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新发展阶段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逻辑

2021-11-30 05:27:51杨卫军邬红梅
关键词:高质量阶段理念

杨卫军,邬红梅

(1.河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2.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金融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1]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做出了明确指示。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共计提到“高质量发展”11次[2]。在反复提及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路径以及新时代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为中国共产党迈向新发展阶段增强了理论自信,深化了党对高质量发展的认识。

1 新发展阶段是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心的阶段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根据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大跨越。所以,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一个阶段,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3]。新发展阶段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而提出的,要想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就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实践做出的伟大创造。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也曾提出“第一阶段”和“最高阶段”的论述,并把未来社会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但对其发展过程中究竟会经历哪些具体发展阶段,并没有进一步研究。毛泽东认为,可以把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即“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4]。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发展、重大创新、重大突破。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其自身既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又必然要经历若干具体的发展阶段。江泽民指出:“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5]也就是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艰苦奋斗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这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有一段距离要走。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以前未曾出现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显示出了一系列的阶段性特征。即使如此,新发展阶段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是一个体现了由量变积累引起部分质变的过程。因此,新时代、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各方面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和主动选择。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新发展阶段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3]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待和认识新发展阶段上,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要用发展的观点而不是静止的观点、用整体的观点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观点,对待社会主义新发展阶段。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的矛盾,要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与时俱进地调整发展战略。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17,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着力点,并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学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6]19。而主要矛盾体现在新发展阶段上,就是要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也就是说,新发展阶段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好不好”“中国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因此,对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要用全面、联系、长远的眼光去看待,要深刻认识主要矛盾的长期性,增强忧患意识;深刻认识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依然稳定,要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信心。总之,新发展阶段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和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发展成效。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引领发展实践、建设美好生活的一面旗帜和指挥棒[7]。“十三五”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的关系,凝聚全党和全社会形成共识,把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引向深入。但必须先理解发展的实质,这是形成正确发展观的基础和关键。一些国家对发展理念存在认识偏差,导致发展结果与预期背道而驰。著名的“拉美陷阱”就是典型的例子,经济虽然有所增长,但是并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结果导致政局动荡,分配不公,社会撕裂。

2.1 关于发展与发展观的回溯

2.1.1 以增长为标志的发展观

发展最初被经济学家理解为“经济增长”,即发展=GNP。这是以物为中心的“经济至上主义”的发展观,以工业增长作为衡量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越成功。因此,追求GNP的增长,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唯一动力。这种发展观带来的严重后果是: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社会矛盾加剧,发展最终陷入停滞状态。

发展应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法国学者佩鲁在1983年出版的《新发展观》中指出,对发展的评价应是整体的、综合的,同时也是内生的[8]201-202,这种观点被称为“多维发展观”。所谓发展是“整体的”,是指一国发展模式要有整体规划,既要考虑到作为整体的当前社会发展状况,又要考虑人的方方面面。所谓发展是“综合的”,是指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综合发展。所谓发展是“内生的”,是指要把基点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力量和智慧的基础上。多维发展观的提出是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和重构,强调了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可。但其理论缺陷在于: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没有认识到自然资源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过度占有或滥用自然资源会带来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2.1.2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发展观

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清晰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观,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里,可持续发展观追求的目标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实现环境正义;改变对自然界的传统态度,树立新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观突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突出了人与资源、环境、生态关系的重要性,但由于过于强调生态承载能力对发展的限制,忽视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2.1.3 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于1995年3月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是发展观的重要转折点。会议指出,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法国学者佩鲁认为,发展要以人为中心,发展是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人的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他要求国家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认为人力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宝贵的财富[8]92。这种观点对于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2.2 关于如何正确理解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目标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它继承了以往发展观关于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中心等积极因素,科学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的问题,与之前的发展观有着本质不同。新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发展观上的具体体现。

发展理念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发展理念也会相应地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发展是为了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着力提高综合国力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党的十三大以后,随着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逐步由“三位一体”扩展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尤其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中国经济也进入了由“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时期,新发展理念突出了发展的质量,这是对发展认识的新飞跃。

2.2.1 要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针对新时代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在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根本性转变,但有些领域的矛盾依然突出、民生领域的短板依然明显。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主要是解决“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型以后出现的问题,目的是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1]整个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提及“高质量发展”共计11次。这里的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也不只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以及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这就为“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发展理念既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与超越,也是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发展理念上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必须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行稳致远。

2.2.2 要用系统观念把握新发展理念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发展阶段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点,把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理解为一个能够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的整体。

其一,创新回答了关于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认识发展新问题、探索发展新路径的重要成果,能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根本动力。从哲学上讲,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物质世界的无限性决定了创新的无限性,实践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创新是涉及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全方位的变革。这里的创新发展,主要针对经济建设与科技进步的矛盾,着重解决发展的第一动力问题。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9],但总体看,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卡脖子”问题、关键技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历史的机遇往往稍纵即逝,我们正面对着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历史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10]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提供支撑[1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12]。

其二,协调是健康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这里的协调,不仅要统筹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还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整体上的协调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和根本方法论: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到邓小平的“国民经济要综合平衡”,再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协调发展”理念,都体现了协调发展的内涵。

协调发展追求的是发展的整体性、长远性和公平性,重点解决的是发展失衡问题,目的是推进人类社会各领域和各因素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新时代协调发展主要是指: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等。当下,正是全面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时期,需要落实协调发展,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其三,绿色是发展的底色。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但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绿色发展理念正是基于此,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行为准则,谋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把握。

绿色发展实质上针对的是经济发展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的突出矛盾,着重解决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只有坚持绿色发展、低碳发展,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所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质就是指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应是和谐统一、相互依赖的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相互替代的关系。“环境就是民生”[13]209,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环境,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单纯地以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客观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应“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环境效益”[13]210。

其四,开放发展是一个国家融入全球经济的必然选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13]100。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14],揭示了中国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人民的利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逻辑。开放发展理念为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行动指南,进一步拓展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发展空间。

开放发展理念主要针对内外联动的矛盾,着重解决对外开放的水平问题。当前,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日益加深,人类社会形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开放发展就是要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互相开放、互联互通,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一方面,开放发展理念要求中国通过自身发展融入世界,要根据各国的优势展开合作和优势互补,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相关国家实现共同发展,比如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汇合点,在国家战略对接中实现互利共赢。要在认清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和国际大势的前提下,树立追求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的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纽带,寻求各国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13]199中国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实现合作的互利共赢,体现了中国勇于承担大国责任的大国情怀,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

其五,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享理念的提出,立足于我国发展新阶段的一系列特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实现“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风向标。共享理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全民共享主要是指共享发展的主体性,回答了“发展的目标是什么和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的问题。全面共享主要是指共享发展的丰富内涵,体现了成果的全面性和人的需求的广泛性。共建共享体现的是共享发展的积极性和持续性,强调了人民在共享发展中的主动性,应“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而且点明了共享发展是平等享有而非平均享有,是长期发展过程而非静态过程。渐进共享,主要指共享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建议》提出,“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16],这是对共享发展的具体导向。

此外,还应从更深层次理解共享的含义。首先,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而言,共享发展着重解决的是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3]214近年来,从复兴号高铁通车到港珠澳大桥建成,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黄河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天蓝、地绿、水清成为衡量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标志。其次,从国际角度来说,新发展理念要求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成果。共享发展既是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和奋斗目标,也是谋求开放发展的必然选择,共享发展机遇、共担发展风险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发展不能“独善其身”,更不能“以邻为壑”,应该“和合共生”,共谋人类福祉。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相互贯通,相互促进,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贯彻新发展理念,要坚持联系观点和系统观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3 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从历史和现实角度出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具有深刻的现实逻辑。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在于我国经济地位的提升和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重构或重塑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格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适应,这体现了党在新发展阶段上的前瞻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能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全球化是历史潮流,要顺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新动能。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但有助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增强我国的竞争力,保持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而且有助于加快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也具备了充分的现实条件。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我国有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是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市场;拥有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优势,拥有逐步完善的数字经济、充足熟练的产业工人、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发达的物流服务体系和良好的营商环境;等等。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强大动力,为各国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的是高水平的自力更生与高水平的开放合作,需要处理好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关系,开创合作共赢局面。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已经演变为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当今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唯有联通、开放和互利共赢,才是共存之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目的是,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互联互通,更好利用国内国际资源,争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战略主动,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和发展主动权。面对逆全球化的挑战,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既是中国政府面对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的主动选择,也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国内循环处在主体地位,是国际循环的保证;国际循环居于次要位置,是国内循环的补充。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体现了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总之,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十四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导向、战略任务和行动依据。新发展阶段,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努力提高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自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猜你喜欢
高质量阶段理念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当代陕西(2022年5期)2022-04-19 12:10:12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科学与社会(2022年1期)2022-04-19 11:38:42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02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当代陕西(2020年20期)2020-11-27 01:43:10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莫愁(2019年36期)2019-11-13 20:26:16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18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