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昆
(合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要办好思政课,还是要集中调动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新青年呼唤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高校思政工作要尽快顺应时代的变革,全校上下齐心合力,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更加灵活、高效和强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三支队伍”,包括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学生工作干部(主要是辅导员)。当前这“三支队伍”的现状是,大家各自为战,分工明晰,但合作还很不够,无法做到优势互补。其中,思政课教师只负责思政教育的课堂教学主阵地;团委干部则负责组织协助学生开展课外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工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等各种琐事。事实上,不论是教授、副教授或博士担任的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还是有着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团委干部以及十分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的辅导员队伍,这“三支队伍”人才济济,如果能加强队伍之间协同合作,建构全校大思政协同机制,将分散的思政教育各支队伍合成一个重拳出击,必然能将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大幅提高。
在三支队伍中,辅导员和学生朝夕相处,是离学生最近的思政教育者。相对思政专任教师和团委干部来说,辅导员更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活动,更清楚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也跟辅导员比较亲近,经常会把各种生活学习困惑向辅导员倾诉和寻求帮助。辅导员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往往在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方面,难以达到思政专任教师的高度,因而难以解决学生的内心困惑。他们对学生的指导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以我们经常看到辅导员天天忙忙碌碌,身心俱疲地扮演着琐碎的保姆或慌乱的救火队员角色。
团委干部经常组织学校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虽说丰富有力地开展了学生的课外活动,但是难以覆盖全校学生。而且由于团委干部行政工作繁忙,指导学生时间有限,学生难以获得真正的思想和能力双重提高。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积累深厚,可以在课堂主阵地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单一枯燥的理论宣讲,缺乏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融合,很难吸引信息爆炸时代大学生的兴趣。
面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新问题与新特点,要让高校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我们就必须尽快树立全校的大思政格局眼光,搭建一个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和辅导员“三支队伍”的大思政协同机制,取长补短。一方面使思政课教师更了解学生,在授课时更接地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把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提升教学有效性,真正让思政教育走进学生心里。另一方面也为团委和学工干部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将琐碎杂乱的团学思政工作梳理清楚,厘清团学思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让日常思政工作更有针对性,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盲目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两个阵地,俗称“两个课堂”,分别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小课堂和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思政理论教学的小课堂是指按照教育部要求,在学校教学计划内安排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表现为思政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给学生系统传授课本知识,也被称为“第一课堂”。这一部分内容是由中央统一规定的,由各高等院校统一安排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教育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是指教学计划以外安排的校园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被称为“第二课堂”,包括多种形式的学生会社团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第二课堂”让学生从校园的小课堂走到校园内外的大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并加深理解。其中包括高校团委组织的各项社会实践活动、文体活动、学术活动,如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专家学者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与协会活动;另外还有高校学生处组织的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以及寝室文化建设等学生活动,这其中还包括了辅导员在各个班级集体之中组织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以及对个体学生的“一对一”式的帮扶关注。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两个课堂”是归属于三个部门管理。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第一课堂”的思政课理论教学工作,团委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学工部辅导员则负责管理学生日常各项生活学习事项。两个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之间相辅相成,第一课堂为学生讲授思政理论问题,第二课堂能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检验所学思政理论知识,在生活世界这个广阔无边的大课堂里锻造综合能力,提升思想素养。
新时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和经济崛起的和平年代,成长在全球化浪潮和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从小接受了多元文化的洗礼,信息获取渠道也不再单一。比起上一辈,他们的知识面更加宽广,思想也更加深刻和复杂。由于成长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大多数高校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十分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非常爱党爱国的。在日常生活中,绝大部分大学生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普遍展现了很高的道德素质和奉献精神,热心助人,坚持信念,乐观向上,勤奋刻苦。他们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代青年所寄予的厚望,“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2]
但是也有少数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影响,对国家民族社会漠不关心,只沉迷于个人名利的追逐之中。在生活中,他们更注重现实利益,而并不关心信仰与道德问题;在学习上,他们只重视专业课和外语课,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人文素养课程,甚至有个别学生还会抵触和反感思政课,认为浪费时间。这少数大学生,被北大教授钱理群称之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钱老说过,“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3]钱教授的一席话引人深思,我们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思政教育工作决定了我们究竟需要培养什么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而不应该是虽然学富五车、精通外语但毫不关心国家、民族和人类的自私自利之人。
现在的大学生都生活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往往思想活跃、爱好广泛,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甚至比老师还多,但是由于他们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很容易被现实世界和网络媒体中五花八门的负面案例影响和左右,很容易有困惑、误解和迷茫,甚至会动摇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这时就非常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学生解疑释惑。从宏观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从微观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学生解答怎么样理解人生、怎么样走人生之路、怎么样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问题。所以,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础,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高校“三支队伍”和“两个课堂”的教育资源,真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武装全体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4]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揭开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历史篇章,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我们要以“三全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目标,把“立德树人”当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和校园内外各项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理论联系实践,让理论有用,让思政教育真正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在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殷殷期待和谆谆嘱托,为广大青年奋勇投身新时代、接力建功中国梦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中心任务,着力培养大学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塑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人格;引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为实践。
随着新时代00后大学生的到来,传统的以单一宣讲授课为主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如何让学生心悦诚服于思政课老师、团委老师和辅导员?如何让思政教育避免流于形式,而真正能入脑、入耳、入心?这都是摆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前的紧迫任务。
面对这种严峻的思政教育现状,高校近年来也在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展开路径,比如安徽省就尝试推出了高校思政课八大教学创新法,包括激情教学法、访谈法、案例教学法等等,也创新改革了思政课的信息化考试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给予了思政课专项经费。对于团委工作、辅导员工作,高校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不断出台了支持辅导员评职称、申报专项课题和继续进修学习的政策。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应该进一步打开思路,站在更高的视野来继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我们应当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系统思维、协同推进,立足于“三支队伍”和“两个课堂”的有机融合,构建“三全育人”高校大思政工作格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师资能量,打通思政教育课上课下的壁垒,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表现考核全校联动机制。
这就需要在校领导的支持下,把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相关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手段都纳入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打造大思政工作视野,多方形成合力。还要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推动全程、全员、全方位“三全”育人新模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不能仅靠“马院教师”,要向全校教师干部的“全员参与”转变。做好思政工作、讲好思政课,要重点抓好“三支队伍”,即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和学工辅导员队伍。要充分发挥这三支队伍各自优势,加强合作,集思广益,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强度和深度,共同把“第一课堂”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主阵地建设好。不仅要把思政课教师、团委干部和辅导员组成的思政教育工作“三支队伍”用活用好,还要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辅相成、充分衔接,让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生活思政齐头并进,达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立德树人”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