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实验小学 陈令军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承并发展这一特色文化是每个历史时期的教育主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汇了多种多样的民族地区文化,且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一直保持着持续性的传承。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爱国志士、有志青年。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为小学生的成长赋予能量。
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靠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口耳相传,还在于历史社会因素,无论从政治视野、经济视野还是社会视野上来看,中华文化始终是嵌套在各种各样的形式规律之下,包含着人民对过去的记忆,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依照这一历史必然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首先可以明确其在人们的日常行为指导方面的作用,其次就是培养出文化自信,面对如今全球化的文化交融依然能坚持对自身文化的信仰,不因外来文化的浸染而忘却本身的文化基础。
我们谈到如“爱”这种包容性很强的话题时,往往很容易把这种字词的意思局限在某个狭小的领域中。谈论爱国也是这样,在“爱”这种涵盖意义广的字眼中,其深刻性带有从人出生到生命结束所持续保持的特点,人究其一生都在谈论思考着一切与爱相关的话题,包括爱国这种带有民族色彩并有包容性的含义,刨除个人主义的爱的情感,那么爱国这一情感则深深地嵌入每一个土生土长的人的血液中,这就是从文化的信仰、历史的记忆中携带的情感。同时,既要带着对历史的关怀,也要带着对未来发展的追问,不论是什么样的民族,这都是不可遗忘且必要的态度。面对现代的全球化,只有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才能取得长久的进步。
儒家思想起源于西周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历经近800 年的周朝统治,在战争中逐渐走向礼崩乐坏。这一系列的历史背景让孔子产生了对道德的重新思考,过去周天子为尊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出现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割据的状态,等级秩序已经土崩瓦解,社会从重视道德律令演变成以牟利为中心,为争取更多的土地而战争,道义、仁爱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已经失去作用。为此,为重新唤起人们对道德的重视、对仁爱的信念,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始了他的传道,他的弟子则在他的影响下继续为后人传道。一直持续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在此之后,以德治。仁爱为政的思想成为帝王的治国理念。而民间,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的高度。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所构成的是一种老人和年轻人相互交融的辩证关系。须知,尊老和爱幼是相互的,不是单向的。青少年的成长不仅仅是对外界知识的不断汲取,以更好地应对生存,而且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注重传统美德的行为习惯,并牢牢记住先贤传达的文化要义,坚持对传统美德的传承。要成为人才,没有道德是不足以立足于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社会之中的,由此可见美德的重要性,其不仅仅对行为有指导作用,还教人感悟先贤的智慧,在这种文化记忆中不断得到熏陶滋养,提升自我。将视角放置于社会,则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以人们理想的行为准则为基础。人之所以为人,不同于其他有生命的物种,就在于此。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必要课题需要借助大众传媒。在信息交通、通信设施并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文化常常是社会上层人士能够拥有的精神养料.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快捷,这一场场变革带来了通信的变化,从纸质为主的传统媒体,到现代电子通信为主的新媒体,电视、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传播工具为充分传播传统文化制造了更加平等自由、快捷便利的可能。例如央视科教频道上讲授的国学、超新图书馆上面的电子版文学书籍和教学视频,以及网络上的历史电影、电视剧等,教师可以多多组织学生收看,并布置读后感和观后感。事实证明,合理地利用大众传媒的学习资料,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提升其道德修养。
学科来自人们对最真实的知识的认知和追求,不论是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真实性。真理与美德一直是人们思想深处的追求。然而知识在不断的分化中走向了两个极端,一方面就是把道德和真实性划分开来,另一方面是专门用艺术去探寻美,用其他学科去寻找真实,那么有关善的德育就被忽视了,只知道传统学校在德育的教导中仅仅依靠一系列教规指引,没有任何缘由上的思考,直接用记忆的纲化教学模式让德育成为为任务而生的教条。如果这就是德育的真面目,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学生会不理解什么是美德,甚至于没有美,仅仅只是德也无从知晓了。面对教学陷入的这一尴尬处境,唯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向,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科相融合,将培养成才改变为培养成人,只有了解到人性才能认清自己,才能更好地将学得的知识用于实现自我和为社会做贡献。
传统教学更多的是教师讲学生听,为改变这一个教学模式,需要将学生从文化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改变为主动学习者,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作行为方式的思想指导。可以开展读书节、国学文化展览会、国学阅览室,定期带领学生朗读古诗文,营造诗文学习的浓厚氛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二年级的小学生在一年级时已经接触过国学经典的内容,能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内容,但没有感悟的过程,那么国学就需要填补这一空缺。
古人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成才成人的路上总是艰苦辛劳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不怕吃苦、不怕辛劳的奋勇拼搏的精神。而那句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年轻时不奋斗,老来却追悔莫及,将会消失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要教育学生拥有理想并为之树立目标,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观看优秀的影视作品并写下观后感,例如《觉醒年代》《1921》等,让学生带着和往常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用心灵去感受电影中的主人公在面对残酷现实的同时寻找着通向理想道路的决不放弃的坚韧意志。虽然励志道路上也不乏一些空谈理想而不去实行的梦想家,以梦为马纵然可贵,但是却因不能实现而以悲惨的结局告终,这是实现理想道路上最忌讳的。我们面对这漫漫人生路,有人在无意间便偏离了步行轨迹,有人失足直接落入悬崖,而坚持下来的人无不一直将励志当作座右铭牢记在心,同时奋勇拼搏,才走出了绚丽多彩如诗一般的人生画卷。这都依托于良好的品德教育,在负重千里的人生路上犹如水源的精神食粮和不懈的行动力与决不放弃追求的意志力。
在我们生长的这片土地上,写下的不仅仅是文明,还有留有我们民族精神的那一最深处的记忆,那便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提到爱国,伟大的诗人屈原心系国土,在外被流放期间也无时无刻不记挂着自己的祖国,直到楚国被秦军攻破后,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中国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期间一直心系祖国,即使在回国时面临层层阻挠和迫害也依旧坚持回报祖国的信念,5 年后终于回国,之后在建设祖国的科学事业上一直坚持奋斗,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我们也许做不到这些历史伟人的贡献,但是我们可以学习他们身上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还需要教育的传播,例如《狼牙山五壮士》《闪闪的红星》等突出爱国精神的电影,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室放映并和学生一同观看,带动学生去思考影视中爱国志士的行为,去理解这一系列行为背后崇高的精神表达。
综上所述,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才要将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发展;同时对于传统教育中长期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的问题,需要通过完善教育制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