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灵山卫小学 生 蕾
小学语文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而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掌握多种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充分激发小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
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发现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原因在于教学时,教师习惯将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希望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加上教学目标不明确,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经常出现拖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等现象,极大地降低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此外,教学目标制定不合理也会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出现偏差,不但对学生参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有一定阻碍,也无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现阶段教学方式较为滞后和单一。长此以往,不但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也会导致教师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小学语文阅读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语文阅读教学认识不够充分,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下学生学习需求,不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也导致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导致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难以提升。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需求,进而使得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不但影响了课堂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针对此情况,教师应转变自身教学思想观念,将学生主体地位始终贯穿于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及课堂教学质量。
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既能确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也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但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因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小学生又极易受到外界各类因素的干扰,无法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在真正学习的过程中,文章阅读遇到阻碍,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长此以往,导致教师难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有效激发小学生阅读学习兴趣对于小学整体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深远。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自身的传统教学理念,将学生视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学习兴趣激发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对小学生性格、学习等特征进行全面掌握,展开因材施教。
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语文教师便可借助学生强烈的好奇心,通过多媒体辅助设施以及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等在实际课堂学习过程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对文章内涵进行全面把控。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教学课件、相关动画和图片等,从而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阅读学习趣味性,让学生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对文章本质内涵加以理解。
小学生大多对教师有着较强的敬畏心理,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极其被动,这就对阅读教学开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当中为学生创设有效的学习氛围,以便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阅读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按照学生性格、兴趣特点以及有差异的学习能力划分出合理的小组,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组内发挥出自身特点,使相互之间的差异被缩小,提升教学整体效率。
比如:在学习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便可以让小学生对课文展开浅读与深读,随后提出相应问题,如“诸葛亮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他的计策精妙在哪里?他是怎么借到那么多支箭的?”随后让小学生带着以上问题在小组内展开探讨,结束之后教师鼓励每一组的代表依次上台对探讨的结果加以总结和陈述,最后教师需要给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样能够使学生感受到较为轻松的学习氛围,在探讨过程中将学习氛围推至最高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使其阅读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最终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
在新时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应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当中,为小学生提供自由发言的时间。这主要是因为此模式不仅可以让师生间展开平等的沟通交流,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主动提出来,同时也可以使课堂学习氛围得到活跃。在正式开课前,教师需要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做好备课工作,以便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提出价值较高的阅读问题。所提出的阅读问题需要和学生接受能力、课堂表现以及性格特征等相适应,以便学生能够踊跃发言,提升自信心。一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即使学习过程中遇到难题也不敢主动提出来,时间久了便弱化了其表达能力和质疑能力,限制了其思维逻辑的发展。而良好教学气氛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更加深入。大部分小学生并没有掌握充足的汉语词汇量,在阅读过程中时常会产生很多困扰和阅读障碍,而教师在解决学生阅读障碍的过程中,也要促使学生对阅读技巧和方法加以充分掌握,进而使其阅读能力得到强化。
例如:在学习《精卫填海》一课的时候,教师便可让同桌之间轮流阅读,一人读一句,以便学生互相监督、检查是否存在不熟悉的生字、生词。如此,除了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以及小组竞赛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理解,逐渐明确学习重点,并引导其对问题进行总结。
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围绕教材文本展开教学,还应当打破教材教学的限制,让学生学会如何结合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让学生逐渐积累生活经验,将更多精力投入此类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结合当前学生阅读状态、方法掌握程度和阅读的范围,引导学生展开课外阅读,以便拓展其阅读视野,培养其阅读逻辑。在学习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教师便需要引导小学生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对文章脉络加以梳理,并结合文章内容使学生对《朝花夕拾》《少年鲁迅先生》等课外读物展开阅读,从而明确鲁迅先生的文学功底及其在文学界的突出贡献,帮助学生构建适合自身的阅读逻辑。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力推行下,各学科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也在逐渐改变教学模式,小学语文也不例外。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了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十分必要,在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同时,也能为学生今后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打好基础。
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作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出发点,以此来达到本节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阅读此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周恩来少年时期立志为中华振兴和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引导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师可整合教学资源,将当时社会背景真实反映给学生,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感悟文章,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态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搜集课外学习资料,并制作文章手抄报,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重视影响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各类因素,将学生感兴趣的文章内容导入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内外阅读兴趣的培养,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学会自我总结和反思,逐渐掌握阅读方法,促使个人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让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从而实现全面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目标。
总体而言,有效的阅读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表达等综合能力,甚至会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教师需要全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课堂互动的增加、阅读范围的拓展等方式方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