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研究

2021-11-30 04:22周西西
关键词:办刊学报双一流

周西西

(浙江工业大学 学术期刊社,浙江 杭州 310014)

在科技创新成为时代发展重点的大背景下,坚持科研育人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科研育人作为高校学报本身的办刊使命,应成为维系学报与高校发展的坚实纽带与持续动力,如此才能成为提升高校科研竞争力与学科发展潜力、培养创新型学术人才、创建“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撑。但以“学报科研育人”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检索,却寥寥无几。可以窥见,当前期刊业界对科研育人的思考与理论研究进展较为缓慢;在实际工作中,作为科研产出的末端环节,因远离教学与科研一线,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的自觉性和行动力也略显不足。为此,本研究从育人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的价值与潜能,提出学报科研育人的创新举措,以期为高校学报对标“双一流”建设、培育高水平科研人才,进而提升办刊质量与学术内涵提供参考借鉴。

一、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的时代背景与使命担当

(一)科研育人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创新驱动,人才为本。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对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2018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型人才。高校是发展基础理论和探索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科学研究不仅是高校发展的基础,而且是影响学校综合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发挥科研工作中的育人功能,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科研风气、呼应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科研育人是指学校和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培育学生的科研理想、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科研方法以及其他政治、思想、文化、心理素质等[1]。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科研育人是高校在新形势下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将科教相融合,使人才培养紧跟国家创新发展主题,体现出更具时代意义的新型育人理念与育人模式。2017年,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科研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纳入“十大育人”体系,强调“引导师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构建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科研诚信体系。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出,高校的科研工作中蕴藏着诸多的育人元素,科研育人是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育人任务贯穿于科研工作中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时代呼唤。

(二)科研育人是高校学报践行办刊使命的本质属性

1998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性刊物”。2015年2月,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强调“充分发挥高校出版工作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可见,高校学报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办刊宗旨就是为本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服务的,肩负着学术交流与传播、学术人才培育的双重任务。我国现有高校学报(以高校名称+“学报”命名的期刊)1 257种[2],几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报或专业期刊,是高校科研育人体系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

学报办刊育人的使命得到了不少编辑同仁的认可,其中,李瑞珍指出“办刊育人是学报编辑的崇高职责”[3];戴丽指出“一个优秀的编辑工作者应充当发现人才的‘伯乐’和培养人才的‘园丁’”[4];赵大良等通过对某“985”高校的20名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用数据向读者展现了高校学报对科技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5];段然指出“高校学术期刊有责任在对焦时代问题的学术话题策划中不断修正大学生作者和读者群体的科研价值观”[6],黄玲指出“高校学报不仅能够以科研服务社会,同时还能够以问学精神和学术创新为引领,激发高校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7],等等。从学报创办之初,业界前辈就一直用自身兢兢业业的工作践行着育人的使命,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挖掘扩展着学报育人的深度与广度。2021年5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使期刊业界备受鼓舞,也为新时代高校学报服务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办刊使命指明了努力方向。

二、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的功能体现

高校学报及其编辑队伍,以其学术把关和学术窗口的有别于管理者、教学者、研究者等高校队伍结构中的其他角色群体的特有视角、职能,在高校教学链、创新链、传播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1)学报这一平台在科研成果的评议、完善、刊发、传播等活动过程中所面向的并非只有高校学生,还有校内外广大教学、科研人员,故本研究的育人受众主体统一为包括学生在内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

(一)高校学报学术窗口的引领之功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文献查阅与学习、知识积累与沉淀、学术交流与碰撞的基础上不断迸发出思路与创意的,而高校学报就是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知识库与引路者。首先,高校学报作为学术信息策源地,连接着广大学者的知识产出链,拥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为教学、科研人员进行科学研究与实践改革提供了最新最全的学术信息和科研方法;其次,学报的选题策划与栏目建设往往与本校的学科布局密切相关,并向学校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倾斜,展示这些领域最新的学术研究动态和成果,通过阅读学报重点、特色栏目的文章,可以引导科研人员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和学科的研究趋势,开拓他们的学术视野,促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他们的学术追求,为学校科研人才的成长提供科研指引;最后,高校学报所积淀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中蕴含着丰厚的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科研人员的学术理念与学术追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形成至诚报国的科研理想、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二)高校学报学术评价的把关之用

高校的科研创新成果往往以论文的形式产出。学报的编辑都是出版专业技术人员,也是学校科研队伍的一份子,除自身专业所长外,还受过长期的规范培训,严格把握科研和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学报的编委及审稿专家,也都是各个研究领域中一线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对其学科发展及研究动向都有着专业的认知与敏感。学报在收稿后经过严格的三审制度,通过编辑的初审、同行专家的外审评议及主编的终审,能够在论文的政治意识形态、学术质量、科研价值、写作规范等方面均获取较为专业的指导。如果通过审稿,编辑会整合审稿专家提出的专业方向的具体修改意见和论文整体的语言表达、逻辑结构等写作方面的意见,与作者沟通交流,直至修改完毕;如果审稿没通过,编辑也会将编辑部初审意见及专家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并做到用语和善,“拒稿不拒人”。在论文排版后,编辑人员还要经过严格的三校环节,结合作者的自校及编辑的互校,认真仔细逐字逐句检查全稿,确保没有差错。从论文投稿到发表出刊的整个过程中,学报都在以科学严谨的学术评价及专业细致的学术指导,开阔作者的学术科研眼界、挖掘作者的科研创新能力、激发作者的学术思维能力,培养作者树立严谨、诚信的学术态度。

(三)高校学报学术人才的培育之意

“双一流”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学报是高校科技创新产出与交流的园地,也是高校科研创新人才挖掘、培育与成长的摇篮。一方面,高校学报在对标一流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会组建重点栏目刊发、传播本校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将这些领域的专家学者推向更高的学术舞台,使国内外学术界便于发现和进一步对他们进行关注、扶持与培养,可以不断提高本校优秀的科研人才在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推动本校一流学科建设的优秀学术带头人。另一方面,学报对高校青年教学、科研工作者也具有重要的培育意义。《复旦大学学报》曾确立“不靠名人带刊物,要用刊物育新人”的办刊思想。2021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中也强调“注重培养青年作者,扩大作者的单位和地区覆盖面。”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有相当多的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专家、教授、学者都是首先在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或者说是由学报的培养扶植而成长起来的。学报可以及时接触到学校科研人员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快速地将他们的新思想、新方法、新观点用论文的形式刊载和传播,使一些人才逐渐崭露头角,赢得“学术发言权”,为新人新作提供一试身手的锻炼机会和展示其“处女作”的舞台[8],也为青年学者积极投身教学一线和科学研究坚定了信心。

三、“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学报科研育人的创新举措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及“三全育人”的大格局下,高校学报应勇担服务高校科研工作、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助力创新型人才培育的时代使命,在科研与育人的双向互动中不断提升学报自身的办刊质量与学术内涵。

(一)重视学报育人价值,形成科研育人合力

高校学报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学校各方共同肩负、践行育人使命。首先,高校应重视学报在对接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一流科研人才方面的作用。在学校立德树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育等工作中有选择、有重点地让学报参与进来,让学报主编列席相关的重要会议,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指导,并给予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或者相应的育人项目经费;其次,各科研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各位教师也要认识到高校学报对于其科研信息传播、科研方向引领、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与学报保持密切联系,主动邀请学报参与其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邀请学报编辑部走进来,给予学术精神引领和论文写作指导;最后,学报编辑部自身要树立育人意识、创新育人理念、探索育人路径。要深刻领会培育学术人才对高校争创“双一流”建设及学报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动加强与学校育人部门、学院与学科的紧密配合,及时关注学科的发展方向和人才的培养方向,将学报的编辑工作延伸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实践中,切实发挥其科研育人的功能。只有学校各方给予学报足够的重视及支持,才能让学报自觉体认其育人职责,主动参与学校育人工作,与各部门、各学院、各学科形成强大的科研育人合力。

(二)提高学报办刊质量,助力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学术写作指导平台及学术人才挖掘与培养平台,势必要有较高的办刊质量,才能为高校职能部门及高校师生所信服,彰显其育人的价值所在。在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创建过程中,依靠高校特色学科与强势学科,孵化本刊特色栏目、彰显本校办学特色,无疑能给个别有着“弱小散乱”积病的高校学报带来转机。《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指出:“鼓励多学科综合性学报向专业化期刊转型,突出优势领域,做精专业内容,办好特色专栏,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因此,学报要与学科形成良性互动,紧紧围绕本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进行学报的栏目设置、选题策划和组稿约稿等工作,协同学校发展规划部门、学科带头人、学报编委等专家进行选题策划与专题论证,从中国实际的现实关切和高校科研人员的学术需求出发,确保选题的价值性、前瞻性和传承性,切实发挥学报的学术引领价值;邀请优势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或者学术团队担任学报的栏目主持人来组约优质稿源,吸引校外学科成果聚集,从而产生“马太效应”;紧密联系学科,了解他们的科研动向及进度,挖掘他们的学术潜力,尤其是学科团队中有潜质的青年骨干,鼓励他们积极把科研工作转化成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择优传播推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通过建立学报—学科—学术共同体,促生更多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在提升学报办刊质量和学术内涵的同时,助力一流学科建设,从而带动高校整体科研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打造良好学术生态

“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纵深发展,期刊业界也在进行媒体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学报都建立了新媒体平台,所以要充分利用这些便捷的平台进行定向传播,营造积极浓郁的科研氛围和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可以通过学报自建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储存并发布每期的电子期刊或者每期重点推荐文章,将本校师生的学术成果更为广泛、快速传播与推广,也便于读者随时随地浏览、下载;转载本校重点学科相关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学术沙龙和论坛讲座讯息等,为高校师生和科研工作者及时获取最新的资讯搭建平台;归纳整理并发布关于论文写作常用的一些国家标准、专业标准与规范,期刊编校的常见差错及其修正,学报对稿件格式的详细要求等,为高校师生的论文规范写作提供便捷的“工具书”;定期开展学风建设、科研诚信建设专题讨论,加强学术道德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自律意识,自觉遵循学术规范,严守学术道德;还可以定期举办主题论文征文活动进行优秀论文评选、邀请知名主编或编辑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论坛等,为高校的学术新人提供学术交流和切磋的机会,营造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科研氛围。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拉近高校学报与作者群的关系,拉近科学研究与科研成果产出及科研人才孕育的关系,在构建学术共同体、打造良好学术生态的过程中肩负起学术引领与服务的使命。

高校学报在科研育人方面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学术资源优势,积极发挥育人功能,是其办刊的立身之本、价值所在。责任使然,在新时代科研育人的探索和实践中,高校学报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高校科研育人工作中,促进科教融合,用办刊实力自觉践行高校“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高校科研能力提升与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使命担当。

猜你喜欢
办刊学报双一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全省首届少儿期刊办刊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办刊育人”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重要预告
坚持依靠青年办刊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