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之三象与阴阳之义

2021-11-30 03:59吴小锋
关键词:周易阴阳天地

吴小锋

(同济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200092)

“ 易 ” ,本身是什么意思?按照《说文》的讲法, “ 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凡易之属皆从易。 ”①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97页。下文引用《说文》,皆出自此书。

《说文》保存古传的三种解释,其实是三个象:一是蜥易,二是日月为易,三是从日从勿。这三个取象,都能表达 “ 易 ” 的精义。易,当然不局限于这三个象。取这三个代表性的象,是留给后人从不同角度观象会意。这关乎《易》本身的思维方式,也是中国传统的基本思维方式:取类比象。

《周易·说卦》曰: “ 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 ”②曹元弼:《周易集解补释》,吴小锋整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94-995页。下文引用《周易》原文,皆出自此书。乾的精神,可以用天、圜、君、父、金、玉等不同的象来表达。也就是说,这些象出现的时候,可以进一步体会象背后所表达的意。因象得意,从而贯象,将这一系列的象,以乾的精义贯穿起来。

一、蜥易之易

“ 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 ” 易,取象一种动物,蜥易,属于 “ 远取诸物 ” (《周易·系辞下》)的例子。八卦,皆有取象各种动物,比如乾为马,坤为牛,兑为羊等。又如《彖传》之 “ 彖 ” ,取象于豕。《象传》之象,取象于象。取象在得意,得意可忘象。若生硬地在象与意之间划上绝对等号,非易教之旨。

“ 蜥易,蝘蜓,守宫 ” ,一物而三名。同一物,取象不同,表达含义的侧重点就不同,随之而来的名也不同。《说文》释 “ 蝘 ” 曰: “ 在壁曰蝘蜓,在艸曰蜥易。从虫匽声。 ” 蜥,这种动物,生息在草中,称之为蜥易,俗称四脚蛇。生息在屋壁,称之为蝘蜓,俗称壁虎。

蜥易,《尔雅》写作 “ 蜥蜴 ”③邵晋涵:《尔雅正义》,李嘉翼,祝鸿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932页。,蜴,是 “ 易 ” 的后起字。在草曰蜥易,又称变色龙。一天分十二时辰,蜥易根据一天时辰的推移,有十二般颜色的变化。十二时,实际是日月轮旋带动的光阴变化。蜥易能据十二时而变易其色,此 “ 蜥 ” 之所 “ 易 ” ,为深知阴阳消息极具代表性的象,故名 “ 蜥易 ” 。

蜥易十二时变易十二色,这是常态。此外,蜥易还可根据环境的瞬间变化而改易其色,能相应客观时空变化而调整自身状态。 “ 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 ” (《周易·系辞下》),更是 “ 易 ” 的精神所在。蜥易,应环境变化最极端的状态,在断尾自救,此蜥易得名为 “ 蜥 ” 的缘故。蜥,从虫从析。析者,从木从斤,以斤破木之义。蜥之为虫,危急时刻,能自断其尾,故从析。蜥易断尾,以不全求其全,于危机中求生机,庶几得易生生之旨。

如果进一步探求,以蜥易十二时变易十二色来理解,则蜥字从 “ 析 ” ,更在于能辨析一天中阴阳的具体消息,并能随之变化。用自己身体颜色的变化,来解析外在的阴阳消息。

蜥,还有一种特性可以参考。据《博物志》记载: “ 蜥蜴或名蝘蜓。以器养之,(食)以朱砂,体尽赤。所食满七斤,治捣万杵,以点女人支体,终年不灭。唯房室事则灭,故号守宫也。《传》云:‘东方朔语汉武帝,试之有验’。 ”①张华:《博物志校证》,范宁校证,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51页。用朱砂喂蜥蜴,蜥蜴慢慢会全身变赤。大约吃到七斤朱砂,全身通赤时,将蜥蜴千捣万杵,点处女手臂,颜色永不消褪。若与异性交合,颜色即褪,这就是后世所谓 “ 守宫砂 ” 。李商隐《河阳诗》有一句 “ 巴陵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 ”②李商隐:《李商隐诗全集》,郑在瀛编著,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版,第265页。,说的便是守宫砂。蜥易自身感受阳光而变色,女子与异性交,与阳相通则身上的守宫砂亦变色。此说虽然后出,仍可见阴阳交而生变易之旨。

蜥,又名蝘蜓, “ 在壁为蝘 ” ,因其常居屋壁之中,又称 “ 守宫 ” ,俗称壁虎。蝘蜓居屋壁,昼伏夜出,也是深于阴阳之象。蝘,从虫从匽。《说文》曰: “ 匽,匿也 ” ,匽者,隐匿也,此虫白昼隐于壁间,人所不见, “ 蝘 ” 取义于此。晚上,待蚊虫出现,壁虎出而捕之,之后又隐而不动。其出无方,应物而动, “ 守宫 ” 之义从这里来。

守宫,比于洛书九宫,隐于中而游于八方。在中,隐而不见而 “ 匽 ” 匿其身,游走八方之廷,故名曰 “ 蜓 ” 。蜥易无恒色,十二时有十二色,若环境瞬间变化亦变色与之相应,此即 “ 神无方而易无体 ” (《周易·系辞上》)之义。体不可见,见于用。守宫,守在中不可见,见于捕捉蚊虫而游走于八方。守宫,不动则隐,不可见其体。动则显,其用如神。

观蜥易之象,可悟 “ 易 ” 的精义,此为 “ 取类比象 ” 之旨。取其相类之性,比其相似之象,观其会通。孔子赞颜渊 “ 闻一以知十 ” (《论语·公冶长》),有通德类情之神。取类比象之所以可行,因为象的背后是阴阳变化。相似的象,源于相似的阴阳推变。颜渊闻一知十,通德类情,是深明于阴阳之变。

二、日月为易

易,变化之义。是什么推动变化发生呢,阴阳消息。阴阳的交通与消息,通过各种象来表现,把这些象的变化及其规律描述并总结出来,就是各种 “ 文 ” :天文、地理、物候、人事等等。 “ 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 (《周易·系辞上》),天地之间,最大、最清晰、最易见的象,是日月。 “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 (《周易·系辞上》),日月轮旋的节奏,体现了阴阳消息的节律,故以 “ 阴阳之义配日月 ” (《周易·系辞上》)。日称太阳,月称太阴,以日月的升降,象阴阳消息的推变,此《说文》引《秘书》 “ 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 之义。

《秘书》的内容如何,今已不知。 “ 日月为易 ” 这句话,考之文献,最早见于《周易参同契·坎离二用章》③朱元育:《参同契阐幽》,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周易参同契》成于东汉末年魏伯阳(约151年—约221年)之手。许慎(约58年—约147年)的《说文解字》,定稿在建光元年(121年),远在《周易参同契》之前。许慎生活的时代,早有 “ 日月为易 ” 之说。若参详《周易》, “ 日月为易 ” ,实为 “ 易 ” 之精义。

《周易·系辞上》曰: “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 这句话,《周易参同契》用了一章来阐释: “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天地者,乾坤之象也。……易谓坎离者,乾坤二用。……日月为易…… ” 。日月为易的说法,出于《参同契》的 “ 坎离二用章 ” 。天地,乾坤之象。乾坤为易之门,乾坤开阖,天地交泰,阴阳往来,造成天地之间万物生长收藏的变易,这就是 “ 天地设位,易行其中 ” 。易,是天地之间万物的种种变化。

阴阳之交,在太阴太阳的轮旋,故 “ 日月为易 ” 。日月为易这个说法,一般人往往忽略其深意。日月 “ 为 ” 易,并不是说日月就是易,而是说日月轮旋在 “ 为 ” 这个易。天地之间,变化的推动者, “ 为 ” 者,是日月。 “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 (《周易·系辞下》)日月的往来,是一日昼夜变化的根源,也是一年四时循环的根源。日月推动着天地之间变化的周而复始,往来不穷,此即 “ 日月为易 ” 。

天地乾坤定位,易行其中,是以日月的轮旋往来,带动天地乾坤阴阳二气的交易,从而造成万物的变易。 “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 (《周易·系辞上》)。易,与天地相齐,天地之间的所有变化, “ 易 ” 都可以囊括、穷尽与表达。

先天八卦定位天地,为空间。后天八卦日月往来于天地,为时间。天地为体,日月为用,变化天下而既济万物。时间,是日月在天地之间的往来。历史,是人在天地日月时空变化的影响中,行事的吉凶悔吝。吉凶悔吝的结果,让人不得不反思人与客观时空变化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鉴往知来。到底是什么造成吉凶悔吝的后果,反思所得历史经验的核心,在天人关系。

天地日月之变,带动起来的阴阳消息,自有其道路,为自然,为天道,为常。人道以天道为准,顺应天道则吉,背离天道则凶。由背离天道的方向,往顺应天道的方向转变,为悔。反之,为吝。人行事于天地之间,人道与天道,亦有消息。

把天人的往来消息记录下来,就是历史。历史,以鉴往的方式记录史事,要在知来。 “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周易·系辞上》) “ 藏往者知 ” ,故读史可以明智。 “ 知来者神 ” ,天地阴阳,人事消息,皆往来于胸中,方有知几之神。时间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皆在先后天八卦奠立的时空背景中,这就是易之所以能范围天地而为君子谋。

人生息在天地之间,与日月共消息,由此渐渐取法天地,建立人类自身的文明。人文,源于天文, “ 文明以止 ” (《周易·贲·彖辞》),人文系止于天文。

三、日勿曰易

易,《说文》保留的第三种取象为 “ 一曰从勿 ” ,即从日从勿,日勿曰易。

蜥易,根据时空变化而变易颜色,根源在光阴变化。推动光阴变化、时空转换的,是日月,故 “ 日月为易 ” 。可是,日月轮旋不停,又如何测定日月变易的规律呢,这就是 “ 日勿曰易 ” 取象的深义。从日从勿,其实是 “ 易 ” 字最为根本的取象,至今未变。

易,从日,以阳为主,阳主阴从,月亦受日光而明。易,是太阳轮旋带动的光影变化以及气候变化。找到太阳运行的规律,天下 “ 变易 ” 就有迹可循,从而变得 “ 简易 ” ,以至于触及 “ 不易 ” 的根本。

反复测日,无限接近变易的根本,古人世世代代的这种努力,凝为 “ 夸父追日 ” 之象。测日,并将观测的结果呈现出来,就是易 “ 从日从勿 ” 之象。从日,观测太阳,其义明。从勿,则费解。

回头再看 “ 易 ” 的甲文与金文之形,就能明白, “ 易 ” 是立表观测太阳运行轨迹之象。,左边半圆为太阳,中央弧线当太阳游走的天穹。三横,是太阳周年之间南来北往的主要时间节点,以二分二至当之。这三横,后来写作彡,乃 “ 文 ” (彣)的源头。在甲文中, “ 易 ” 还有一个字形,作(掇2.160,合21944),直接点出观测的对象为日。

日勿曰易,是对太阳运行轨迹的观测。 “ 勿 ” ,契刻太阳运行规律的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易的金文取象还在变化,作(无㠱簋蓋,西周中期,集成4227)、(师酉,簋西周中期,集成4289)、(毛公鼎,西周晚期,集成2841)(镈,春秋中期,集成271),呈飞鸟之形。太阳与鸟头合而为一,刻痕与飞羽合而为一,取 “ 金乌负日 ” 之象,构形臻于完美,意蕴甚古。

四、张弓射日

易,从日从勿。勿,从甲文的构形来看,为契刻太阳周年运行的节点之象。以刀契刻作为标识,是 “ 勿 ” 后来具有号令与旗帜之义的源头。

立表测日,在地上立定表木以象矢,以苍穹为弯弓。《释名·释兵》曰: “ 弓,穹也,张之穹穹然也。 ”②刘熙:《释名》,愚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版,第99页。苍穹之穹,从穴从弓,取义盖天说,又取盖天穹顶的满弓之象。天覆地上,以地平线为弦, “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 (《道德经》七十七章)。天地为弓,立表于地中而为矢,犹如箭在弦上。立表测日,即以天地为弓、表木为矢,测日而射日之象。

射,本作䠶,从身从矢,以身为矢,身正则矢正,方可射中目的。 “ 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礼记·射义》)上古,以人为表,此为 “ 周髀 ” 古义③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69-275,378-379页。。建木为表,表高八尺,取人身高八尺为度。表正,才有可能测准天地。身不正则不中,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不中,君子反求诸己以修正自身,心平体正,此乃 “ 修身 ” 古义。

中,立表测影之象,表即人身④“ 中 ” 与立表测影的关系,参见萧良琼:《不辞中的 “ 立中 ” 与上代的圭表测景》,见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科技史文集》(十),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第27-44页;姜亮夫:《三楚所传古史与齐鲁三晋异同辨》,见傅杰编:《姜亮夫论学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64-90页;冯时,《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吴小锋:《 “ 中国 ” 古义与易教精神》,见刘小枫主编:《古典学研究(第三辑):尼采论现代学者》,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133-141页。。天地如弓,人身为表而如矢,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张弓为 “ 射 ” 的象中。后世由此发展出 “ 射礼 ” ,《仪礼》中有《大射仪》与《乡射礼》,《礼记》中有《射义》,阐释 “ 射礼 ” 的深义。

日行周天,立表为矢,瞄准太阳。观测太阳运行轨迹,犹如射中天穹中移动的太阳。古代神话中的 “ 射日 ” 传说,取象于此。仰观太阳的轨迹,俯察表木在地上的晷影。晷者,轨也,为太阳运行的轨迹。日晷,以晷影,勾稽日行天穹运动的轨迹。所以,表木的投影,亦称之为 “ 勾 ”⑤勾股定理的数理比值,也从立表测影而来。参见唐如川:《周髀今解》,上海:学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3-34页。。表木在地上的投影轨迹,以 “ 弓 ” 形来象太阳周天。更进一步对此投影的 “ 弓 ” 形,划分太阳运动二分二至的时间节点,这就是 “ 勿 ” 甲文的另一种取象。

日影的 “ 弓 ” 象,测日的古义,还可以从 “ 夸父 ” 的名号与传说中见到些许遗迹。据《山海经·海外北经》记载: “ 夸父与日逐走 ” ,与日逐走,目的是什么呢?《大荒北经》曰: “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 ” 与日逐走,实为追日景。日景,即日影, “ 景 ” 是 “ 影 ” 的古字。夸父的夸,甲文作(粹1027,合30691,无名组),人执干测影之象。干,为表木,又名通天木,为测天之干,是 “ 天干 ” 的原型。天干,即夸父的手所执之 “ 丨 ” 。父,甲文作(河313,合2240),金文作(父辛鼎,商代晚期,集成1644),篆文作,从又从丨,以手执表之象①金文又多作(父戊鼎,商代晚期,集成1257)之形者,从又从丶,取象稍不同,为的是强调 “ 父 ” 的另外一层含义,即做主的含义。主,即从 “ 丶 ” 。。夸,金文作(甗,商代晚期,集成790),从大从干从弓。弓,是人执干所测的晷影之迹。

“ 易 ” 的篆文构形,为从日从勿,又有以日为勿的含义,即以太阳为旗帜,号令天下万物。勿,为晷影之节点,以刀契刻而为 “ 勿 ” 。因为太阳周而复始,作规律的运动,所以,来年太阳周行的节点,就可以用之前契刻的 “ 勿 ” 来候之,易能 “ 占卜 ” 未来的理据也在这里。洞悉太阳运行周期与日影盈缩秘密的人,通达日与勿关系的人,为知易者,可占卜未来。

当 “ 勿 ” 被契刻成文,稳定下来,勿就变成了 “ 圭 ” ,称 “ 量天尺 ” 。圭与表相合,成为后来立表测影的标准天文仪器:圭表。圭表测日,在正午之际,日影在圭上盈缩,主要时间节点可以观测得到,因此也可以占候未来。凭 “ 圭 ” ,可以预知未来的时间节点,可以占 “ 卜 ” 未来,此 “ 卦 ” 字所以从圭从卜。圭的刻痕,主要为二分二至四立的八个时间节点,此 “ 八卦 ” 之所由来②吴小锋:《立表测影与太极阴阳》,《跨文化研究》2019年第一辑,第164-165页。。

五、阴阳之道

古人仰观俯察,以勿辨日,定位时空坐标,作为人生存与行事的最大背景,此为 “ 易 ” 永恒不易的根本。惟其不易,方可充任其中所有变易的判断标准。一切变易,皆出于阴阳交易,如此,便可以将万象化繁为简,系之于阴阳的纲领,以日月为代表,故为简易。

“ 《易》以道阴阳 ” (《庄子·天下》),日月为易,日月轮旋带动阴阳消息,那么,什么是阴阳呢?日月与阴阳到底是怎样关联的呢?

阳(陽),本字作昜。昜字的字形,也有构形的流变。昜,甲文作(前7.14.1,合6063,宾组)、(乙6684,合8591,宾组),从日、从一、从丨或从乙。日,为太阳。一,为表木。丨或乙,为日影。正午立表测影,日在天上正南方,因为表与影必须垂直,所以表在中而橫之,影在下而竖之,字形因此如此排布。影,作 “ 丨 ” 者,象正午日影。作 “ 乙 ” 而曲者,象日影的偏斜或盈缩变化。易,甲文还有一象,作(甲456,合3393),从囗,为日行周天之象。昜字甲文之形,也取象以表测日。测日,以日为阳,以日影作为实际观测对象。日为阳,日影为阴,从阴影的长短正斜的变化,来判断太阳的位移,这就是以阴知阳。阳不可见,犹如日不可直视,故以阴知阳,这就是为什么 “ 一阴一阳之谓道 ” (《周易·系辞上》),阴之所以放在阳前面的意思。检索《周易》本经的卦爻辞,无一 “ 阳 ” 字,只有一 “ 阴 ” 字,中孚九二爻辞曰 “ 鸣鹤在阴 ” 。阳不可见,可见者阴,以阴见阳也。

《说文》曰: “ 昜,开也。从日、一、勿。一曰飞扬。一曰长也。一曰强者众皃。 ” 《说文》保留了东汉以前好几种对 “ 昜 ” 的取象,皆有古义。

“ 昜,开也。从日、一、勿 ” ,开者,开明,为日打开可见的空间。日,是天下最大旗帜,号令天下万物, “ 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 (《周易·系辞上》)。一,原为表木,立表测日,可知一气周流的消息,故 “ 一 ” 象一气。伏羲一画开天,立表木以当太极。太极之极(極),从木,本字其实为 “ 亟 ” 。亟字,甲文作(掇1.335反,合13637反,宾组),以人身撑开天地,当天地之间的太极(極),此为盘古开天辟地的古义。 “ 周髀 ” ,以髀测周,以人为表作亟()。后以八尺表木,代人而立极(極),此 “ 极(極) ” 所以从木之义。盘古开天,以人为极。伏羲开天,以木代人为极,故伏羲以木德王。一画开天,以表木测日,浓缩为 “ 昜 ” 字中的 “ 一 ” 画。

阴阳之间,阳主阴从。阳(陽),本作昜。阴(陰),本作侌。侌,是 “” 的古文写法。《说文》曰: “,雲覆日也。从雲今聲。,古文或省。,亦古文。 ”

日为太昜,月为太侌。日落而月出,月之所以称之为太阴,是因为夜晚为日所不及,日所不及则为阴。如此,可见阴阳关系,乃阳主阴从。阴的定义,从阳来。日出为昜,不及为阴。故阴阳背后,根源在日。日出为阳,日落为阴,白昼为阳,夜晚为阴,阴阳概念从此引申出来。

若以太阳周行来看,太阳冬至从南回归线北归算起,到夏至直射北回归线,为阳生而极,为阳息。从夏至到冬至,太阳从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此为阴生而极,为阳消,也可以理解为阴消阳而称阴消。太阳的周年运动,以至于周日运动,由此皆可以理解为阴阳的消息,万物皆顺此阴阳消息而生长收藏,这就是阴阳之义为什么能够贯穿万物而统理之。

天下万物千变万化,若提挈以阴阳,纷繁的变易也可以归之于简易。阴阳消息,更进一步看,为一气盈缩,故万变不离其宗,此为变易之 “ 不易 ” 者也。

猜你喜欢
周易阴阳天地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2021海峡两岸周易文化论坛暨第三十二届周易与现代化论坛在安阳召开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甜甜的“蝴蝶茧”
拾天地之荒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