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实验小学 黄珊珊
本文通过文献法、数据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晋江市实验小学凤竹校区的学生及体育教师体育健康知识、健康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教师缺乏健康知识储备和针对性课程安排、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以及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成为主要的问题;丰富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取方式、加强教师自身健康知识的储备、增强体育健康行为观念、加强教师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等是夯实体育健康知识和培养健康行为习惯的有效措施。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提出健康优先,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体育学科学习,学生所能掌握与形成的终身体育锻炼所需的、全面发展必备的体育情感与品格、运动能力与习惯、健康知识与行为。健康知识包含保健知识和健身知识;健康行为是个体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决定因素的组成部分,包括个人健康责任、参加体育活动及保持良好的营养习惯等。健康行为的具体内容包含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休息与卫生习惯,控制体重,远离不良嗜好,预防运动损伤与疾病,消除运动疲劳,保持良好心态,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等。健康教育随着个体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受重视,但课堂教学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因此,要真正把体育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就要对健康行为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培养策略。本文主要分析本校区学生和教师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问题以及培养策略。
以晋江市实验小学凤竹校区154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866 名、女生680 名,以及10 位体育专职教师。
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搜索近五年核心刊物与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相关的论文20 多篇,为本校区学生和教师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现状分析与培养策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数据统计法
通过设计晋江市实验小学凤竹校区学生和教师的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健康行为问卷调查,对后台数据进行梳理与深度分析,并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访问座谈,全面剖析问题。
3.逻辑分析法
就晋江市实验小学凤竹校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健康行为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理论上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和体育健康行为的基本情况以及培养策略。
1.教师缺乏健康知识储备
体育教师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自身的健康知识及健康素养应得到充分的重视。然而体育教师更多的是注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健康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体育健康行为的培养比较缺乏。原因主要是参加工作以后,教师对于保健学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比较少;工作任务重,没有更多的时间去主动学习和研究。
2.教师缺乏针对性课程安排
体育教师在学期初的计划中,往往容易忽视室内课的安排,导致体育教学缺乏固定的健康知识室内课。学生固有的思维就是体育课必须到操场去上课,一上室内体育课就想往外冲,也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再者是教师没有提前进行健康知识的备课,导致雨天的室内课质量降低,教师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
1.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薄弱
学生对于体育健康行为知识的学习意识薄弱,会影响学生对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科学性的认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不健康的行为主要有:对专业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越低、观念不足等。越是低年段的学生主动性越低,学习的渠道只有体育课堂教学。中年段和高年段的学生积极性也不高,除了体育课堂教学摄入知识外,只有少部分学生会主动搜索网络平台中相关的内容,以及个别参与了学校或校外体育赛事的学生,会主动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学习相关的知识。
2.学生对相关知识缺乏了解
对于体育健康知识的了解较少,是影响学生体育健康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因。学生缺乏相应的体育健康知识,如缺乏简单的预防损伤的知识,会影响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质量,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缺乏正确运动方式的知识,容易造成运动损伤,也会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持久性。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低年段的学生只是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获得健康行为知识,年级越高对于体育健康行为知识的了解越多。在访谈过程中发现,除了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健康知识,学生还会通过网络学习关于体育健康的知识。
1.丰富体育健康知识的获取方式
体育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建立多方位的学习渠道,如学校、家庭、社区、个人。体育课堂教学中,在雨天设置室内课,也可以融入一些健康知识在技能课堂中,如学生出现挫伤、擦伤、扭伤、流鼻血等简单的处理方式,在学生观看处理方式的同时,讲解其重点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培养学生体育健康行为更行之有效。学生在课外,可以通过一些网络平台主动获取相关知识。家庭及社区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和参与中获得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高效汲取健康知识,培养学生体育健康的意识和行为。
2.加强教师自身健康知识的储备
体育教师储备扎实精深的健康知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市级名师工作室平台,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利用每周三教研活动,采用专题式的教研方式,对教材内容、2011 版课标要求、《福建省体育与健康学科指导意见》中不同学段学生所需掌握的健康知识进行梳理,让体育教师在学期初的教学计划中能够有方向;通过阅读体育专业书籍获取健康知识,如《中国学校体育》等;关注各种微信公众号汲取相关知识,如“素言体育”“体育教师”等公众号。在期初安排表上,考虑室内室外相结合的方式,合理安排课次和教学内容,高效备课,有利于学生在一学期达成的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目标。
1.增强体育健康行为观念
从学校、家庭、学生三方面进行观念的强化,提高健康行为的意识,了解体育健康知识和行为的重要性,提高对健康行为的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注重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实践。开展与体育健康知识与健康行为相关的系列主题活动,针对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参与对象,针对学生的获取方式设置不同的形式,如学校德育处组织的健康教育海报比赛、知识竞赛、课堂面授、交流探讨等;组织一些健康饮食、视力监测等主题讲座。参与对象可以是家长、学生,引导家长通过参加讲座获取相关知识,增强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获取健康知识,增强健康观念,形成健康行为。
2.加强教师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
教育部部署了2019 年“师生健康 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凸显了师生共同健康的重要意义。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健康知识,而且要践行健康行为。体育教师加强对自身健康行为的管理,是言传身教的最好方式。通过健康的饮食、规律的作息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知道好的身体是自律体育健康行为的体现。因此,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是体育教师自身健康行为管理的重要途径。
3.加强学生健康行为的管理
沟通是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学生心灵的碰撞,是提高学生健康行为管理能力及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当学生无法坚持的时候,多给予鼓励,让学生看到进步的空间。比如我校制定的课外体育锻炼一小时的活动记录册,记录学生每天参与的体育锻炼的方式、时间等;教师对学生的必练项目进行不定时的抽测;开展丰富的校园竞赛,如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竞赛,将必练项目作为全校比赛的项目,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全校性的竞赛,展示自己,可以从活动记录册上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学生不仅可以养成正确的体育健康行为习惯,还可以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健康关乎民族未来,学校、家庭、学生应多渠道进行健康知识的学习和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开展一系列健康教育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建立健康观念、掌握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延续到成年,从而形成稳定的健康行为模式,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