45)社会治理的成果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判断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的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能够完整地享受到相应的成果,明确这一点是保证成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准则。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社会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和特征,全面提高社会文明发展水平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是人民的共同期盼。”[6](P236)只有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顺利推动社会文明的逐步发展。首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就是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从全局出发、从细节入手,力图全面建成覆盖范围广、涉及层次深、权责清晰分明、保障作用适度、能够长期有效运行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实际上体现出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合理、公平、完善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统一。其中,合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前提,公平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在要求,完善则是社会保障体系的追求目标,只有同时兼顾三者,才能建立起符合现实需求与历史逻辑的社会保障体系。再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意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P52)这实际上对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还要上升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层面上来。因为真正的和谐社会不仅局限于人类社会本身,而是涉及到了全球的生态系统。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已经由工业文明上升到生态文明,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有更加高级、更加文明和更加合理的发展模式来替代。所以说,建设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和谐社会是围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来进行的,这深刻地体现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逻辑和科学内涵。

五、生态维度:以美丽为追求,完善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

十九大报告首次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中,这就意味着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到了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共同的层面上来,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作出的新的布局和新的要求。

(一)从党情来看,这是中国共产党由世界最大政党向最强政党转变的必然要求如何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课题对党提出了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6](P11)创造性地回答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中之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牢牢把握住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根据人民的现实需求不断履行自己的使命。十八大以来,面对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难题,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下大力气扭转环境污染的局面,集中处理困扰着人民群众的突出矛盾。此外,在面临全球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诸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指导思想,将中国的生态环境与世界的生态环境连接起来,统筹协调两个大局,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执政能力的综合提升以及作为世界最大政党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从国情来看,这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一步深化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通过采取加强环境治理、制定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强化培育公民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共同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将生态文明建设真正融入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中。他总结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一系列立意深远的精辟话语,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历史背景下,从实践和理论两大维度出发,精准地阐述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逻辑。除此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深化了生态文明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他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1](P50)这实际上表明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于解决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生态文明建设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逻辑互动,既体现出新时代党对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深刻把握,又显示出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规划设计。

(三)从世情来看,这是推动世界各国共建现代化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举措建立全球性现代化生态文明体系不是某一个地区某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局部性难题,而是需要全球各国联手才能共建的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我们要“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6](P291)这就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个具体化的目标,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务实精神,以及为保障全球生态安全不懈奋斗的奉献精神。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积极参与。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不仅要发挥发达国家的积极带头作用,也要促使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其中,在共同合作中相互交流,在实践探索中稳步前进。探索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新发展模式,彰显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引领力和创造力,表现出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宏伟工程,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科学、详细的战略规划: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要以民主为导向,健全社会主义现代化政治制度;要以文明为尺度,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要以和谐为要求,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美丽为追求,完善现代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我们要充分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重维度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完成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猜你喜欢
现代化文明体系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请文明演绎
发达国家审计发展及其对中国审计治理现代化的启示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漫说文明
探索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创新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