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卫小学 丁 函
现阶段的小学语文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识字量,确保学生可以独立阅读部分文本,而忽视了对学生写作思维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思维固化,即使可以顺畅地阅读文本内容,也难以准确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此,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作文内容多以实际生活为主,叙事文相对偏多,因此,大部分教师会选择写日记的方式提高学生写部分主题作文的能力。但在实际运用上却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将学生的日记当作病句进行批改,忽视日记的内容,长此以往,使得学生仅把日记当作一个任务完成,对记录生活丧失兴趣。对此,教师应当先保证个人的理解正确,并帮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通过长时间记录周边事物,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文字的水平。学生通过观察周边的人、事、物,在写日记的同时进行回忆,可促进其主动思考,形成合理的逻辑思维,找寻生活中的美,促发写作灵感和兴趣。
例如:同学之间日常所发生的事情,如争吵、玩闹等,都可以作为日记的素材。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资料,提升写作能力。在此方面,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外读物,遇到一些好的段落、句子,可以摘抄下来,让日常积累的文字成为作文的点睛之笔,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一方面可利用空闲时间,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挑选课外读物,自己读过后,确认适合学生阅读,便可向学生推荐,切记不可强制学生阅读推荐的书目。另一方面,教师还可在班级内建立读书角,定期更换补充图书,学生也能将自己喜爱的书带到班级和同学分享。由此,逐渐扩大学生的文学接触范围,以激发其在写作方面的兴致。
主观能动性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前提,写作亦是如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将被动写作转变成主动写作,让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时刻考虑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学。学习课文的表述方式以及词语运用等,创新课堂语文作文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少年闰土》时,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标记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同时,为促进学生思考,教师可向学生抛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阅读后思考少年时的闰土向作者说了捕鸟、乡下的风景等情景,写下闰土生活的地方与自己所处环境的区别,加强学生对课文以及生活的理解。经过读写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逐步运用已掌握的写作技巧带有感情地写作。
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采用情境导入手段,使学生更能体会到文中的情境。例如:教授学生皆知的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想象下雪时的场景,并导入故事的背景,激起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在学生简单阅读完文本后,可让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写下与小女孩的差异,并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使用虚实结合的方式进行写作。由此,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又了解到新的写作方法。阅读能带给学生创作的灵感,写作是学生抒发情感的方式,读写结合的教育模式,可优化课堂氛围,适应当前社会形势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要求。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教学手段。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其注意力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可在实际写作教学时,充分运用计算机,插入文字、图片、视频等,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写作题目的实际意义。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其期待上写作课。另外,采用多媒体设备教学能够加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组织学生进行简短的微写作,可以使其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例如:学生需以“秋天”为主题进行写作,所处的时节不符合或周边生活环境不具有较为明显的秋季特征。为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季的景象,教师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将有关于秋的景象展示在学生眼前,并与其他季节进行对比观看,让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秋意。同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运用文字表达出来,使作文内容更加形象生动。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家长甚至是学生本身普遍更加在意作文最终的评分,而忽视了日常培养学生写作的过程。大部分教师认为只有理科学习才会运用到思维导图,而实际上,任何学科都应注重采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工作。
写作最重要的是选材,小学生若能够解决选材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小学生基本没有社会经验,而且对于文字的运用和理解也有一定的欠缺。教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学生往往难以下笔,不知从何开写。思维导图更加注重对学生思路的开拓,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向学生讲解所出的题目,让学生明确写作内容与方向,提取习作的关键点,以此为基础展开联想,画出分支,从而进行科学的选材。
例如:以“读书的故事”为题,学生可以采用说明文、记叙文以及读后感等写作形式,让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列举阅读过的文章或书籍,并进行整理归纳,以引导学生写作素材,形成完整的写作思路。确定一本自己最为喜欢的书,并联想阅读此本书或某篇文章时,都发生过何事,或以个人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的体会为题。确定选材是进行写作的起点,教师应当加以关注,并提醒学生注意日常积累,打好写作的基础。
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这在部分学科学习中较为适用,但难以创作出理想文章。但换个角度来看,过于跳跃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使学生脑洞大开,因此,教师需合理利用学生的思维特点,并强化其联想的逻辑性。同时,写作需要一定的连贯性,整篇文章都应具有合理的逻辑性,以免出现逻辑混乱,造成文章整体缺乏中心思想。为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写作前,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简单的梳理,以题目为起点,之后可将题目分成多个关键词,或直接梳理文章的整体框架,在每个模块旁,分别列出相对具体化的词汇。学生根据自身的想法形成导图各层分支,并不断调整直至满意后,按照设计的思维导图进行写作,保证文章整体的逻辑性,这样不仅能提高写作的效率,还能保障文章的质量。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势必会有所优化,此时可锻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思维导图,逐渐训练其写作速度。但前提还是保障质量,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以“愉快的一天”为题,学生应先选取过去的某一天,画出思维导图,列举当天发生的事情,将其作为导图的中心,在分支上写出各事件关键性的词语。如果只有一件事使其愉快,也可简单分析该事的前因后果,厘清写作思路。
学生在学习写作的过程中更关键的是对于文章的修改,也就是推敲。唐代诗人贾岛有一句诗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在这句诗中动词是用“推”还是“敲”犹豫不决,韩愈认为“敲”字更能体现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的幽静环境,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这是古代诗词的推敲。对于现代写作也是如此,学生应在设计写作导图前进行整体的思考,并在制作导图时进行调整,可与同学、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在此期间,需注重提示及建议的程度,仅需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既定导图是否改动都需由学生自行做主,教师不可实施过多的干预,应留给学生自由创造的空间。
例如:学生写关于宠物的作文时,若单纯地形容宠物的外貌,会使文章缺乏深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宠物的日常行为,以及自己与其发生过的趣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向教师、同学讲述关于宠物的各方面内容,调整写作导图,以便在正式动笔时能够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作文是整个语文课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现有的教学模式分析,针对学生写作方面的培养力度仍有欠缺,主要在于教育人员缺少对写作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使作文教学比例在其课程教学中有所提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