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的意义、逻辑和路径
——学习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

2021-11-30 04:22吕奕骅
关键词:斗争中国共产党精神

孙 蔚,吕奕骅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浙江 杭州 311121)

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并将其摆在首位。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在2019年秋季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1]。2021年3月他又在同一重要场合中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2]。习近平着眼于党的政治建设,把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党的政治和思想根基,围绕斗争精神这一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互交融的理论命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不仅鼓舞了全体党员以及各级领导干部,且在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过程中不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成为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精神支撑。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兴旺的重要法宝

(一)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发扬斗争精神是我们党永葆青春的思想密码

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法宝。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3]。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列主义的思想旗帜,发扬斗争精神,不断增强斗争本领,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艰苦卓绝,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成功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同时也是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斗争、不断纠正错误路线的历史。在整个革命斗争过程中,我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成立后历经镇压反革命、反右派斗争以及在与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我们党及时纠正了前进中的错误航向,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改革开放的历史也是一场伟大斗争的历史。因为,改革开放的要义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邓小平就指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江泽民曾经就反腐败问题尖锐指出:反腐败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面对迈入新世纪的复杂局面,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时强调,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国家和政党,难以自立自强,发展进步[4]。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拓展斗争的内涵和外延,强调在复杂的国内形势下,尤其是腐败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最紧迫的挑战的时候,毅然提出“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坚定不移抓下去”[5],“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担当作为”[3]。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受2020年新冠疫情的持续性影响,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尤其是大国间及周边国家关系因根植于政治权力的更替和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导致世界各国的利益博弈和矛盾斗争错综复杂。稳定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是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对的重大挑战,我们所面临的这种重大挑战需要我们党加强斗争意识与斗争精神。“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2]。2021年是我国第一个100年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但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外交等领域仍存在着巨大风险,斗争精神在时代发展潮流的赓续过程中与时俱进。新时代谈斗争精神绝不过时,我们党于此时此刻更需传承忧患意识,将其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新时代条件下的治党治国治军,更加需要发扬斗争精神

在当前形势下,斗争精神所要“斗”与“争”的就是化解重大风险,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包括“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1]。政治领域是斗争精神所首要发扬的主战场。斗争精神强调的是党内自我革命,以党内自我革命撬动和推进社会革命,没有自我革命精神,社会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成功。第一,只有严肃政治生活,反对党内腐败,坚决履行和实现“两个维护”,严格执行党纪国法,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第二,经济建设仍需要斗争精神的保驾护航。目前,由于新冠疫情受到了良好的控制,在极大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同时,我国的经济建设正在从停业创伤中快速恢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1.9%,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6],而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在2020年取得2.3%的经济增长率,高于预期。虽然中国防控疫情及经济发展的成就显著,但是国内金融市场风险、中美贸易战以及尖端科技成果的短板和科技强国的技术封锁等风险要素仍极大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因此,斗争精神需要与提高自主创新水平,防范、化解经济风险相结合,时刻绷紧经济建设“一根弦”不放松,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7]。第三,意识形态建设领域强调斗争精神,是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和反击各种错误思潮的必要手段。国内意识形态形势错综复杂以及西方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持续增强的外部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四个意识”“两个巩固”必须葆有斗争精神,不仅需要开展对西方反华势力的反击战,还需整治国内那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及中国道路的污蔑、谩骂和攻击行径。第四,在军队建设上,更要敢于斗争。军队建设是国防安全和人民生活安定幸福的根本保障,如果无视军队当前存在的各种腐败和战斗力下降等问题,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就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历史上遭遇帝国主义的欺凌和武装侵略的历史悲剧可能就会重演。只有敢于动真碰硬,同军队存在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做坚决的斗争,我们的人民军队才能在保家卫国的使命担当中尽显革命军队的本色,我们的国防安全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才能得到捍卫。这是新时代改革强军对我们提出的必然要求。第五,在外交领域,近年来西方国家在国际上持续摆出对华敌视和压制的战略姿态,尤其是美国对我国各个领域开展了“极限施压”(Maximum pressure)。例如,实施科技封锁、贸易战,屡屡以“人权攻势”、香港问题、新疆问题在国际社会诟病中国,肆意干涉我国内政。拜登政府上台以后,对华战略并没有显示出积极和明显的变化,中美关系的走向仍处于极大的不确定时期,未来仍然有很大的弹性变化空间。但是,美国总体上与中国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态势不会转变。针对美国的“全面攻势”以及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总体排挤与敌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积极应对,发扬斗争精神,与西方联合反华势力展开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需要强调的是,对外发扬斗争精神绝非冷战思维,摒弃了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理念,是有理有利有节对西方霸权主义展开斗争,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与国家安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因此,发扬斗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大政治优势,是防范化解国内外重大风险的思想和政治基础,尤其是在后小康社会,我们党更要锤炼和强化斗争本领,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二、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体现了历史、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

(一)发扬斗争精神是坚持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富有深厚的哲学内涵。

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理论品格。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矛盾中的双方的斗争是永恒的、绝对的,统一是暂时的、过渡的。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进步与发展。其中,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依托存在的基本属性——由于矛盾的固有性质和产生原因的相异,矛盾的形式、内容亦随之变化。换言之,矛盾的具体形式即可以表现为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斗争,斗与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斗”是对旧事物矛盾肯定方面的否定;与此同时,“争”是“斗”所要达到的结果[9]。正是如此,从哲学意义上来看,斗争划分为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构成一切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通过把握斗争的本质,进而揭示斗争的边界问题,厘清斗争的主客体对象,才能更好地用斗争精神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发展。习近平关于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结合矛盾论与实践论的有机统一——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接续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结晶。“斗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我们党不断赢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勇于斗争已经熔铸为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10]。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实践充分表明了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任何时期所取得的进步和胜利都是与党坚持伟大的斗争精神不可分开的。从“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党内的领导地位到解放战争所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再到改革开放确立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都是我们党不断纠正错误路线、确立正确的政治路线并始终贯穿着伟大的斗争精神所取得的最终胜利。可以说,斗争精神孕育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在其实践过程中赋予了中国特色和中国经验,是与党的光辉历史分不开的。斗争绝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和实践的。同时,实践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表明,我们党在各个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矛盾对立统一规律与实践论的科学真理性。探究发扬斗争精神论述的背景,必须从斗争精神的哲学意蕴出发,沿着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轨迹,寻找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关于发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人民历史主体性,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遵循的基本理念。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1]。鉴于此,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并同危害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风险、挑战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者和实践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正是科学把握了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和前途问题,准确把握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大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不断地通过对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三大时期不同具体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维护人民群众最根本的利益,我们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随着中国进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和不充分意味着人民不仅需要满足物质文化生活,更需要的是良好的民主与法治、公正与自由、发展与安全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人民所追求的各种美好生活目标仍然时刻受到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等根本因素的制约,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以人民为中心”——不论从哲学意义上还是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对历史唯物主义规律和原理的基本遵循。

(二)聚焦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中国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斗争精神也同样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考验与洗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但仅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无法实现改变中国落后现状和建立共产主义政权。因此,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传播转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并走向革命胜利的必经之路。总的来说,立足于中国国情的斗争精神始于毛泽东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即由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三座大山展开全方位、彻底的革命斗争,并以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伟大目标而不断奋斗。从革命的早期对革命的任务、对象、动力、手段、阶级力量认识不清,到后来科学、准确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状况、革命的主体力量和依靠力量、革命目标以及革命的路径、手段,这一系列思想认识的变化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转变都是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深刻认识中国革命的实际并同错误思想错误路线的斗争过程中所获得的。如在土地革命时期,正是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中国革命的实质问题——农民和土地问题,打土豪、分田地,制定了正确的革命战略和科学策略,我们党才得到广大农民的坚决拥护,我们的红军队伍才会不断壮大,才会展现出人民军队的阶级本色和革命的磅礴力量。正是由于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中央苏区的力量和范围才不断增长和扩大。在革命根据地五次“反围剿”过程中,前四次获得的胜利正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地把握了敌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声东击西,避开敌人的锋芒,抓住敌人的弱点,才获得了重大胜利,而在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中我们党的领导人才逐渐感受到错误的军事决策给党和红军带来的巨大损失,及时地开展了与错误决策的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并做出了长征的决定,并在长征途中毅然挺进贵州,在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与张学良、杨虎城军队开展劝告、谈判和斗争,取得一致抗日的共识,并在“西安事变”爆发后审时度势,毅然做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决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最终形成。解放战争时期,正是我党及时在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让农民获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我们的解放战争才会打败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反动军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以建设社会主义为主要内容。虽然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并经历了“文革”这样的悲剧,但是最终还是通过一系列斗争恢复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新路线和新方针,在不断摸索经验、吸取历史教训的同时增强了执政本领。经历了七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1956年随着我国“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2]。这种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我们党在斗争的目标、方式和内容出现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在这前后分别著述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论十大关系》,对国内形势的变化和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提出新观点和新论断,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所阐述的重要思想,是时代变化赋予我们党担负起新的斗争内容和斗争方向。此后,社会主义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时期斗争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方向。即使出于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误判,毛泽东在人民公社化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发动“文革”等方面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党也仍然为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坚持了不懈的斗争(1)1959年召开的“庐山会议”、1962年召开的7000人大会、“文革”期间的“二月逆流”、1975年的治理整顿以及1976年的粉碎“四人帮”这些重要历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反映了党内一些同志为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而进行的斗争。。针对“文革”结束后国内一度处于徘徊状态的局面,1978年5月,一场真理标准大讨论席卷全国。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为思想领域的一场尖锐的斗争,其实质是坚持“两个凡是”还是坚持实践标准,是坚持教条主义还是坚持实事求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后我们党最伟大的转变。1981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申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伟大斗争的主要内容,中国开始进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但是这种斗争的目标、方向、性质、内容和机制与革命时期的斗争不可同日而语,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斗争主要体现在经济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属于“非对抗式”斗争,尽管这种斗争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并反映在政治领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在思想领域就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浪潮,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意识到一场思想斗争不可避免,提出坚决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92年南巡谈话,更加显示出邓小平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尤其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的情况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战略论断,开启了我们党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在外交领域,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对”的外交斗争战略,为我国的和平发展赢得了较长的时间。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提出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2017年又提出“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重要命题。在从严治党、深化改革、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整顿军队、意识形态、抗击新冠疫情等方面,党紧扣时代主题和实践要求,结合党情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把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斗争精神推向了新的时代,一次又一次地取得了伟大历史性成就。换言之,没有一系列的武装斗争、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我们党就不可能获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真谛,没有通过一系列的斗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实践历程,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各种风险、危机和挑战时就不能战胜敌人,更不能战胜自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和外延再度拓展,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斗争精神贯穿于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全过程,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的不断结合过程中,斗争的目标始终指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在各个历史时期斗争的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是无论是运动式、革命式,或是“非对抗式”的斗争方法,皆需斗争精神的强力支持,并且以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获得了全面的科学验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不断胜利的精神禀赋。这实际上进一步在理论上不仅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践的成功,更验证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不断推动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进入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斗争精神与时俱进,在时代演进中不断丰富内涵;斗争本领日益增强,在实践历程中不断强化手段。正所谓未雨绸缪,历史事实与现实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时刻准备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才能真正防范化解政治风险,切实应对重大挑战,随时抵御重大风险、坚决克服重重阻力,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三、“知行合一”,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斗争理论,在传承与发展中继往开来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斗争精神不仅要传承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标识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思想,更要随着时代的步伐,实现时代的转向和思想的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发扬斗争精神的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新时代最重要的思想斗争武器,用新时代的创新理论推进新征程。新时代的斗争精神在习近平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习近平关于“斗争精神”与“斗争本领”的重要论述,最重要的经验总结包括:2016年底,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不在任何压力下吞下损害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苦果。”在十九大提出“我们党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在2019年9月对为什么要进行伟大斗争以及怎样进行伟大斗争做了全面阐述:“斗争要有目的、讲方法、敢于亮剑、依靠群众等”[13];在2021年3月做了要点梳理,指出“坚定斗争意志,善斗争、会斗争,加强战略谋划、底线思维等”[2]。这些论述立足斗争实际,结合现实斗争经验,不断层层递进,不仅继承了党长久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保持的优良斗争传统,又富含时代所赋予的使命担当,向近9 500万名党员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斗争精神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我们不仅要克服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征途上的艰难险阻,还要迎难而上,动真碰硬,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以及加强法治中国建设等方面实现党中央制定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取得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能够实现的,必须在通过克服艰难险阻和解决重大矛盾中通过坚决的斗争才能获得胜利。在经济建设领域,我们更是要紧紧依据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摈弃那种粗放式、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并且同危害经济安全、金融安全以及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行为和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同时要努力增强新发展动力,力求开辟新发展格局。在社会领域,我们不仅要在脱贫攻坚上取得世界上最伟大的成就,同时还要巩固脱贫攻坚的重大成果,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同时在生态治理、环境保护上同各种不法行为做坚决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我们更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同否定共产党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以及同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在外交领域,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把握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找出大国关系变化和大国斗争的主线、规律和边界,在国际环境大变局中勇于同各种反华势力、危害国家主权和发展安全的现象做坚决的斗争,同时与国际上爱好和平与发展的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紧密团结起来,积极地传播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智慧,谦虚地向世界一切先进文明和先进经验学习,包括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通过埋头苦干和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国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的话语权和软实力,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当今的中国共产党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精神面貌,创造性地拓展了斗争的丰富内涵。斗争并非仅仅是保卫自身安全利益,更是一种自信。我们党以自信的姿态主动出击,涵养斗争底气,讲求斗争艺术,拓宽斗争含义,才能真正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解决重大矛盾,取得斗争成果。

(二)树立斗争意识,牢牢把握斗争方向、立场和原则

斗争绝不是意气用事,毫无章法,而是坚持原则和坚守立场。习近平指出,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1]。其中,方向指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立场指的是坚定地与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坚持的原则不仅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还包括我国发展和安全利益,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力,坚决维护人民在政治上的主体地位,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等。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局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关键时期”[14],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我们发扬斗争精神的源头动力和根本力量,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斗争精神就不能转化为磅礴的斗争力量,就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中国共产党有信心、有能力将中国推向世界和历史舞台的中央,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维护人民群众、相信人民群众,如此的斗争才能爆发出气势恢宏的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才能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最终胜利的一面旗帜,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以上对原则、立场和方向的坚持和坚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是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决定的,我们党需要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真正发挥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的本色,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执政本领,并且表现出有使命担当的执政党作风,以底线思维有效处理重大风险与挑战,以不畏艰险、知难而进的精神状态担负起国家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使命。

(三)讲求斗争艺术,提高斗争本领,必须注重把握正确的策略方法

源于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斗争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具体内容。相应的,斗争本领是贯彻斗争哲学方法论的实践能力。新时代和新挑战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掌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结合的新要求,习近平提出领导干部要具备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和底线思维。概括起来讲,就是高瞻远瞩、知古鉴今、抓住关键、开拓创新、依法执政、防范风险,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15]。领导干部在提升斗争本领的同时,又要具备把斗争哲学的理论层次转化为斗争艺术的实践层次。斗争本领与斗争艺术具有统一性,两者不可分割。哲学具有艺术性,并呈现不同层次的表现形式;同样的,斗争哲学也是斗争艺术,通过策略方法使斗争过程更具有原则性、灵活性、延展性。也就是说,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既在原则问题上寸土不让,又在方法上灵活多变,把握尺寸,及时调整斗争策略,还可以以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拓展斗争实践的积极效果。并且,需要注意的是,斗争并非仅是“斗”与“争”,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斗争过程中亦可寻求合作,争取共赢。具体而言,在国际事务方面,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标杆,弘扬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在斗争中不断寻求国际合作的机会,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引领世界爱好和平与发展的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为人类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环境变化莫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步步紧逼,企图维护当前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尤其是维护美国在世界上的战略利益和霸主地位。在这种愈发险恶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更是不能屈服于美国咄咄逼人的极限施压,在与美国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下,依据“理在于我”有利形势强调斗争精神,于国际政治舞台中据理力争,揭露美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战略,赢得最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其他爱好和平以及友好国家的支持,同时积极与美国新政府展开对话,亮出底线,管控分歧,求同存异,尽力争取和开拓中美之间和平与发展的新局面,努力形成中美关系的新格局。同时与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积极开展对话与合作,展现诚意,不断寻求和扩大双方的友好合作的领域,缩小双方的分歧,争取在发展与安全方面获得对方的理解与支持,减少这些国家与美国一同形成反华抗中联盟的可能性。

(四)以斗争塑环境,防范、化解国内外风险

当前国际环境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面临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呈现前所未有的复杂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发展势头的鼎盛期,另一方面又是中国与世界大国矛盾不断上升的凸显期,世界大国因新冠疫情发展受阻,经济恢复艰难显示出发展焦虑的态势。因此,国际上美国更加殚精竭虑展现出咄咄逼人的霸权主义心态和战略图谋,其他西方亲美国家中的反华反共势力也是虎视眈眈,对美国的战略图谋全力配合。国内政治上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复杂多变,包括腐败问题、环境问题、收入差距、社会不公事件仍然处于多发敏感状态,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现代化、依法治国、疫情之下的经济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台独、新疆等问题都对我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安全和发展形成严峻的挑战,我们面临的这些国内外风险在很多条件下互为影响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诸多挑战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新的伟大斗争,要清楚分析我们目前最为紧迫的风险点在哪里,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点在哪里,要做足有效准备,备好精准招数,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不测事件。既要防范“黑天鹅事件”,也要密切警惕“灰犀牛事件”的发生。作为强大的思想武器,发扬斗争精神既能够实现国内政治形势的稳定发展、经济上的良性运行和文化、社会、军事、外交等各领域的稳定发展,又能够促使党实现自我革新,从而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民幸福以及党的执政本领的加强多方共赢的结果。强调斗争精神,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同时又能对企图破坏我国发展、危害国家安全的反华反共势力迎头痛击,使其知难而退。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发扬斗争精神,没有自己的实力作为铺垫是绝不会产生效果的,反而容易适得其反。在这其中,促进和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加大反腐力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党的各项事业建设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本领,对于我们提高抵御风险、提高斗争能力和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强化长期执政的合法性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和价值。其中,传承斗争精神、破除腐败弊病、坚定理想信念,防范化解政治风险,以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关键中的关键,最终目的就是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伟大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扫清障碍。

(五)以斗争求合作,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的世界价值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斗争精神不仅在地缘政治博弈中能够保护自我,亦能够实现自我力量的拓展和价值理念的传播,为更好地融入世界、并将自身力量和价值理念广泛传播于国际社会,为建立更加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贡献中国力量。中美关系正处于拜登政府上台执政即美国新政府对华政策逐渐形成的阶段,西方国家正在形成反华联盟的危险阶段,我们更需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坚持原则,积极应对,有所为同时也有所不为。在西方其他国家对华遏制及污蔑有增无减的形势下我们如何学会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实在是一门高超的艺术。在这一国际环境下,中国共产党更应发扬斗争精神,大力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灵活应对,保障安全、稳定的大国间关系及周边环境,促进国际合作,避免形成国际竞争和大国斗争对中国发展的不利影响,尤其是要稳定中美两个大国的关系,把美国拉回到中美稳定、合作与共赢的轨道上来。不仅如此,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疫情之下中国发展在大国发展格局中的一枝独秀,更让世界各国感受到中国发展道路的魅力,也让西方一些有识之士不仅认识到了中国不可阻挡的发展态势,也逐渐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中国繁荣强大过程中的重大价值,也更加验证了当前国际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竞争正向着有利于科学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而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制度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优越性,这在更高层次上彰显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科学真理。而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发扬斗争精神、不断砥砺前行的丰硕成果。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再次以斗争求合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可辩驳的伟大成就向世界证明——科学社会主义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决定人类未来发展方向优越选择的社会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斗争中国共产党精神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