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莹
( 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 , 辽宁 铁岭 112000 )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加上交通发展,相应的骨折患者也在不断增加。为加快骨折患者的身体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护士根据骨折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术前教育、皮肤准备、术后观察和康复训练。通过护理干预和帮助,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关键期,避免各种护理并发症。骨折是骨科的常见病,一般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伤等问题引起。严重者将导致患者丧失生活能力,因此有必要及时控制损伤的发展。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在一定程度上都需要临床护理工作的配合,以减少损伤的危害[1-2]。本研究将我院2019年1月-2019年8月的102例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差异分组,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满意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探讨综合护理在骨折患者护理中对骨折愈合情况的影响,具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研究将我院2019年1月-2019年8月的102例骨折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差异分组,对照组年龄最低是23岁,最高69岁,平均(45.12±6.56)岁。男:女=34:17。观察组最低是25岁,最高68岁,平均(45.56±6.91)岁。男:女=33:18。2组资料无显著差异。
2 方法: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疼痛是创伤性骨折患者最重要的临床症状。(1)疼痛护理:组织损伤由创伤和手术创伤引起,疼痛同时由神经渗出、水肿、刺激或压迫引起。由于疼痛可引起血压升高、心绞痛和心律失常,造成不可预知的身心后果,护士应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要诉求,正确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按照医嘱给予相应的止痛药,同时使用非药物镇痛,如分心、催眠放松、音乐疗法等,让患者安心。(2)心理护理:骨折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患者的活动,甚至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因此,患者容易滋生各种不良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会促使患者治疗不配合,也会降低治疗过程中的身心体验,需要做足深度的护患沟通,每天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做好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想法,同时做好相应的指导和沟通,达到良好的心理安抚效果。同时,还可以通过音乐疗法、放松训练等方式实现患者身心放松,从而减轻压力感。也可以鼓励患者多做一些注意力转移的活动,比如看电视、看书、聊天等,避免过度关注疾病和治疗带来的心理压力。(3)饮食护理:鼓励患者多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充足的食物,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米粥、香蕉。应注意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避免食用不良和刺激性的辛辣食物,如胡椒、生姜、芥末等。骨折中期情况稳定,可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汤,以及海鲜、山楂粥等食物。(4)术后病情监测: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注意伤口出血渗出量,防止失血性休克的发生。(5)并发症预防:术后除了要按时监测生命体征外,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对于骨折患者来说,由于术后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较多,要注重并发症的防控。要做好患者定期翻身叩背,及时换药,避免切口感染,做好术后康复活动指导,最大限度地保证患者术后的舒适度。术后切口外负压吸引患者的术后引流管护理,其目的是为了及时引出伤口积液,避免伤口感染,因此要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折叠变形,保持一定长度并适当固定,保持负压,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质量和数量,并详细记录。骨折后,患者因长期卧床、活动减少、呼吸深度不足、加上怕痛、不敢咳嗽或咳嗽乏力、痰液不畅,加之部分患者术前有慢性肺部疾病,术后受伤或抵抗力降低,容易造成肺炎、肺部感染。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协助患者变换体位,有效咳嗽,必要时给予排痰处理和雾化稀释痰液。(6)早期锻炼:注意术后早期干预康复。在进行功能锻炼前要对患者做耐心的讲解,以获得患者们的积极配合,坚持锻炼。解除外固定后,尽量增加活动范围、强度和频率。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刺激骨痂生长,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7)积极预防便秘:逐步提高食物中纤维素含量,每天按肠道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即由下向右、向左向下按摩,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定期排便,鼓励他们多喝水。早餐前半小时喝1杯温水可以刺激排便。听从医生的建议,给予大便软化剂或泻药,如有必要,可通过灌肠排出硬粪便。每天定期按摩肛门,刺激括约肌松弛和收缩活动,有利于大便反射功能的恢复。
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护理前后关节功能评分(0-100分,越高越好)、疼痛状态评分(0-10分,越低越好)、C反应蛋白水平、满意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
4 统计学处理:SPSS26.0软件处理数据,两独立样本率(构成比)进行Pearson卡方(x2)统计,其余数据进行成组设计的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的两样本均数的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意义。
5 结果
5.1 2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对比:护理前2组此类指标接近,P>0.05;护理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护理开始,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是(63.27±2.34)分、(6.16±1.21)分、(30.45±4.26)mg/L,护理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是(86.45±3.55)分、(4.21±0.15)分、(12.45±1.89)mg/L。护理开始,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是(63.21±2.22)分、(6.12±1.51)分、(30.12±4.21)mg/L,护理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是(94.21±3.21)分、(2.04±0.12)分、(8.22±1.79)mg/L。
5.2 2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的满意度是100%(51/51),对照组则是80.39%(41/51),x2=7.445,P=0.005<0.05。
5.3 2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24±1.21)个月、(9.44±3.41)天,优于对照组(5.40±1.61)个月、(12.91±3.55)天, P<0.05。
5.4 2组感染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8.737,P=0.003<0.05。观察组感染发生1例,发生率是1.96%,对照组感染发生10例,发生率是19.61%。
综合护理在骨折护理中的运用,其表面是一种护理服务理念,但其本质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的变化和人们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丰富和完善。具体操作内容需要综合考虑护理工作实际需要、医院科室人员数量和业务能力、与病人数量相关的工作压力、医院科室环境条件,提高护理工作实效[3]。同时,综合护理对护士也要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技能,还要注重护理沟通能力、患者心理等知识,保持良好的护患互动,有效减少护理工作中的摩擦和不良事件。综合护理还要求做好护理队伍管理,要定期做好工作评估总结,同时结合实际做好护理培训管理,切实提高护理人才水平[4-5]。
在骨折患者治疗中,要灵活调动医院资源,提高人才培养实效,把护理队伍建设落到实处。通过综合护理,体现了全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强调护患沟通,了解患者需求,解决患者存在的困难。由于骨折患者突发创伤,承受着巨大痛苦,综合护理要求首先做好患者思想工作和疼痛减轻护理工作。另外,还需要从营养层面出发,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这对于加速骨折的愈合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除此之外,为了加速骨折愈合,功能锻炼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与复位固定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一关键环节,不鼓励和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就会导致肢体功能恢复延迟,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通过积极做好功能锻炼的护理工作,可让患者早日康复,促进功能恢复[6-7]。本研究中,对照组实施了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满意度、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感染发生率。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疼痛状态评分、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是100%(51/51),对照组则是80.39%(41/51),x2=7.445,P=0.005<0.05。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3.24±1.21)个月、(9.44±3.41)天,优于对照组(5.40±1.61)个月、(12.91±3.55)天, P<0.05。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x2=8.737,P=0.003<0.05。观察组感染发生1例,发生率是1.96%,对照组感染发生10例,发生率是19.61%。
综上所述,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相对于常规护理效果更好,可减轻患者疼痛,减轻炎症应激,改善关节功能,加速骨折愈合,降低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