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设问,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2021-11-30 05:19:35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蔡翠林
青年心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假分数深度思维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 蔡翠林

数学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必然需要深度思考、深度学习。随着课程的改革,强调学生本位、倡导深度学习是大势所趋。小学数学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和培养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精准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数学问题与深度学习相辅相成

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对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通过自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深度学习首先要从问题开始,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能力开始,而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将极大地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数学问题是学生数学思考的前提,是学生深度学习的起点,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石。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益,教师应当以数学问题为核心,精心设计数学问题,构建深度学习的数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随着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又会不断产生新的数学问题,由此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推动学生思维的生长、成长。

二、精准设计数学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一)在知识的“生长点”设问

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对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与新鲜感。好奇心是学习兴趣的原动力,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会自主地投入数学知识的探索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对新知产生探索的兴趣,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问”,让学生萌发自主学习的意愿,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数学思考,将学生引向深度学习。

例如:在“真分数与假分数”一课中,教师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你见过真分数与假分数吗?它们分别长什么样?”“真分数和假分数都是分数吗?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假分数?假分数假在哪里?”等等。这一系列与分数知识有关的问题,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之上,又蕴含着新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师以此方式进行提问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学生会将已学的知识巧妙地运用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中。复杂的数学问题经过“问题串”转化为若干个简单易懂的问题,既可以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还促进了学生深入思考和逆向思维,自然地激起了对新知的兴趣与探索愿望。同时,借助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思考,辨析“真假分数都是分数、真假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是什么、假分数与真分数的区别在哪里”等内容,学生经过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建构了数学模型,发展了数学思维,数学综合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二)在知识的“重难点”设问

小学数学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与学习难度,而小学生的思维还不能轻松地解决这些抽象问题。所以,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规律对数学课堂进行设计,围绕课堂内容提出既具有挑战性又在学生能接受的难度范围内的问题,以达到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积累数学解题方法以及基本技能,进而丰富数学思想的目的。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在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与学生的情况,巧妙“设问”,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设计数学问题,在问题的呈现上采取层层递进、逐步推进的方式,由易到难,强化数学思考的力度,让学生产生深度学习的“获得感”。

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田忌赛马”为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应放在引导学生运用列举法探究应对策略的过程,体验最优应对策略的思维方式,构建对策模型。教师在学生观看了故事的视频后,可以设计以下四个数学问题。(1)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2)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还有其他可以获胜的方法吗?(3)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4)田忌要确保获胜,应该怎么做?这样的“设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既有利于牢牢抓住教学重点,带领学生在故事试听、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寻找田忌获胜的对策,也可以由此深入思考策略是否是唯一能赢的方法及可能出现的所有对策,最后总结发现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精确的数学问题,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般厘清现象中蕴含的数学道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体验深度学习的乐趣。

(三)在知识的“关联点”设问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这种逻辑性是通过具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体现的。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影响,容易在新旧知识的关联处产生迷惑。索萨将人脑进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称为“迁移”,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一旦建立,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新旧知识的有效联系可以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正式进行的过程当中应当创造契机与学生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了解学生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关联点”的点拨有效激发出学生潜藏的创新意识与独立思考能力。当学生积极思考某一问题,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找准思路时,教师应顺势精准设问,引发学生产生数学思考,挖掘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度,拓宽数学思维的广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带领学生体验深度学习的意义。

以“一个数除以小数”为例,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以下问题。(1)12÷2 与 1.2÷0.2 有什么不同?有没有办法把 1.2÷0.2 转化成整数?具体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扩大后变成什么?(2)在计算 2÷0.2 时,先看哪个数? 2 后面为什么要补 0 ?这样一组问题的设计,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尝试解决小数除法,找到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解决除数为小数的计算瓶颈找到突破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逻辑思维,同时渗透变与不变思想、转化思想、类比思想等,促使学生明确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发展运算能力,获得深度学习的幸福体验。

(四)在知识的“延伸点”设问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很多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但数学又区别于生活事件,数学除了是考试的一门科目,学习数学更为重要的目的就是接受数学思想的熏陶,提升自身的数学综合素养,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与工作中所出现的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延伸、拓展知识的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探究生活事件与数学知识的本质区别,牢牢把握数学的学科本质,带领学生探寻数学的实质,以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感受深度学习的魅力,让学生获得深度学习的“幸福感”。

例如:在教学“比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见过的比。当有学生提出比赛的比分时,可适时设问:“如果比赛中出现3∶0,你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 0吗?”引发学生辨析,这里的比分表示与数学上的“比”含义不同,区别生活事件对数学实质的负干扰,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增强学生理性分析精神。又如:教学“平均数”一课后,可以延伸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当学生提出一些比赛的得分是采取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再计算平均分的方式时,教师可设问:“这样的平均数,合理吗?”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感受极端数据对统计结果的影响,从而体验平均数的统计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统计没有对错,关键在于如何应用与分析”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猜测、验证、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批判性思维,进行有价值的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数学思考,数学问题是数学思考的呈现形式,也是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要在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中开始;在质疑设问中交流、共享,体验数学思考,发展数学思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拓展、延伸,经历深度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聚焦问题的数学课堂,将带领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主动发展,并在不断产生新问题的良性循环中走向深入。

猜你喜欢
假分数深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思维跳跳糖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真分数和假分数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