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5
“在大规模低成本碳减排、大规模低成本储能未获得突破的背景下,煤炭难以突破碳排放的瓶颈,可再生能源难以高比例接入现有能源体系。”针对当前情况,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法近日在“能源化工行业知识创新服务与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论坛”上指出,在向能源转型过程中,必须以煤炭煤电作为可再生能源平抑波动稳定器,可再生能源也可以为煤炭的低碳发展助力,两者耦合协同发展,将成为建立新能源体系的重要途径。
提及“十四五”能源发展,王国法认为,煤炭高质量发展是我国能源新战略的重要组成。
稍早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明确提出,要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努力建设集约、安全、高效、清洁的煤炭工业体系。王国法直言:“在力争2030年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 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一些激进、脱离实际的‘去化石能源化’‘去煤化’论调,误导社会,使煤炭行业面临不利的发展环境。”
“当前,煤炭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王国法认为,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尚处于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费最旺盛的阶段,煤炭是可以清洁高效利用的最经济安全的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仍是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的“稳定器”。应深刻认识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和煤炭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继续推进煤炭安全高效智能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
“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化开采,支持发展先进产能,继续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是应对能源转型,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王国法强调。
目前,智能化煤矿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全国生产煤矿3000多座中,120万t/a以上的大型煤矿1200余处,千万吨级煤矿44处,有71处为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设煤矿。
王国法介绍,“十四五”期间,智能化煤矿将因矿施策、分类建设:对于生产技术条件较好或中等的生产煤矿,全面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形成基于综合管控平台的智能一体化管控;对于生产技术条件比较差的煤矿,重点进行基础信息等系统建设,实现减人、增安、提效;对于新建煤矿充分进行煤矿智能化顶层构架设计,按照顶层设计全面开展煤矿智能化建设,形成完整的智能化煤矿协调高效运维体系。“通过煤炭智能化发展,让煤矿职工有更多幸福获得,煤炭企业有更多价值创造。”
作为高碳能源,低碳化是煤炭行业必须迈过的一道坎。
煤层气排放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碳排放源,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每利用1亿m3甲烷,相当于减排150 万t 二氧化碳。开发利用煤层气,一举多得。新的碳减排形势下,更要求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进煤炭开发过程中甲烷排放控制与利用。”王国法指出。
与此同时,王国法强调,通过改善煤炭开发利用工艺、技术和系统性管理,可提高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用量,这本身就是碳减排,而且比捕集和封存的减排量更大、更具经济性。“通过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和系统节能等措施,对2030 年温室气体减排量的贡献将达到50%以上。”同时,应提高用煤质量,推动煤炭从燃料向原料转变;碳捕集、封存和利用技术将成为实现工业脱碳化的重要技术路径,但要重点突破降低能耗和成本的关键技术。
王国法认为,通过煤炭与新能源进行耦合化学转化、耦合发电、耦合燃烧,实施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可大幅减少煤炭碳排放,提升新能源利用规模。“煤电在提高灵活性和发电效率的同时,也为电力安全兜底。”
“十四五”期间,煤炭行业绿色发展之路又应如何走?王国法指出,应以资源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开发为理念,以智能开发技术与装备为基本保障,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硬约束,运用先进科学技术与现代化管理理念,实现煤炭资源安全、智能、协调开发,构建和谐有序、协调一致、智能高效、绿色可持续的煤炭资源开发模式。
一方面,在生态环境约束下,做好产能布局规划,按照安全绿色开发标准进行煤矿设计、建设和改造,推广应用煤炭绿色开采技术,实现对生态环境扰动最小,减少开采过程中废弃物排放;在资源开采同时,展开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另一方面,可在中西部低阶煤富集区域开展低阶煤综合利用试点建设,着力探索低阶煤中低温热解转化及产物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加快低阶煤利用技术研发,降低低阶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排放,减少大气污染;同时,分离出部分经济价值更高、资源比较紧缺的油和气,促进低阶煤资源清洁利用,寻求煤炭经济价值增长新领域。
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面,王国法建议,要大力发展并推广应用煤矿开采和煤化工废水处理、固废无害化处理和烟气脱硫脱氮等大气污染物防治技术和装备,开展细颗粒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加强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磷石膏、化工废渣、冶炼废渣等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另外,目前我国散煤消费总量大约为4~5亿t,应推进煤炭集中利用,减少分散燃烧。
此外,王国法还指出,要尽快完善煤炭智慧物流体系建设,建设全国能源交易智能化平台,优化煤炭物流网络,创新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等运输方式,降低煤炭物流带来的环境污染。
(来源:中国能源报)
在碳减排要求不断升级的情势下,煤炭清洁利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和产品附加值、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最佳途径。但是,受国际油价暴跌、新冠疫情等影响,在“十三五”收官之年,煤化工产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化工产业,诸多项目跌破盈亏平衡点,产业大面积亏损。
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近日公布的《2020 年全区现代煤化工产品价格运行情况及2021年走势预测》显示,2020 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煤化工产品价格总体以低位运行为主。下半年,各地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国内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煤化工行业供需循环持续改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全国最大的煤炭产区和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重要示范区,对全国现代煤化工产业极具指标意义。有分析认为,国外煤化工企业不能及时复工复产,刚需部分主要由我国供应,多重因素推动煤化工产品价格正逐渐走出低迷。
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技术和加工手段生产替代石化产品和清洁燃料的产业,产品主要包括煤(甲醇)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甲醇)制芳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及低阶煤热解等。
2020 年,国内煤化工行业受疫情影响较大,上下游产品市场行情整体欠佳,所以内蒙古自治区七大类煤化工产品价格指数全年以低位运行为主,其中,煤制高温煤焦油、煤制聚乙烯、煤制聚丙烯、煤制尿素等价格指数长期处于荣枯线100 点以下运行。实际上,不止内蒙古一地,整个煤化工行业日子都不好。
2020 年,煤制天然气价格呈先降后涨走势。1月份受疫情影响天然气市场供需两弱,价格快速下跌。2月份起各地积极出台相应政策保障上下游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促进了物流行业的恢复,车用天然气需求明显增加,2-4 月份煤制天然气价格呈平稳运行态势。5-9 月份为天然气市场传统消费淡季,另外,受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降影响,天然气进口量明显增加,在供给宽松的背景下煤制天然气价格低位运行。进入四季度,天然气进入传统消费旺季,所以煤制天然气价格迎来一波快速上涨行情,月环比增幅持续上升。
煤制高温煤焦油价格波动明显。2020 年1-4月份,受疫情影响煤制高温煤焦油价格宽幅震荡运行,4 月份达到全年最低价。5 月份起,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回暖以及“六稳”“六保”等扶持政策的不断落实,煤制高温煤焦油市场行情逐渐好转,价格开始反弹。特别是进入第四季度,下游深加工企业利润可观,市场供需两旺,高温煤焦油价格持续上涨,且11月份起同比增幅由负转正。
在煤制聚乙烯方面,2020年价格涨多降少。1-4 月份,受疫情影响国内聚乙烯下游企业复工复产缓慢,工业、农业需求均偏弱,聚乙烯上游库存压力较大,而国际原油价格的暴跌也助推了国内煤化工产品价格的下降。5月份起国内聚乙烯装置检修增加,市场供应趋紧,同时,下游企业复工复产进度加快,市场需求旺盛,8 月份已率先由负转正,市场行情呈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
而煤制聚丙烯价格波动幅度相对较小。2020年1-3月份,受春节假期及疫情双重影响煤制聚丙烯市场交易清淡,价格呈小幅下降态势。4月份起,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游产品熔喷布需求大幅增长,同时,聚丙烯生产企业检修较多,聚丙烯市场供应趋紧,价格呈波动上行走势,下半年市场行情持续向好的态势始终未变。
2020 年煤制甲醇价格先降后涨。1-8 月份下游需求偏弱,煤制甲醇价格呈波动下行走势。9 月份起,随着国内煤化工行业发展态势整体向好,下游烯烃、甲醛、醋酸等需求走强,加上秋冬季环保限产以及海外甲醇供应量减少等共同作用,国内甲醇供应偏紧,价格逐月上涨。
煤制合成氨价格则波动幅度较大。1-4 月份,虽然受疫情影响国内合成氨下游企业开工延期,工业用肥需求偏低,但随着春耕季的来临农业用肥需求迎来旺季,所以煤制合成氨价格波动上行。5-8月份,合成氨下游产品市场行情普遍较差,价格持续走低。9 月份起,受印度尿素招标及国内部分合成氨生产企业停产检修共同作用,合成氨市场供需结构趋紧,煤制合成氨价格企稳回升。与此同时,煤制尿素价格也波动频繁,原因与煤制合成氨几近相同。
在业内人士看来,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流方式之一,也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有效补充,可缓解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具备条件的地区适度发展有其必要性。尽管2020 年全行业形势整体不够理想,但后期走势给行业留下想象空间。
首先,第四季度以来,七大类煤化工产品市场行情坚挺,价格稳步上涨,12月份除煤制甲醇外,其他产品价格均已高于上一年同期,说明疫情对国内煤化工业的影响已基本消除。
其次,2020 年我国疫情控制得力,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组织各行业复工复产,而国外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活动;同时,海外国家在财政上多以安抚民心、发放补助为主,导致消费需求不减,生产供应却跟不上,所以率先复工的我国承接着多国的消费需求,而且这一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
再次,虽然受全球疫情影响国际经济环境不佳,不过多国经济指标已有恢复迹象,加上疫苗量产利好消息提振,疫情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影响也在将逐渐减弱。综合分析,预计2021年现代煤化工行业保持向好发展态势,主要产品价格继续走高。
2020 年,我国煤制聚乙烯、聚丙烯价格上涨主要受防疫物资需求、国内工业需求以及出口需求三方面拉动,在利润高企的背景下国内聚乙烯、聚丙烯市场产销两旺。目前来看,虽然防疫物资需求对聚乙烯、聚丙烯价格的拉涨已减弱,但是国内聚乙烯、聚丙烯下游产品膜类、薄壁、注塑、改性材料等市场需求均表现旺盛。
另外,在新基建、脱贫攻坚、电子商务、5G建设、地摊经济等模式下,塑料制品行业呈多样化需求增长模式。同时,此次疫情对各国消费结构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如冰箱、小家电等需求较为明显,再如一些国家对园艺相关产品的需求也呈快速增长趋势。综合分析,除防疫相关物品外,聚乙烯、聚丙烯下游消费领域庞大,需求空间广阔,预计2021 年仍具有较强的刚性支撑,所以煤制聚乙烯、煤制聚丙烯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态势。
煤制甲醇方面,从供应端看,一方面,国内甲醇生产保持稳定趋势;另一方面,由于海外装置频频公布检修计划,且甲醇主要出口国伊朗有限气保民用关停装置的预期,加上欧美国家甲醇需求逐渐恢复,甲醇进口货源将分流,所以2021 年甲醇进口量缩减的可能性较大,甲醇市场供应压力相对较小。从需求端看,随着国内经济的逐渐好转,甲醇下游产品需求整体预期向好。从库存端看,当前甲醇库存压力较2020 年上半年已有明显缓解,随着后市供需结构的逐渐改善,甲醇库存有望继续缓解。综合分析,预计2021 年煤制甲醇价格将进一步走强。
而煤制合成氨和煤制尿素,一方面,2020 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以及粮食价格的普遍上涨使得农民、贸易商普遍看好来年市场,所以2021 年国内合成氨、尿素等农需预计较强。另一方面,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尿素生产国,而印度是我国主要出口国之一,从2020 年看,印度招标总体上支撑了国内农需淡季的合成氨及尿素市场行情,缓解了过剩产能对市场造成的压力。不过尿素进出口量的变化本质上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如2020 年印度招标政策频频修改,所以2021 年我国尿素的出口量将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综合分析,预计2021 年煤制合成氨价格高位运行,煤制尿素市场行情也将逐渐走强。
不过,有专家警告,我国煤化工产业对应用终端的关注远远不够,甚至技术创新的市场化针对性也不强,创新出的产品市场价值低的情况时有发生。企业因此不得不直面同质竞争、产能过剩等风险。以煤制乙二醇为例,“十三五”期间煤制乙二醇项目发展较快,长期保持19.5%的年均增长率,但2020年上半年,由于受到石化乙二醇和进口乙二醇的冲击,项目开工率萎缩至30%~40%。“十四五”期间,若再加上东部沿海新一轮石化乙二醇项目的投资建设,煤制乙二醇生存空间将继续收窄。
此外,作为煤化工产业的老大难环保问题,也将导致煤化工产业发展受限。随着我国提出2030碳达峰、2060 碳中和,“十四五”煤化工产业必将面临更大的碳减排、水资源管理压力。
(来源:中国矿业报)
中电联近日发布的《煤电机组灵活性运行与延寿运行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显示,国际上火电机组的设计寿命一般为30年,国外煤电机组服役时间普遍超过设计寿命。我国现役大部分煤电机组具备在设计寿命基础上延寿运行10~15年的能力,但目前现役机组平均服役时间为12 年,运行超过30年的机组不足1.1%。
煤电机组延寿对盘活存量煤电资产、碳减排意义重大。为何我国煤电机组平均服役时间不足设计寿命的一半?超过设计寿命的机组寥寥无几是否合理?
《研究》显示,某发达国家煤电退役机组平均服役时间长达52年,欧盟煤电机组的退役机组服役时间也长达50~60年。反观我国,12年的服役年限明显较短。
“‘十三五’以来,我国严格执行环保、降耗等相关要求,不断推进煤电落后产能淘汰工作。同时,在‘上大压小’政策实施下,很多机组达不到设计寿命就被关停,更谈不上延寿。”华北某煤电企业人士表示。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外在煤电规划设计和投资管理上存在差别,相比之下,我国煤电更新换代、关停退役的行政色彩较浓。重庆市配售电行业协会秘书长陈曦对此表示认同:“国内外市场化程度和对成本的重视程度不一样。国外全电量市场化竞争,国内基本靠计划分配,政府定价强调安全、保供。近年来,我国在煤电装机激增后才开始思考效率问题,好比以前集中精力解决‘吃’什么,现在吃饱了考虑怎么‘吃’。”
除了行政关停,还有不少煤电机组被迫退出市场。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受燃料成本、利用小时数、缺乏容量补偿机制等因素影响,煤电企业仍处于全行业半数亏损的窘境,发电集团一块钱“甩包袱”并非个例,正常在役的煤电生存尚且困难,机组延寿更无从谈起。
华北电力大学此前开展的煤电相关研究指出,若机组出现提前退役、闲置或转为负债,其剩余寿命期的资产会沦为搁浅资产。若不采取积极的供给侧改革措施,到2030年我国煤电搁浅资产或达千亿元。
《研究》指出,我国现役大部分煤电机组不仅具备在设计寿命基础上延寿运行10~15年的能力,且单台延寿机组运行10年、20年后度电总成本均低于新建机组的发电成本。“若将煤电机组设计寿命延长10 年,近10 年内,满足延寿条件的机组规模约3300万kW,可节省新建煤电项目增加的全社会投资1100亿元。”
据了解,我国煤电机组中存在运行年限超过30年的案例,其中年限最长的大唐国际北京高井电厂1号机组服役54年。既然条件具备,为何运行超过30年的煤电机组少之又少?
一位长期从事能源政策制定的研究人员表示,我国单机30万kW以上大机组大多在“十五”后投产,目前在役主力机型60万kW以上大机组主要在“十一五”后投产,机组较新还不到延寿年限。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地区对运行期满30年但环保达标、能耗和可靠性指标较优的机组“一刀切”强制关停,造成了巨大浪费。“部分管理者愿新上项目,不愿延寿管理,担心安全风险,导致部分机组未达设计寿命即关停,造成资源浪费、投资回报率低。”
江苏省2020 年11 月发布了《关于设计寿命期满燃煤发电机组延续运行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要求机组环保能耗标准达标、具备供热能力,并划定了“30万kW及以上”这一硬性条件。
山东省热电设计院院长刘博表示,机组容量并非能否延寿的唯一标准。“30 万kW 以下的煤电机组多为热电联产机组,如果安全指标、环保指标达标,将其延寿并无不妥。一些符合条件的背压式热电机组,只因机组容量较小就简单关停,浪费资源非常可惜,应根据实际情况研判。”
《研究》指出,相比大规模新建大型煤电机组,开发现有机组的剩余价值更具经济性。新机组固定费用高,运营初期需承担较高的还本付息资金压力,而延寿机组财务成本和折旧成本相对较小。
刘博表示,煤电机组延寿有助于碳减排。“现在煤电机组几乎都进行了升级改造,环保和安全方面具备一定保障,将其延寿是对存量资产的优化盘活,避免进一步加重搁浅资产。2050年左右,‘十二五’‘十三五’投产机组将达到设计寿命,延寿对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在控增量、调结构背景下,煤电机组“延寿”空间正在显现。上述业内人士表示,要调动煤电机组延寿的积极性,需疏通煤电价格机制,保证其合理收益的同时,政企合力优化存量资产。“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煤电机组延寿工作,承担相应的安全环保、投资收益等责任,避免资产损失和资源浪费。”
《研究》建议,抓紧出台煤电机组延寿运行指导意见,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出台煤电机组寿命评价和延寿运行管理办法,明确寿命评估和延寿运行工作的原则目标、范围内容等。同时,制定并完善煤电机组延寿评估的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来源:中国能源报)
能源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与民生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研究谋划中长期战略任务和战略布局,保障国家安全、保障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做出我国要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简称“30·60”双碳目标)的重要指示,绿色发展与高效发展将成为我国能源体系建设的未来方向。
科学合理的能源电力发展规划是能源体系有序建设的重要保障,“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重要能源战略部署,做好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建设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此,本文聚焦“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面临的12个关键问题,提出以下思考与建议。
1.如何看待“十四五”时期能源行业的发展定位和主要使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应在“十四五”取得哪些标志性成果?
“十四五”期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要落到实处。
在能源供应方面,要实现多能互补,应是系统整体优化、多种能源互补的供应;在能源消费领域,要以提高能效为中心,以市场化、多元化、智能化、定制化的手段,让用户得到更多的低成本能源,并减少各种用能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能源体制改革方面,“十四五”期间要按照市场化方向真正的、大动作的、实质性地推动能源体制改革;在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围绕现在的信息技术和能源领域各项技术的相互融合,在信息技术推动能源技术大方向上,要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对于能源领域的国际合作,在能源的互联互通方面,要有更显著的实质性进展。
2.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我国“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在“30·60”双碳目标要求下,能源电力规划与相关政策制定应遵循未来我国能源电力“清洁化、综合化、智慧化、去中心化”的创新发展趋势。
一是低碳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清洁化转型;二是清洁能源发展需从综合能源系统全局角度进行统筹规划,通过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调支撑清洁能源消纳;三是综合能源系统的协调优化问题需要通过智慧化解决,需推动“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助力能源数字化转型,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四是未来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呈现集中式与分散式相结合的趋势,因此在体制机制层面,需推动去中心化的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支撑分布式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
3.“十三五”期间能源发展、能源布局和流向存在的短板或突出问题有哪些,补齐短板的侧重点是什么?
“十三五”期间,能源布局及流向主要还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煤炭也是由西北地区大量地往中部和东南部地区输送,符合“十三五”期间的能源供需状况。从“十三五”最后一年来看,短板之一就是要不断降低我国对西电东送等能源大范围转移的依赖,“十四五”能源规划要克服这一问题。
一方面要继续重视一些大的能源基地开发,另一方面也要重视中东部地区的分散式能源等各种能源的就地开发和使用。同时,还要重视能源需求侧在提高用能、用电及其他能源消费的综合利用效率。重视需求响应资源在调节整个能源供需匹配中的作用,把需求响应资源作为一种重要资源纳入到规划中是“十四五”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同时,要重视综合能源规划,多种能源的规划要考虑如何能够协调互补、综合优化、综合规划。
4.“十四五”期间能源规划如何统筹协调煤、油、气、电、新能源的发展?如何更好地发挥能源大系统的协同优化作用?
协调优化煤、油、气、电、新能源等发展存在以下难题:第一是体制问题,目前的体制是各管各的,体制不顺;第二是机制问题,调控的机制问题,各能源体系调控机制缺失;第三是政策支撑问题;还有一些是属于技术上的支撑,多种能源协同需要技术平台支撑;另外,市场中多种能源的价格信号难以推动多种能源协调发展。将来的市场建设要探索多种能源品种在同一个市场上交易的可能,各类能源的价格能够通过一个媒介转换,形成一个各类用户共同看到、互相能够比照的、有共同媒介转换的价格信号,这也是大系统多种能源协调优化的重要问题。
5.“30·60”双碳目标引领下的能源转型对全社会用能经济性有什么影响,如何统筹能源转型发展与经济可承受的关系?
能源转型必须考虑经济代价,否则整个国民经济难以承受,规划当中要特别把握能源转型的经济性问题。推动能源转型,构建综合能源系统,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使得用能效率不断提高,终端的各类用户、各种用能的效率要不断提高;第二,要使得终端用户的用能成本不断降低,用能经济性不断提高;第三,要使得用能(包括产能)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尽可能降低,也就是减排;第四,要使得能源结构不断低碳化,让可再生能源的比例不断增加;最后,还要保证用能的可靠性。因此,能源转型与用能、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实际上是这5个方面的目标都协调好,特别是用能成本的降低,绝对不能不考虑经济代价,过早地把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的比例加大。所以一定要协调好这5 个方面的目标。
6.如何在“十四五”时期利用数字革命驱动能源革命,推动我国能源转型和“30·60”双碳目标的有效落实?
数字革命可为“十四五”时期的能源转型提供新动能,加速信息技术与能源电力产业的深度融合,引导能源电力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及网络化转型,为传统能源电力行业产业升级、业态创新、服务拓展及生态构建提供全新可能性:一是基于数据驱动,通过构建模型算法平台实现新能源电力预测,提升系统运行智能决策水平,通过支撑电力安全与智能、高效传输,有效提高清洁能源占比,推动能源供应模式多元化,助力能源生产革命;二是基于用户画像提供精准服务,灵活汇聚需求侧资源,结合供应侧资源提高能效,通过支撑综合能源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赋予用户更广泛的消费选择权,提升用户对自身能效水平的全面感知,助力能源消费革命;三是基于“云大物移智链”的创新应用,利用能源大数据、能量路由器、数据中台等,推动工业互联网与能源电力系统融合,实现智能化、精确化和标准化转变,通过能源与电力信息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助力能源技术革命;四是基于区块链进行点对点能量交易、绿证交易,实现电力市场交易模式创新,通过打造互惠共赢的能源互联网生态圈,推动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建设,进而带动上下游及周边产业协调发展,助力能源体制革命。
7.“30·60”双碳目标等环保约束下,“十四五”时期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出现哪些新特点?
“十四五”时期能源消费将更加注重多种能源的互补利用,进而提升能效、降低碳排放和用能成本,且市场化的能源交易、消费行为将不断增加,同时,用户用能的需求响应能力也将不断提升,在这些因素作用之下,能源消费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将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以前能源消费基本上是刚性的,根据经济增长的量和增长的模式、增长的速度就能基本判断能源消费量。“十四五”经济增长或各类用户的用电需求与经济的关系,不是“十三五”及以前的关系,需要认真研究各种因素对于各类用能用户需求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规划做得更加准确,才可以落地。
8.结合我国能源消费、资源等特点及“十四五”时期能源发展阶段性特征,应确立何种能源安全观?
能源安全观应该有几个内涵,第一,狭义的能源安全观是指油气的供应问题,从国际进口能源的安全问题。第二,广义的能源安全观是在狭义的基础上要考虑各类能源的开采和运输、使用,并统筹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也属于能源安全问题。另外,要考虑到能源供需应急的时候,系统的一些安全性,特别是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等。“十四五”期间,电力系统安全要认真考虑集中式的发电、远距离的输送和分布式发电、就地消纳二者之间密切结合的问题,即集中式与分布式结合,远距离输送与就地消纳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支撑能源安全。
9.有哪些新技术在“十四五”预期将有实质性进展?将对能源发展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总的来说,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技术会有一部分将会取得重大突破,根据最近几年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关于能源领域的国家重大专项,预判其中有一部分与能源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技术会有重大突破,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加速能源互联网的实现,而能源互联网的物理本质就是综合能源系统。柔性直流、能源路由器等信息物理一系列的技术,以及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的各种技术,在“十四五”期间都将会有所突破,目前这些技术国家科技部已经布局,也开展了一些试点和示范工程。
10.有哪些制约能源转型变革的体制机制和价格机制障碍必须在“十四五”期间破解?具体的改革举措有哪些?
“十四五”期间,能源体制改革要想突破,必须依靠市场,需要逐步形成热力市场、电力市场、天然气市场等多种能源市场融合为一体的综合能源市场,但目前仍存在体制问题、机制问题。同时,市场的体系要完整,必须考虑到各种各样的辅助服务市场。对电力本身,要考虑各类辅助服务市场与电能量市场配套,这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市场。另外,目前电力市场主要还是传统市场,以煤电为主,而可再生能源、储能、需求侧响应如何进入市场需要认真考虑,在市场建设当中这些都是重要的工作。
11.如何依托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等新业态推动我国能源体制的改革创新?
第一,推动能源电力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与能源电力业务融合,加速“云大物移智链”等先进技术在能源行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多种场景中的应用,深化数字技术与经营风险规制、业务体系拓展等多种业务的融合,推动运营模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第二,打造数字转型示范应用项目,持续推进智慧能源云、数据中台建设,加快数据发展战略,提升能源电力行业数据资产治理与应用的能力,形成常态化的数据治理与价值挖掘。第三,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利用能源互联网“开放互联、智能共享”的技术特性,推进“平台+生态”建设,打破由于技术、机制等原因造成的异质能系统间及多元主体间行业壁垒与技术壁垒,以推动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并推动电力、天然气、热力与互联网运营商构建互惠共赢能源互联网生态圈,创新管理体制,以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发展模式创新能源系统运营机制,推动“物理能源消费”向“能源、信息、服务”综合消费过渡。
12.“十四五”时期如何做好能源规划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相关的生态环保、国土空间、水资源等发展规划的统筹协调?
能源规划和区域规划联系密切,能源规划应该融入到整个区域规划当中去,能源是区域规划当中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包括能源的生产、传输、使用、管理。能源规划一定要和其他的规划及时沟通信息、分享信息。要加强协调,多次协调,反复协调,“十四五”要下大气力来进行协调。
未来,我国的能源规划和其他宏观规划的统筹协调应致力于实现“两高三低”5 个目标,2 个“高”是指综合用能效率提高,综合用能可靠性的提高。3 个“低”是指综合能源系统整个运行成本降低,碳排放降低和污染物排放降低。这5 个目标要和当地政府的城镇规划目标吻合,比如住建部的建筑规划,各个地区的专业规划、环境规划、国土规划、水资源等规划,进行各种规划目标的整体协调,协调好之后再将目标分解,再做能源的规划城镇的规划等。中间过程一定要有可协调的机制、可协调的指标,有一些还必须是定量的,能分析、计算、仿真,这样才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