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宁(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
如今,信息的传播更加即时和多样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搭乘新媒体的现场直播特快列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创造了新的机遇。互联网和媒体构建的广泛平台打破了继承和发行之间的界限,变成了共存的“双面”。“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模式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趋势所在,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和新媒体的矩阵可以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广泛、更持久的大众传播,也带来了新的继承群体,产生了新的继承方法,并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新的活力。
结合网络直播的发展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保护情况,能够有效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直播融合为一体,在此基础上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提出合理的建议和对策,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健康有效发展。
对于网络直播的研究,国内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选择这一对象来研究具有时效性。网络直播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模式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趋势所在,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播。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手机在很多方面整合了足够多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电脑,使得网络直播开始从电脑端向手机端转移。这种转变,给网络直播带来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更多的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接受网络直播,国内也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直播平台:传统的老牌直播平台,如YY、斗鱼、虎牙、花椒,新晋的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还有一些跨界加入直播行列的,如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和京东,社交通信巨头腾讯。从PC 到专用移动设备的实时模式。随着网络直播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的内容也开始变得丰富多彩,用户对于直播内容的多样化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丰富多样的直播内容和接地气且互动性强的直播形式,改变了人们对传统媒体的认知;草根、互动、开放的印象成了人们替代传统直播给网络直播贴上的新标签;记忆着鲜活的文化基因、凝聚着人类的集体智慧和精神情感。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小众化的特点,容易给人们一种“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因此,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要更加用心,在生产经营机制、文化经济政策等方面要有一个系统的、长远的规划。然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满足的渴望,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有所褪色。因此,唤醒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情,是网络直播的历史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得到多个主流直播平台的重视与支持,其参与主体越来越多,直播内容贴近生活且表现形式新颖,以多角度的表现形式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以网络直播的形式直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各大直播平台和网站也开始陆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的行列,覆盖人数达到了3000 万之多。与此同时,光明日报、光明网也围绕该主题进行了大型系列报道,覆盖人数更是达到了1.7 亿;花椒直播“传承·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巡播”系列吸引了超过700 万网友围观,网友点赞次数达到23万之多,并为受益人带来百万元收入。除此之外,还有陌陌直播也吸引了大批网友,特别是不少年轻人开始对这些古老技艺感兴趣,产生了相应的需求,过去不被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在年轻人的注视下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更多的关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最好的动力。
1.直播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网络直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新的载体,不过是最近两三年的事,从2017 年推出相关直播活动开始到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主要还是以电视传播为主,到目前为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的网络平台还很有限,且规模不大,直播缺乏系统规划和包装,展现出的是小而散的直播,因此,社会影响力还有待继续开发。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的整体气氛没有形成,各大平台各自为战,缺少沟通互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起不了势,传播影响力起不来。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还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间。
2.内容广度与深度不足
由于现在直播平台大都秉承着“流量为王”的理念,非物遗产的直播更多的是挖掘未知领域,满足观众猎奇心理,以此来换取流量。因此,节目组在选择传播内容时,大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非物遗产。所以,更易被观众接受的传统技艺和传统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成为各大平台的主要选材内容,加上各大平台缺乏交流,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重复直播的内容同质化现象也时有发生,给原本就有限的直播资源带来了浪费,并且也误导了观众,限制了观众对非物遗产的认知。同时,直播过程偏重于技艺的展示,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挖掘和表达,“重形式轻内涵”的现象很常见。在有限的直播时间内,通过直播传递的信息大都是浅层次的初级知识,不能为观众提供对非物遗产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阐述。
3.受众范围有限
当前人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受度有限,关注人群也仅限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的部分人群,距离面向大众、回归大众还有一定的距离。现阶段各直播平台应不断创新非物遗产的直播形式,激发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在提升受众用户体验上多下功夫,从而扩大传播面,这是非物遗产未来能否更好延续的关键。
用网络直播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传播方式中传播范围和传播影响力的限制,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具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实况转播规模和数量的增长与实况转播平台的广泛参与密切相关。各直播平台在直播过程中,要避免千篇一律、直播内容重复的问题,结合自身特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从不同角度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直播节目流行时,可以在原始节目的基础上开播第二季节目,用连续不断的播出新内容,来培养观众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与此同时,更好的宣传和更全面的计划,也是影响观众愿意了解并持续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直播的关键。此外,现场直播平台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举办一些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直播活动,以增强现场直播的影响力,形成交流的共同力量。
在直播内容的选择上,不应仅限于某几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传统音乐、舞蹈、体育、医学和民间节日,也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直播的条件,应放在世界知名的直播屏幕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力或实用价值。其艺术表现形式足以吸引大家的关注,同时,多样化的内容表现也有助于用户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内容必须具有深度的内涵,并且必须善于挖掘和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展示和背景介绍,更是对历史的还原。网络直播的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真实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面对面的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能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非物遗产的传播形式会直接影响其传播效果。在未来的直播过程中,各直播平台可以适当借鉴相关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传播方式,并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直播中,比如邀请娱乐明星担任主持人,在流行的“故宫博物院”节目和名人演绎的历史文化故事中,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知名人士的影响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此外,对于民间传说、民间节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些故事也可以拿来作为佐证。静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后,将以更加生动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不仅激发了观众的兴趣,也更具吸引力。同时,可以利用网络直播互动性强这个特点,多增加一些互动环节,选择获奖用户进行现场连线或赠送物品,从而增强用户的体验度和参与度。
网络直播技术的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良好机遇,以网络直播的形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是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手段,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