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彤
( 大连市中心医院脊柱外科 , 辽宁 大连 116033 )
脊椎骨折属于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如手术或术后康复效果不佳,很容易导致患者残疾,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后需要面临较长时间的康复期,需要配合相适合的康复训练措施,以提升术后康复效果[1]。众多研究及临床分析表明,护理干预质量的提升对于患者术后康复质量的提升作用显著,能够帮助患者提升对康复训练的重视[2-3]。为此,我院就引入针对性护理,并围绕患者护理后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情况以及生命质量评分展开研究,详情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此次研究对象是本院收治的手术治疗的110例脊椎骨折患者,收治时间2018年7月-2019年7月,经系统抽样法随机分成各55例的2组。对照组男女占比30:25,年龄跨度33-76岁,平均(50.25±6.46)岁;胸椎骨折患者19例,腰椎骨折患者36例;观察组男女占比28:27,年龄跨度34-77岁,平均(50.74±6.65)岁,患病时长2-10年,平均(4.93±2.78)年;胸椎骨折患者15例,腰椎骨折患者40例。2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经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对照组患者手术后实施常规护理,根据患者的创伤程度以及手术状况开展各项护理干预,确保患者手术后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实施针对性护理。(1)制定护理干预方案:综合统计评估患者的基本情况,详细记录患者的骨折类型,骨折程度,详细骨折位置,手术及治疗情况以及心理状态等,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状况、心理承受能力、年龄以及学习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图册、视频以及一对一等方式为患者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2)护理干预措施: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患者受伤及骨折治疗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生理功能较创伤前相比有非常大程度的下降,患者很容易出现不安、恐惧以及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未能及时进行排解将会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护理人员需要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以及重点担忧的问题,针对性的为患者进行疏导及排解,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确保患者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加强对患者的体位护理,定时协助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翻身,防止压迫性损伤的出现,指导患者家属采取正确的手法为患者肢体进行按摩,确保个肢体血液的正常循环,避免出现血栓。告知患者适当增加饮水量,提升体内循环功能,避免泌尿系统感染情况的发生。辅助患者进行康复联系,针对性的开展四肢关节、手部以及脚部的训练,另可根据其实际康复情况指导其进行坐立、穿脱衣物、行走、站立以及上下楼梯等活动,每次练习20-30分钟,每天练习3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调整,确保符合患者的康复要求。
3 观察指标:分组对比2组患者护理后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情况以及生命质量评分情况[4]。(1)康复训练依从情况统计调查评估要求如下:康复训练期间患者能够完全按照康复训练要求配合完成各项训练,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完全依从;康复训练期间存在3次以内的无法有效配合锻炼或者对锻炼活动出现抵触情绪为部分依从;康复训练期间存在3次以上的无法有效配合锻炼或者对锻炼活动出现抵触情绪为不依从,总依从率=(完全依从+部分依从)/55×100%;(2)生命质量评定使用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评定项目包含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情况、疼痛、生命力、情感功能、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功能,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佳,分组计算各项评分均值后进行组间对比。
5 结果
5.1 2组患者护理后对康复训练的依从情况对比:护理1周后观察组55例患者对康复训练完全依从的40例,部分依从的13例,不依从的2例,总依从53例,依从率为96.36%,对照组55例患者对康复训练完全依从的21例,部分依从的20例,不依从的14例,总依从41例,依从率为74.55%,经计算x2=10.532,P=0.001;护理4周后观察组55例患者对康复训练完全依从的55例,部分依从的0例,不依从的0例,总依从55例,依从率为100.00%,对照组55例患者对康复训练完全依从的30例,部分依从的20例,不依从的5例,总依从50例,依从率为90.90%,经计算x2=5.238,P=0.022;观察组患者护理1周后、4周后对康复训练的依从率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2 2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情况对比:2组患者护理4周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详细对比如下:观察组心理功能评分为(73.6±10.3)分,对照组为(42.6±8.9)分,经计算t=16.889,P=0.001;观察组生理功能评分为(74.9±9.8)分,对照组为(40.4±7.8)分,经计算t=20.428,P=0.001;观察组健康情况评分为(75.4±8.9)分,对照组为(43.1±6.8)分,经计算t=21.387,P=0.001;观察组疼痛情况评分为(74.3±7.9)分,对照组为(44.3±7.5)分,经计算t=20.424,P=0.001;观察组生命力评分为(75.4±8.1)分,对照组为(45.4±6.8)分,经计算t=21.037,P=0.001;观察组情感功能评分为(73.8±1.4)分,对照组为(46.4±4.5)分,经计算t=43.118,P=0.001;观察组身体健康评分为(76.4±10.2)分,对照组为(42.3±5.6)分,经计算t=21.733,P=0.001;观察组社会功能评分为(54.3±2.9)分,对照组为(44.5±3.8)分,经计算t=15.204,P=0.001;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中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情况、疼痛、生命力、情感功能、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脊椎骨折是骨科创伤性疾病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需要通过手术对骨折组织进行修复,但是手术之后恢复时间比较长,且需要配合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才能够达到手术康复效果,由于创伤本身以及手术的影响,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加上其心理状态的变化,手术后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以及效果一直难以保证[5-6]。随着相关研究的开展,对此类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此类患者手术后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其在实际临床护理中首先加强了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评估,能够全面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完善科学的护理干预措施;其次要求护理人员切实参与到患者术后康复训练之中,将被动护理转变为主动护理,对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以及患者对护理依从性的提升也有非常显著的作用[7-8]。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1周后、4周后对康复训练的依从率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观察组患者护理后SF-36生活质量评分表中心理功能、生理功能、健康情况、疼痛、生命力、情感功能、身体健康以及社会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较高,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在脊椎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同样存在,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对于康复训练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均有所提升,能够完全理解并配合医护人员指导完成练习,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其自身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脊椎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应用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质量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治疗及护理要求,积极配合各项治护措施,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及生活质量,值得全方位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