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设(百色学院)
农业电子商务泛指涉农电商,一般包括农产品、农资、消费品、再生资源四类电商。近年来,随着4G 通信、交通、邮政快递下乡等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农业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全国许多区域已经初步尝试建立覆盖县、乡、村三级电商示范网点,电商下乡已成为目前电商发展的新风口和淘金地。农业电子商务的兴起,极大地拉动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乡,改变了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效促进了农村农产品和生活消费品的流通,对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农村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农业电子商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农村电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电商扶贫已完全覆盖国家级贫困县,电子商务助力农业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我国农业电子商务正由市场培育期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加快转型升级。
2019 年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04 亿人,其中2.55 亿人为农村网民,占总体的28.2%,增长3308 万人,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同比提升7.8%。城乡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差异进一步缩小5.9%。
2019 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7 万亿元,同比增长19.1%,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6.1%。其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日用品和粮油食品零售额占居前三位,烟酒、建筑及装潢材料和饮料占零售商品销售额增速前三位。
随着“快递下乡”“邮政在乡”工程逐步实施,快递服务覆盖城乡,进一步向村一级延伸,邮政普遍服务逐步提升可及性、均衡性。目前,全国直通的邮建制村达到55.6 万个,布局3 万多个乡村快递网点、6.3 万多个乡村公共取送点,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到96.6%。2019 年共投放150 亿件涉农快递,占当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的20%以上,支撑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超过8700 亿元
农村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农民的电商意识和应用能力不断提升,农业电子商务助力农产品上行、农民增收效果显著。2019 年全国实现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3975 亿元,增速27.0%,增速高于全国网上零售额10.6%。其中,休闲食品、茶叶、滋补食品零售额位居前三,销售额权重分别为24.9%、12.0%和11.8%;增速前三位的品类分别为水果(53.2%)、肉禽蛋(39.4%)、奶类(37.5%)。
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明确提出发展农村电商。其中,2019 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并将县乡村物流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等作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加以推动。
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已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农业部门网购消费增速逐渐超越城镇。同时,越来越多农村居民触网,农村网购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农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各大电商平台加大力度开发下沉市场,进一步挖掘涉农商品品质、品牌、需求潜力。农村下沉市场消费结构特点正从“金字塔”模式(以低端商品为主)向“橄榄型”(高品质、中高端消费)形态发展。下沉市场消费潜力不断释放,消费者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进一步得到满足,消费升级趋势明显。
目前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已步入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全国各地正陆续诞生“电商县”“电商镇”“电商村”,电子商务促进各地产业的效果显现,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出现。农业电子商务逐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角色。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无中生有模式”创造本地新兴产业和“产业再造模式”推动本地产业提质升级,有力地激活了当地产业活力,重获竞争优势并催生了诸多关联产业,使当地农村地区收入剧增。农业电子商务助力传统轻工业和手工业等产业要素集聚,产业竞争优势再造,有效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和区域增收。
电子商务有效疏通了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的障碍,为农产品上行拓展了通道,创造的大量有效需求反过来刺激农业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品质化管理、标准化发展,延伸价值链,赋能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电商企业+农产品产业化成为潮流,电商业务布局向农产品供应链前端持续延伸,革新农业生产方式,构建完整的农业产业链。如“多多农园”项目,以“山村直连小区”模式和“农货智能处理系统”,构建“贫困户+当地特色农产品”,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模式,解决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销售问题。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优质、特色农产品消费逐步提升,衍生出绿色、有机、营养、保健等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优质特色农产品被打造成品牌网货,走向国内国际市场。农产品电商的升级发展同时带动了农产品销售领域的分级、包装、预冷、初加工及配送等供应链体系的扩展和完善。
自2014 年起至2019 年,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持续推进,始终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该项工作的其中一个成效表现为“一个全覆盖”,即政策支持的范围对全国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全面覆盖。2019 年,全国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实现线上零售额1489.9 亿元,同比增长18.5%(商务大数据)。
目前社交、内容、直播电商借助内容平台和社交平台,通过分销、分享、制作、内容等方式,使传统电子商务模式的迭代发展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形成了农业电子商务的新业态。直播电商模式有效助力农产品上行,短视频平台的崛起进一步填平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智能手机变成农民手中的“新农具”。社交电商拥有体验式购买、销售场景丰富、用户主动分享的独特优势,用户作为购买者同时也是推荐者被年轻人广泛接受。
我国快递物流产业发展至今,农村快递迅猛增长,成为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但总体来讲,我国乡村物流体系发展状态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地区仍有74.9%的村(屯)没有农村电商配送站点,居民收发快递极不方便、快递费用较高,“家门口收发货”的基本要求无法满足。“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配送难题使工业品下行和农产品上行受阻。
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从无到有”,实现了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双向流通的基本局面。但是全国90%的淘宝村分布在工业基础较好的中、东部省份,表明农产品线上零售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而农产品上行“从有到优”存在一定的瓶颈制约。农业生产经营状态高度分散,网销农产品存在品控能力较弱、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目前运行的农业合作社等形式大多组织薄弱、制度不完善、农产品基本由小规模种植户提供。电商平台、农业合作社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太完善。农产品电商平台投资周期长与个体农户投机性心理之间存在矛盾,使种植基地和农产品电商合作仅限于定向采购,缺乏长期稳定协同式的上下游战略合作关系。农产品电商支撑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仍有待完善。
多数村级电商服务站点维持资金主要来自政府及社会各方的资助,尚未实现自我发展循环机制;农村电商服务业态单一,缺乏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农业电子商务面临可持续发展、农村电商人才严重匮乏等主要问题。农业从业者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和初中人员比较集中,认知、接受生产经营新理念较为缓慢,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大多数农业从业者难以达到电子商务从业要求。农村电商市场亟待规范化,网络直播对农业电子商务来讲是把双刃剑,在为农产品广开销路的同时,农产品的品质也引起特别关注。
近年来农业电子商务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上行打通了屏障,对农村地区增收、拉动农村经济增长、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农村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我国经济双循环等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建议有关部门继续保持农业电子商务相关支持政策;出台鼓励农业电子商务的产业政策;充实农村电商人才政策;优先支持5G 等新基建在农村的示范项目;围绕乡村振兴规划优先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