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校专利转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1-11-30 07:19兰小红
科技经济导刊 2021年16期
关键词:专利校企协同

张 鑫,兰小红

(1.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江苏 张家港 215600;2.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 张家港 215600)

20世纪80年代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颁布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推动产学研和本国知识产权发展进一步融合,在推动本国科学技术创新的同时增强自身国际竞争力[1]。现阶段,国内知识产权不仅总体水平较低,而且保护和运用水平十分有限,可以说偏低的高校专利转化率是阻碍我国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一道难题。基于此,评述当前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高校专利转化研究情况,为之后的研究提供相应参考,有助于推动这一领域的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

1.高校专利转化基本内涵

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其所指的是针对技术开发、科学研究所产出具备一定实用性科技成果开展的产业化活动与商业化应用。从本质上来讲,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技成果运用到生产领域中,从而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而且形成倍增增长经济效益的一个过程。本文认为高校专利转化,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有关高校专利转化,指的是把高校拥有专利技术,通过后续的开发、研究与试验,最后转化成生产力的一个过程。高校专利技术转化主要划分为以下三大阶段,分别是专利技术开发阶段;专利技术推广阶段;专利技术应用阶段[2]。

2.简析高校专利转化模式

2.1 高校专利技术孵化

高校专利转化能和有关企业的培育一起开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获得来自高校的技术支持,从而把专利技术转化变成壮大企业的重要源泉。借助这种方式可有效将科技成果变成生产力,从而发展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处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例如大学科技园等就是该模式的典型代表。

2.2 高校和企业直接合作

高校在将专利技术成果产出后,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以及高校有关科研人员,在社会中直接寻找符合条件的企业进行专利成果转移,另外企业也可以依据个人需要,找到具备有关专利的高校,通过购买专利实现产业化。高校和企业直接合作的明显特点是,不涉及中介机构而且合作规模与金额均相对较小。该模式主要囊括市场和高校共同开发模式等,几乎我国全部高校在进行专利转化时或多或少采用此模式,以此这也是我国高校专利转化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

2.3 产学研合作转化

关于这一模式,是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和高校合作构建的一个平台,也可以是高校同政府之间联合建成的研究机构。将实际市场需求作为导向,利用好高校各种创新资源,强化当地企业竞争能力,做到将高校创新人才和技术视为着力点,将扬长避短、长期合作、协同发展作为重点目标,从而将双方所具备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且突出政府维护秩序和监管等功能,保障社会经济地持续发展。

2.4 中介服务

我国常见的科技中介机构有两种,分别是民间科技和由政府主办的科技中介机构[3]。当前,专门进行企业与高校彼此间的专利转化交流的中介机构数量有限。而且,一些拥有雄厚科研实力的高校会自己建立起专利转化机构,常见的有技术转移办公室等。

3.简析高校专利转化相关影响因素

3.1 外部影响因素

一些国外学者主要从中介服务、校企合作、法规政策和各主体之间的知识产权冲突等层面进行剖析,而我国学者则倾向于研究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与法规政策这两个方面。

第一,针对中介服务,服务水平是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一个关键因素。科技中介机构是重要的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体,突出科技中介服务水平针对高校专利转化率提高造成的直接影响。

第二,法规政策,重点分析知识产权相关政策方法产生的影响,对高校专利转化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专利激励政策。不配套的政策法规、不友好的外部环境,均会影响到高校专利转化。基于政策法规视角分析,对专利转化效率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是,不完善的专利评估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的专利相关的专门法规、不完善的风险分担法律等。政府支持力度与政策法规是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主要外部因素。

第三,校企合作,影响校企双方之间专利转化的重要因素是彼此的信任程度。企业规模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利转化,规模大小同专利转化率为正相关。过高的交易成本、市场失灵、信息不对称等会限制校企专利转化和合作。

第四,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的知识产权冲突,知识产权的不同归属和针对发明人提出的利益分配形式、奖励规定等方面因素,会积极影响高校专利转化。从实际情况来看,知识产权的权属是最关键的影响高校专利转化的因素。

3.2 内部影响因素

国外学者的研究侧重点是专利市场和高校专利质量的契合程度,其认为双方均属于对高校专利转化带来影响的重要因素,而国内学者更注重高校内部人才资源、体制等影响因素。

第一,专利质量,不对称的专利市场需求信息,专利质量,和专利市场之间的契合程度会直接影响到高校专利转化[4]。而且高校所具有的专利是否同市场实现成功对接,也会对高校专利转化造成重要影响。

第二,专利技术领域。高校职称评审的有关规定会直接影响到专利转化。高校专利转化资金不足、风险较大、相关科技工作人员没有获得相应的动力支持等,均会影响到高校专利转化效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人才资源是阻碍高校专利转化的一个主要内部因素。

4.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提升高校专利转化率的相关建议

4.1 优化科研管理职能

第一,强化专家库建设实现动态化跟踪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进行研发科技项目的这个过程可以看做是生产专利,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需要重视专家库建设,应该对其进行全过程而且是动态的跟踪管理。对于项目成果可能造成的学术界影响,应该借助研究项目的有效开发,获得相关专家的科学指导,只有这样才会最后把我们的研究结果变成专利成果。与此同时,还应该比对已具备的科研成果,科学预测它所具备的潜在市场以及未来应用前景,从而为成果的战略价值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能在根本上让高校专利更具可转化性。

第二,完善管理机构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针对高校而言,需要建立以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基础的服务和相关管理体制,建立其相关专业机构,形成三级管理体制,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系统开展管理工作,一方面可以面向企业发布相关技术成果,另一方面还需要提供相应的市场需求以及企业需求,从而在市场化方面发挥出桥梁作用,进而协同好校外与校内的专利转化力量,对有助于专利转化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积极推动高校专利市场化。

第三,不断提高管理能力。需要增强对于专利成果的管理能力,能够将市场规律、技术研发等知识做到熟悉掌握的相关人员,重点负责专利的管理、申请、转让等,为具备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积极寻找合作伙伴,起到在产业界同高校有效联系的桥梁作用,由此一来对于科研人员会更为注重创造以及研究,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十分专业的角度确保成果的转化。

第四,搭建有效的信息平台。我国高校应服务作为主要目的,搭建行之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科学集成校内所有部门、课题组的信息资源等。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提供给课题组更具个性化服务。

4.2 协同创设良好的高校科研氛围

第一,重视科技资源协同以及创新转化。据相关研究表明,增加高校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高校科研成果量,具体表现研发水平转化率的提高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科技资源配置。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投入适当增加,加大应用研究针对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比例,提高开发转化现有基础研究成果的投入,从而促进高校专利更好地转化[5]。

第二,办学理念协同并加大创新专利鼓励力度。应清楚认识到最终的科学知识价值会体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与提高上,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并非学习与教学自身,而是通过所掌握的各类知识服务于社会;因此科研一方面要关注创新,另一方面还需要面向实际的市场与社会需求,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与促进经济发展。基于此,在办学理念上高校应做好协同创新,积极鼓励全体师生以社会需求为面向开展科研创新,从而形成良好的创业、创新文化氛围。

第三,营造良好的校内创新氛围。强化工程文化的建设,做好有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宣传、及时披露等工作,从而形成和谐的创新环境与氛围。

4.3 结合实际创新研发模式

第一,院系学科协同。关于科技创新,通常其突破点是学科的交叉点,对此应该结合科研领域优势,建立校内外跨学科、院系的科研队伍进行集成研究。另外,大力支持教师进行自由式的探索研究。

第二,提高市场针对性。当前,有很多高校专利会将为促进生产效率的有效提升,研发新装备、工艺作为主要目的,并非从用户和应用视角分析问题,虽然和企业需求相对接,可却没有让技术同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对接。基于此,作为科研人员应该将创新视为最本质的核心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专利的市场针对性。

第三,校企协同创新。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下,高校专利若想实现市场化则要具备一定的市场需要。当前高校专利产生初期主要是从学术研究视角展开的,未能深入了解市场,最后只会导致难于市场化。本文建议,高校需要增强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将导向倾向于横向课题,将市场、企业需求视为关键的立项依据,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4.4 促进专利转化校企联盟的形成

第一,灵活的校企之间人才流动机制[6]。人才转移是技术与知识转移的关键是所在,而人才流动实质为知识转移。与此同时,企业自身吸收能力也是专利是否能实现企业市场化的重中之重。要是在校企间的人才流动机制十分灵活,我们应清楚的是发明人属于最为熟练掌握专利原理的,这样有利于他们依据企业实际生产工艺等进行合理改善。有关人才流动机制,建议采取柔性机制多元方式,这样可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第二,组建校企专利转化联盟。我国高校必须要利用好同企业之间所构建的相信任关系,严格遵循优势相互补充的原则,综合考虑企业各方面情况,如资金、核心研发能力等,同时还需在组建联盟的基础确保科研投入的充足性,精准掌握市场机遇,充分发挥联盟效应。联盟应将各个参与者的责任、目标、义务等加以明确,风险责任需要分阶段、分层次地分解,将有关政策作为基准,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将积极鼓励合为一切出发点,提出明确的分配比例、依据与方法。将长远利益作为核心目标,结合分析教学资源、物质回报等外显性收益和相关的隐性利益,不会和其他协同主体之间形成利益争端;不能完全把产品化之后所具备的市场价值,放置于利益分配的讨论中,应该有效保证每个协同主体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收益。

4.5 协同科技园强化同市场之间的对接

协同科技园,利用好科技园现有资源达成专利市场化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缩短由科技成果到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时间,主要包含以下集中资源:关于骨干力量提供相应的智力资源;当地政府提供给个创业主体的政策资源,风险投资资金以及企业的资金;园区内包含科技管理咨询、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机构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等,构建起来的功能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这样科技园便可以成为技术转移的关键平台以及专利市场化的一条重要纽带,从而科技园内部企业会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4.6 科学建立绩效管理制度

第一,突显专利转化导向。从本质来讲,专利是可以看做是依托专利制度,可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的一种有效经济手段,这也是通过市场决定之后所形成的“激励”,至于有关评价体系则属于一种“前端激励”。从某种角度来讲,护和高校具体资源得到能力、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等都会和授权数量直接挂钩,也正是因为存在这一问题,所以会严重忽略专利自身的实用价值以及其可转化性。本文建议,高校需要把专利最原始具备的“工具性价值”进一步淡化,从而为教师提供一个清楚明确的专利价值取向。

第二,创新用人机制。健全用人机制,应该尽快形成一个兼职结合专职、流动结合固定的具有高度开放性的机制体系;应尽快健全管理高校科研人员的体系机制,保证科研环境的公平良好。与此同时,还应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单调的成果考核办法必须取替,争取实现人尽其才,在科技创造中充分发挥人才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三,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教师专利收益。保障在专利市场收益中得到科学的利益分配,这属于科技人员自身的创造性劳动理应获得的社会承认和尊重,更是他们进行专利转化的动力。对此,高校需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当中有关转化成果收益的奖励比例,避免因取得过少的专利转化净收入或者是由于相对偏高的报酬为不兑现等。应该将现有的激励机制加以完善,这样能够有效确保其切身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其积极性,从而提升高校教师的成果转化与科技研究积极性。

5.结语

现阶段,我国的知识产权情况是一大研究热点,在此客观基础上,探寻在专利产出和实施中我国存在的各方面阻碍因素,寻找可将这些阻碍有效克服的策略,在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同时,强化综合国力。应清楚认识到高校始终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关键主体之一。近些年,我国高校大幅提高了专利申请量,其和我国为更好地适应当前世界科技竞争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紧密相连。但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高校专利质量不高、转化难度大的现状。对此,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法律政策体系,在投资融资、产学研合作、中介服务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切实推动高校专利成果高效转化,从而更好地助力国家经济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专利校企协同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