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形式语言课程与设计教学创新研究
——以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2021-11-30 07:51张碧云冯佳森
关键词:版画绘画创作

张碧云,冯佳森,陈 虹

(浙江工业大学 建筑与设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以及种种艺术手段的总和,艺术形式语言则指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符号,相对具有一定的语言表意和审美功能。综合艺术形式语言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重要的实践类课程。近年来,艺术设计类的学习课程在综合类高校中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校设计类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就需要围绕学生对形式语言与艺术设计相交融所遇到的种种困惑进行启发性引导,以促动学生提升自身艺术设计能力。笔者把多年设计教学实践经验与国外成熟经验相结合,以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艺术学院为例,借鉴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艺术学院的先进教学模式,立足于课程改革和具体的教学实践,形成一个系统、严密、富有特色的设计创新教学新格局。

一、国内外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表现

纵观设计历史发展进程,技术进步与思想革新才是设计创新阶段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基础,而形式是设计发展进程中重要的推动因素。功能至上、形式至上、功能与形式融合是设计普遍发展的三个阶段[1]。关于形式语言的概念,卢景同认为:“形式语言是为了特定应用而认为设计的语言,是按一定规律构成的句子或符号串的有限或无限的集合”“设计艺术的形式语言是设计艺术作品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2]。尼跃红则把形式语言的构建理解为“依靠图像思维进行逻辑推演的过程,也是运用这些语言来传达设计理念的过程”[3]。由此不难得出结论,形式语言是利用符号或者图形的方式,对事物进行系统描述并体现作者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

形式语言着重叙述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设计的使命之一就是推出新形式,玩出新花样,目的在于丰富人的视觉,满足人的感官需要,形式是设计的生命[4]。作为高校艺术设计类的基础类教程,形式语言是绝对不能被忽略的一部分。首先,学生设计的对象是最主要的服务对象,如果不能够推陈出新,则很容易被过去的设计模式所束缚。其次,形式语言作为所有设计门类中形式基础的原点是最为基础的部分,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类专业课,可以说它贯穿设计的始终,是沟通设计类专业的桥梁,使各个门类之间能够交流的突破口。

(一)国外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发展特征

西方绘画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以写实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而出现,直到19世纪末,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模式才有了很大改变,尤其是摄像功能的出现,艺术不再只以“像”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开始诞生,像立体主义、波普艺术这样的先锋艺术形式开始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

作为大众文化与工业生产方式结合的产物,波普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拥有较高普适性与可参考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大众文化对艺术产生影响并与之发生关联之后,消费社会中那种文化与物质商品迅捷的流通与制造模式,必然影响和改变艺术创作的制作模式,而以机器为媒介的机械化生产方式相对于传统手工绘画的方式,也日渐受到年轻一批艺术家们的重视与利用[5]。于是在60年代的美国,波普艺术家快速地适应了工业设计中工厂的设计模式,并且以机器生产中的“去个人化”作为表现技巧的诉求进行着创作。现代化机械文明以标准化、复制化化为其精神内涵,强烈又丰富的色彩成为装饰图案的主要特征。有区别于其他流派的表现手法,概括起来就三点:复制、拼贴和艺术再现。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使得它又有了统一于工业生产模式的独特符号。这种高效的艺术加工形式下诞生的艺术作品拥有巨大的视觉张力和冲击性,与工业时代产品的特性相符,于是波普艺术就成为了现代艺术的标杆之一。例如安迪·沃霍尔就是这一流派的经典代表,他无疑是最狂热的机械主义者。沃霍尔曾说过:"我送样去作画的原因在于我想要自己变成一部机器,我要做什么,机器就会那样去做"[6]。各种色彩碰撞下的图案经过丝网印刷的形式最终呈现出来,具有节奏的同时又富有现代艺术色彩。安迪·沃霍尔在创作时使用了明星的照片和运用了丝网印刷的技法,在当时看来无疑是独特又新颖的,这使他的艺术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充满了个人风格,与同时代其他的波普艺术家划清界限,可以看作是十分经典的形式语言范例。

(二)国内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教学创作目标

艺术形式与内在功能一直是设计中难以忽视的两大要素,保证两者间的平衡运用是设计师们最终所追求的理想。纵观历史,为了推动设计艺术的发展,科技与思想不间断的变化和丰富,成为设计艺术中重要的推动力,于是艺术形式也不断变化,图像、音乐、时空、变幻,从墨守成规到千姿百态的造型变化,更具形态也极具直观性。通过各类工具、材料的融合碰撞,达到丰富视觉效果的目的。正如著名学者陈也慾指出:"现代艺术不仅是要创造美,也不仅是创造艺术的形式与语言,它更重要的是表现艺术家对艺术本体的价值与观念,以及对人类的生存、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思考"[7]。

我国美术教育是通过专业考试来进行人才选拔,学生大多采取集训模式提高升学率,大多美术培训机构都会采用范例或是照片临摹、默写等机械训练来提高考试成绩,这种训练使得学生往往缺乏观察能力与鉴赏能力,直接导致学生对于绘画的造型原理不解深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许多高校教育中延续,也就是过度重视基础教学而忽略创新精神的培养,造成艺术和精神两者分裂开来的结果。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艺术形式语言这门课程,依旧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或以理论为主进行课堂知识的学习,或只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与鉴赏能力的提升有所影响。即使推出理论结合实践的模式,也多以电脑操作为主体,这样枯燥呆板的实践相比起现实中的动手制作缺少了惊喜和自信的成分。所以本次课程改革需要革新原来传统的课堂模式,开辟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针对当下课堂实践部分缺失的问题,想从改变教学模式入手进行改革,整合出一份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操作模式,以增加实践操作为主要目的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具体的教改方案以三个方面为主。首先,在课堂中选择有代表性、针对性的内容进行主讲,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实践中需要掌握的理论信息,更好的为后面的实践做铺垫,以求能够融会贯通。其次,可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操作,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在充分收集资料后进行操作。最后,可将作业拍照存档,进行分析与打分。学生最后的成绩以课堂作业为主要评判标准,改变以试卷分数定论的方法,尽可能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

二、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艺术学院课堂教学的启示

国外高校关于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课程,以发掘训练内容为基石。本次项目以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艺术学院的课堂教学为案例,从居里夫人大学版画艺术家玛利亚·赛科夫斯卡教授的课堂教学入手,研究国外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教学理念和具体实践。

(一)波兰版画与版画艺术家玛利亚·赛科夫斯卡的艺术境界

波兰版画是在欧洲这片肥沃的土壤中孕育出的杰出代表,无数优秀的艺术作品自这片土地上诞生。除了传统技法之外,许多融合了现代技术的版画技法也相继出现,给绘画历史上增添了许多新鲜血液,可以说是一种承上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玛利亚就是一位艺术综合形式语言的大师。她的每一件艺术作品都反映了过去与现实的事件,其中包括个人经历和感受,传递着短暂又永久的存在、消失、回归;又不断地放飞想象力,寻找自我、精神、灵魂;在物质世界中探寻美好、研判罪恶、仰望悠长永远的天空。玛利亚教授认为图形是自我发现、反省和分析生活的工具,但人们可以认为这实属上帝对她内在纯洁的思想情感的馈赠。在进入创作的状态时候,她会选择用镜子作为自己创作的精神标尺,通过角度的折射、反光制造出独一无二的精致作品,希望可以表现出当前的情绪状态、经验以及梦想,在矩形的图案上用曲线表达想要诉说的话语。艺术语言,通过这个紧密封闭的圆圈,将创造者和接受者的思想和感受交织在一起。玛利亚独创了一种纸板版画的创作方式,将传统的绘画与新型技术相结合,用纸、胶合板、清漆、油漆这些建筑材料来进行新的绘画创作,她在创作时不只考虑材料会制造出怎样的肌理变化,也用心地感受着材料之间的碰撞与交谈,柔软又轻薄的纸或是面料,与铆钉的轮廓擦拭着,引导她的精神世界。色彩在这样的碰撞中引导出创作情感的挣扎与变化,从而为冰冷的肌理增添了温暖的情感表达,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玛丽亚的版画作品(图1)。

玛利亚认为所创作的作品不需要一定有高深的意义,艺术是自由的,需要具备的是更高的感知力、敏感性和创造力,这样的张力呈现在作品中会使作品更具感染力,除了融入作者自己的情感,还能够使观赏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感动。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她的课堂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二)版画艺术家玛利亚·赛科夫斯卡的艺术表现和教学特色

1.玛丽亚的课堂重心词汇是趣味性。区别于国内以理论作为课堂先导的模式,玛丽亚认为不应该先把学生的思想禁锢起来,一旦有了较为权威的范例,学生下意识地就会以为范例才是创作的准确表现,从而在一开始就失去了独属于自己的创造性。这种趣味性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情绪引导、独特构图方式,以及以版画为主要表现方式的肌理变化展示。

课堂以引导学生情绪作为开端,人类的语言是情绪宣泄的载体,从文学艺术作品的角度看,情绪是产生作品的基调,同理艺术创作也需要情绪的引导。在课堂的开始,玛利亚教授会给学生发一张白纸作为情绪宣泄的工具:学生们被要求将自己的负面情绪表达在纸上,不限形式,结束了这种发泄后,学生可以将这张纸以任何方式丢弃,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们将负面的情绪排遣干净,许多学生都表示这样的做法会让心情变得格外开阔。

2.玛利亚会引导学生去寻找独特的构图。她要求的构图与寻常构图模式相异,还是以画面的趣味性作为核心表达,且不能以静态的整体作为构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是要寻找局部中表现出来的动感与韵律,以非常规性的画面来展现物体的美感。玛利亚教授会在观察过每一位学生的构图后为他们指定不同的主题进行创作。这样一来,学生可以更具体地表现出作品之间的差异性,而不是在机械流水作业后出现统一的作品。

3.玛利亚十分擅长以版画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创作。作为著名的版画艺术家,这也是她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相较于其它画种,版画有它独特的优势,版画艺术具有复数性和间接性,同时也具有偶然性。首先,它具有可观的可复制性,同一元素可重复使用;其次,版画由于独特的制作方法,可以突出肌理的表现;最后,版画的制作过程并不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偶尔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上这三点使得版画作为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承载主体更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进入创作状态。所以在课程的第三阶段,玛丽亚教授会将版画作为表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玛丽亚教授会为每个学生制定独属于他们的主题,并且鼓励学生用各种天马行空的方法使用材料完善自己的创作。玛利亚教授这种教学方式无疑鼓舞了学生学习的兴致,她总是充满了对艺术的热情,也能够开发其他人对艺术的兴趣,这种纯真的、蓬勃的创作状态使得学生在她的课堂中也能够被这种氛围所感染。

玛利亚教授课堂教学的专注与热情深沉、教育与因材施教、传授与灵魂创作,这无疑对艺术课堂教学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教师和学生获得真知和启迪。

三、基于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设计教学创新

列奥纳多·达·芬奇曾经说过“如果一个画家以别人的作品作为自己的鼓舞者的话,他的画将不会十分完美;如果他研究自然物象,那就会产生良好的效果”[8]。艺术创作必须要遵循客观规律,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人观察发现了人体透视方法,直到现代的仿生学,都是以自然界作为观察母本进行的创作。优秀的设计灵感往往来源于大自然,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流行的流线型设计风格,就是科学家们观察鲨鱼的外形并从中总结出的规律;工业革命中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所设计的图案中就大量借鉴了自然中的植物形态。优秀设计作品都无法脱离现实中的意向,创新并不等于脱离现实,如何在日常观察中积累创新的素材与灵感,从观察中形成对自然万物的理解,并将这些理解放在自己设计作品中,是学生需要学习的第一阶段。

人通过眼睛来接受大自然给与的信号,作为主观能动性为主导的生物,除了通过感官与客观事实产生联系外,自身的经历、情感不同,形式作为客观存在的外在载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而这就成为形式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同时人的审美是有惯性的,例如鲜花是一种美的象征,而森林则会让人有广阔高大的各种联想,如何将抽象的联想提炼成为具体的形象就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一)构图中点、线、面的发现与创造

点、线、面作为绘画中最基本的表达手法,无论艺术风格如何变化,都是画面组成中的至关重要,关乎画面整体布局的重要部分。点、线、面的概念,源于康定斯基于1926年发表的著作《点线面》一书,他对其另一部著作《艺术中的精神》进行了补充与深入分析,具体阐述了造型与色彩构建了绘画的原理。在这本书中,康定斯基阐述了他对于点、线、面构成的定义:“即使形态自身是抽象的、几何学的,也必定会产生内在的反应,具有和其形态一致的特质的精神性实体。”“‘点’构成所有形态的根本”,“‘线’是由于点运动而形成的动态物体”, “‘面’是由两对线构成的独立存在”[9]。点、线、面的艺术历程发展到今天,如何跳出它们自生所界定的意义,跳出形式转而关注更深层次的情感表达,成为现代艺术中创作者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综合艺术形式语言课程,以第一个阶段的训练与观察为主导,可以以摄影作为记录手段。摄影作品作为二维平面表现中的一项,比起绘画模仿更具直观性与时效性,即使瞬间的风景也可以很好地进行记录保存,这更加方便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素材,为课题实践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方案。在日常生活中感受自然界点、线、面的排布,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见解,形成独特的形式采集,以期完成实践的第一步。在课程设计中,首先需要学生完成以点、线、面三部分组成的作业,每组各拍6至10张图片,不可以已有的艺术作品作为摄影对象,最终根据要求进行评论分析,不能达到要求的作品可以进行补救,直至课程结束为止。

通过摄影的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点、线、面在形式中的地位与作用,并且能够形成自己的理解,同时可利用摄影中的各种技巧处理图片中的明暗对比、构图、色彩等,直到形成心目中的图像为止。对于最终设计的评价标准,以构图完整度、点线面表达程度,以及观察角度的新颖程度几方面为主。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有过于直白的描述形式语言的表达,要注意画面中的美感体现,在这一步中形成关于构图的意识,达到充分完成作业的目标。

点、线、面的要素区分是相对的,自然的画面中不可能只单独有某项目参与,故无法十分严格地区分,所以需要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掌握如何将自然中的点线面表现形式复制到设计构图思路中,观察下的形式语言的练习,本质上就是对构图美感的灵敏度与形式形成的练习。学生的观察作品见图2。

(二)综合材料的运用与肌理练习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语言需要注入更新鲜的生命力,综合材料的介入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不同的创作思路,帮助学生打破过去传统的、规则的图案纹样,开始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肌理效果。综合材料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上世纪初的立体派艺术运动[10]。国内“综合材料绘画”这一理念引自于西方,在这之前并没有这种观念,在“85思潮”席卷中国艺术阵地后,更多艺术家开始思索、探究一条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于是诸多的艺术家开始尝试吸收学习西方这一新的思想观念,大胆地尝试综合材料绘画与装置艺术的创作,从而实现了单纯的架上绘画创作到综合材料上的新突破,实现了国内绘画形式的改变与创新[11]。

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通常固定在纸笔这类传统绘画工具上。例如,国画会使用宣纸与墨汁,以毛笔为中间的连接媒介。西方绘画也是如此,这样诞生的传统绘画虽然可以较高程度传递作者的情感与画面构思,但由于在意料之内而缺乏了趣味性。综合材料的使用与传统绘画工具不同,并没有权威的范围界定,故综合材料的范围十分广泛,没有固定性更容易产生有感染力的肌理效果。随着综合材料的出现,画面的叙述方式被打破。绘画作品不再是纯手绘描制,而是使用更多的现成品的材料,通过拼贴、堆砌、喷绘等造型手段,对原有的工具材料和现成品材料,用另一种方式打破和再建,技法相互融合,由平面向立体自由转化。作品绘制的同时,形式感逐步增强。综合材料介入绘画,绘画的艺术形式语言就变得非常多元和丰富。

事实上,国外对于综合材料进行艺术创作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在各种设计运动的推进下,综合材料运用在艺术方面已经有了许多方式。在这种创作模式中,除了画笔颜料等传统材料,还可以使用各种物理材料以及人造物品进行组合,如塑料、金属、棉布、羊毛和玻璃等,甚至泥土、树叶、鲜花和火等非常规的材料也可以进行使用。“材料的表现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材料本身的表达能力,还包括了艺术家综合运用绘画技巧与材料结合而取得的表达能力”[12]。材料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造的都会有属于自己特性的肌理、纹路、质感和重量等属性,这种独特性是材料美的具体表现方式。例如,树木的表皮纹理是粗糙的,给人以清新、简朴的审美感受;而麻布肌理也很朴实,在这基础上又增添一丝韵律,这是人为赋予的区别于自然纹理的特征。这些材料如果单独存在时就有独特的美感,而在后期注入创作者的感情时,不同的材料间的碰撞会创造出不一样的生命力与张力。即使是同一种材料也会因为不同的表达技法,赋予不一样的肌理效果,所以在被赋予厚重的情绪后,它的感染力才足以丰富人的视觉。这些肌理变化是艺术创作中材料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材料审美价值的特有属性。

关于材料与肌理的联系,可以从多方面入手进行突破。首先,综合材料的关键在于材料的运用,学生可以在制作前多收集不同质地与属性的材料,并且熟悉其特性与表现形式,以求能够熟练运用它们。其次,可以多了解物体的使用方法,具体可以从更为新颖的角度出发去改变过去传统的使用方式,再将不同材料与之结出不一样的效果。最后,可以尝试用同一材料与不同材料之间的结合,比较这些材料之间的不同,更加熟练地将材料进行结合、完成操作,拓宽学生实践中的行动范围,尽可能地构建出更多不同属性的肌理效果表达。

以黑白为主要色调,画面极富冲击力,能明显地感受到画面中表现出肌理的综合交错感,在这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学生在制作期间对综合材料使用的思考以及对新视角的拓展。用各种工具对这些材料进行组合,改变传统表现形式,展现出这些工具组合后的更多种表现的可能性。学生作品见图3。

(三)综合版画创作与拓展

综合版画是一种不受材料与形式限制的绘画形式,杨峰曾在《综合材料版画技法》中这样对其进行定义:“发现和运用许多新版材和新的印刷方法,但无论是铜、石、木、网的合用,还是别的什么版材,在印刷形式上通属于凸、凹、平、孔四类,因此,在确定什么是综合版画的问题上,应该以印刷形式为依据,而不以版材为依据”[13]。这与课堂改革的思路基本一致,最终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版画制作技巧,帮助学生快速创作出作品。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版画在我国的教学过程中一直是一个边缘化的画种,除了某些特定的展览,在艺术市场上基本是缺席状态。但从玛利亚教授的课堂经验来看,这种绘画技巧的优势在综合艺术形式语言教学中十分显著,那么就可以直接将这种模式化用在本土课堂的教学中来。这个过程中,主要希望学生能够将传统与创新结合到一起,既保留了过去的创作模式,又能够开辟出新的发展思路。

这一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将自己创作出来的独特肌理效果运用在绘画作品中,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这一步骤的实践时,要尝试将个人的情感与审美,或者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创作中,运用艺术技巧再深度加工,得到富有人文情怀与个人情感的艺术作品。这样的创作系统引入综合形式语言课程中,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在设计初期的思路,从而拓宽设计思维。

学生在学习版画制作时,不会受到过多外在要素影响,因而所获得的画面也更具现代感,能够感受到那种脱离固定模式的创作精神,已经开始在作品中有所体现了。在整体教学中,开始学生对于陌生的教学模式虽然显得较为懵懂,但教学中由浅至深的引导,使学生对这种创作模式逐渐产生了趣味感与认同感,实践力与创造力都得到大力提升。在以版画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模式中,对实践的要求比较高,且在构思中有许多开放性的探究过程,这种教学探索是提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作品见图4。

综上所述,综合艺术形式语言在设计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综合艺术形式语言的研究不可忽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应有的审美情致、审美追求、审美效果,以及引导学生摆脱传统设计思维的禁锢与束缚;如何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自信、设计魄力、设计视野,体现自由独立的创新格调,就成了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本次课程改革希望能够突破打破固有的思维壁垒,保持综合艺术形式语言作为所有设计门类的基础必修课,为设计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创新的青年,才有创新的国家。让学生在综合艺术形式语言与基础课程相交融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成长。

猜你喜欢
版画绘画创作
版画作品选登
逐风骑行——擦色刻版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拓印版画是这样做出来的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