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实验小学 朱耀琴
随着《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劳动教育必修课,即劳技课,越来越得到重视。但劳技课堂往往流于形式,教学质量堪忧,被挤占、被挪作他用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不外乎以下几个:没有专职的师资;缺少实施的工具和材料;学生对劳技课的热情不够。如何让劳技兼职教师也能真正担负起劳技课堂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素养提升、习惯养成这四方面稳妥落实提质增效的要求?我认为,从“微”处入手,注重细节,以教材为载体,开发并利用,形成合适的微项目,并在多个微项目之间找寻项目链,从而形成一个项目群;以微研究、微指导、微评价为课堂的三个关键要素,引领学生经历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以微合作、微实践、微创新为素养提升的三大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的层层体验中培养学生注重安全、自觉劳动、讲究卫生的好习惯,从而全面提高劳技课堂效果。
劳技教材内容丰富、涉及的劳动技术多样,对教师专业技术的要求很高,目前各校绝大多数都是兼职教师,而非通用技术的专职教师,很多教师并不擅长教学内容,给教学实施带来困难。我认为,面对劳技教学内容广泛、教师无处着手的特点,从“微”处入手,深度开发微项目、各个微项目之间形成项目链,并最终建立微项目群是不错的尝试。
项目化实施劳技教学有助于学生以项目为目标,以任务为驱动,完成教学任务。教育的艺术性不在于让孩子学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学少、学慢、学难,甚至有的时候会求拙。微项目的确定以教材为载体,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和资源配备的适宜度,选择其中一个很小的内容进行开发。例如,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涉及到编织、小金工等内容。丝网郁金香是小金工中的一课时教学内容,我并非劳技专职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有技术基础的《小金工——丝网花》作为微项目来实施,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为学生配备套筒、尖嘴钳、剪刀等工具,丝袜、铁丝、绷带等材料,拟开发与之相适应的多个丝网花卉微项目。
围绕已经确定的劳技“微项目”主题,开发与编写与之相关的多个教学内容,形成“微项目”主题下的系列内容,形成教学“项目链”。探寻“项目链”教学内容间的组合机制,使项目内容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这样的设计研发,在技术素养的训练上,体现内在项目与项目之间的链接。以“小金工——丝网花”项目为例,形成“红掌—梅花—百合—郁金香—玫瑰花”的项目链,意在体现以下三方面的链接。(1)“操作数量”的增加:从一片花瓣的制作,到多片花瓣的制作;(2)“复杂程度”的加深:从只需制作一片花瓣,到需要先后制作花瓣、花叶和花蕊并将多个部件进行组合;(3)“难度系数”的提高:从单圈套网到多圈套网,从正面“扎”的技术到倒向“扎”的技术。这样的设计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教学内容之间又相互关联、互为衔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每个年级的劳技兼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依托教材内容,开发一组微项目。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一个学期至少得到一种技术的深度训练,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至少可以接触到八种类型的系统性的项目训练,这远远胜过于面广量大却缺乏深度的劳技制作课。对于兼职教师来说,既减轻了教学负担,又能全力以赴认真开发并建立一个系列的项目群,真正获得教学的成就感。对于学校来说,既减少了教学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又能使现有的教学设施设备得到充分使用。从学生、教师、学校三方面考虑,微项目群的实施可以得到“三赢”的局面。
劳技课堂,不应该是简单的模仿制作,它是集探究、实践、创新为一体的创新性课堂。因此,课堂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是以下三个环节。
学习贵在有疑问。教师范作的呈现是微探究的起始环节。劳技的导入环节非常关键,课堂伊始,项目的成品展示对学生是一种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击,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每个孩子面对新事物时会自然产生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会急于了解作品是如何制作完成的。一张静态的以制作步骤为主的导学单,给学生提供了一把打开疑惑之门的钥匙。阅读制作步骤图片及简单的说明文字,同时动用手中的工具和材料,制作的要点、难点就在自学探究中浮现,前期的个人微探究为后期的小组集体探究做好铺垫,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
有微探究作前提,简单的问题学生已经自我厘清或小组解决,亟待教师帮忙解决的就是决定制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了。劳技课堂上,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一带一手把手教学并不适用,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地观摩,教师的微指导主要借助实物投影或视频的形式,直观的动态的制作画面,配以清晰的解说,可以让每位学生都看得清,听得到。当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存在差异性的,小部分学生在这样的微指导之后,还是可能存在学习困难的,集体指导后,教师就有足够的时间走近个别学生亲手指导,或指导小组内学生间相互帮助,以保证每个学生顺利完成制作任务。
课堂教学中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劳技课上每到学生制作环节,容易出现秩序混乱的现象,教师凭借激励性评价语或奖励性评价物可以对课堂进行过程性调控,既创设安静的学习氛围,又激发学生比学赶超的学习兴致。而对学生作品的当场点评环节属于终结性评价,更关注技术素养的提升,通过作品展示、大众点评、自我反思等环节,对积累优秀经验,改正不当之处有重要的价值。课堂最后,回顾一节课的课堂表现,出示一张综合性的评价表,则更有利于同伴间的相互监督,对学习态度、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有极大的好处。
心中有团体,与他人能合作是从小就应该培养的意识。在劳技课堂教学中,合作伴随着学习常态化发生。不同的项目学习决定合作的人数,少则二三人,多则七八人。如何让每个人能各司其职?小组长根据每个学生的技术水平合理分配任务,关注项目进度,并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组内各项活动。小组合作的长期训练对团队领导者的培养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作用。
不同于网络游戏的虚拟化,劳技课的每一次教学都是实战场。手脑并用,攻坚克难,获得真实的劳动成果。成功的作品带来的成就感是毋庸置疑的,即使作品失败,代表的也不是一无所有和一事无成的挫败感,更多的是深刻的反思和经验的积累,这更有利培养学生的挫折感和坚韧不拔的品性。
皮亚杰说:“教育的目标不是去增加知识的数量,而是为孩子的发明和发现创造可能,塑造能做不一样事情的人。”如果劳技课只是停留在对某一作品的模仿层面,那必然是违背劳技教育的初衷的。学生在劳技课上经历“实践—反思—创新—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会积累经验,获得新方法,这有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不迷信,不盲从,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工具的选用、材料的改变、技法的叠加等方面,课堂内容变得丰厚,学生视野开阔,创新的意识更强烈了。
行为习惯教育是小学阶段养成教育的重中之重,对学生今后的人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一般学科教学的三维目标基础上,劳技课更增加了四维目标,劳动、卫生、安全方面的习惯培养。热爱劳动,凭借自己的双手服务自己、服务他人、奉献社会。通过劳动,深知来之不易,从而尊重父母,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讲究卫生,在学校能及时整理操作台面,保持教室的整洁,能分门别类地整理和摆放劳动工具,回到家,自然能整理自己房间,井然有序地摆放各类物品,为减轻父母负担,承担家庭责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劳技课堂中会接触到剪刀、钳子、打火机、溶胶枪、针线等带有危险性的工具,这对学生从小树立安全意识,安全使用工具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