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君
(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现在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已经应用被使用推行了几十年,里面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较为固化和定型,调整变更幅度较小,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做出修改,相比国外先进的教学课程体系已经比较落后。众所周知,一个课程体系是一个大专院校专业的核心,也是一个国家行业的核心,这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没有好的课程体系,就不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为社会服务[1]。新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就是应时代的要求打造出来的,这个体系是结合国内外目前最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档案学专业的实际情况打造出来的。本文将详细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思考进行讨论。
传统的大专院校档案学专业课程从创建到现在已经历了几十年,很多内容已经不适用现在的时代。在最近几年,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开始重新设计,从开始的学科课程逐渐整合到模块化课程,现在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已经初具规模。但是,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还是没有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去,现在大部分的学校还是沿用之前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教学方法,这是因为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建立时间不长,还没有被所有学校采用和接受。现在大多数大专院校档案学的学生都存在技术操作能力和专业素质强的特点,但是却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这都是因为传统的大专院校档案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所导致的[2]。这样的学生到实际岗位上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提升空间,只能作为岗位接班人存在,这就是传统大专院校档案学带来的制约,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高效率、信息化的办公环境和专业技能需求,院校供给侧和行业需求侧结构不对应。
而“互联网+”环境下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环境可以依托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的能实现教学信息获取途径和呈现方式多样化、有利于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的现代教学环境。信息化教学环境可以充分利用涵盖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虚拟现实仿真技术等,来拓宽学生学习、获取广泛专业信息和相关资料的渠道和途径。
过去传统的大专院校档案学课程采用的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在台下听课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很低。而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能够紧跟社会趋势,打破传统大专院校档案学的局限,基于工作实际和学生的真实情况搭建的平台,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增强应用能力为目的,进而完成一个学习模块化课程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内容涵盖实践模块、认知模块、反馈模块等方面,不单纯是理论上的学习过程,这是一种来源于实际行动领域的学习过程,也是“互联网+”环境对学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具有全新理念和实际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侧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是综合性的时代,所有学生都必须提高其综合能力,这样才可以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如果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将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工作岗位上也会无法适应,因此必须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在互联网环境中,院校教育中要强化学生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及时修正错误认知,提升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关注度,在档案各业务环节、全流程管理和综合信息处理等方面不断扎实档案管理实践业务能力、夯实档案工作全流程管理能力和高效的档案资源信息处理能力。档案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从业单位在新形势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效。
信息社会要求档案专业人才不能缺乏网络信息敏感度,不能不懂互联网信息知识,而是需要具备可以有效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并且可以将网络信息技能进行利用的能力。以往院校没有侧重培养学生的网络信息观念和信息技能,导致无法适应信息化网络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这对于行业的进步有非常大的阻碍,现在的档案学专业需要信息化人才,这样才可以提高档案的工作效率[3]。“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学专业实践课程模块设计实施是互联网环境对学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但由于档案学专业并不是主流专业,偏冷门,大部分大专院校在这个专业上投放的教学资源比较少。尤其是信息化技术的实施是需要以大量资金为基础的技术,过去档案专业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场地、教学经费、教学设施、技术条件、教学保障等有所欠缺,师资少、经费少、设备少、场地少、技术少、平台少,只能满足学生机械性操作和练习的需要,无法满足信息化教学的条件,这就要求必须在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调整,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学保障条件等侧重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要,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以培养学生具备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作的技能和素质。
虽然“互联网+”环境下档案学专业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但是还没有被所有教师所接受,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的、信息技能较弱的、缺少实践教学能力、没有档案基层工作经验的、教学方法陈旧的教师。他们的课堂相对是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理论知识课堂,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兴趣较低、学习效率非常低的课堂。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只能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学习,但是老师的教学进度却不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作出相应的调整,这就导致了接受能力好的学生觉得老师的上课内容太简单。接受能力稍弱的学生觉得老师的上课内容过于复杂,这都会严重影响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以往的教学当中,学生们没有自己发挥空间,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思维很容易被禁锢,导致学习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另外,老师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教案采用的都是统一模板的教学方案,几年甚至是十几年如一日,不会做出调整,更不会因为学生的不同而做不调整,这种教学模式让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厌学的心理,这样的教学效率极其低下,老师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现在的学科发展必须适应互联网的环境,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档案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各种信息化技术,还要熟悉档案实际工作,熟知档案行业前沿动态,才可以完成各项教学任务,做好档案行业“教、研、服、传、帮、带”的工作,培养符合互联网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综合型档案专业人才。
在现在的信息化时代当中对于学生的信息要求非常高,如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会被淘汰,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学生应该在这个环境中提高网络信息技能与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敏感度,以此适应档案信息资源利用需求。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都已经深入应用,在档案管理工作中也不例外。计算机和现代化技术的到来为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且随着档案管理工作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还会持续增强。因此,作为一名档案专业学生在学校受教育阶段,就必须培养自己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学会且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及各种档案管理软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准确率。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是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思路的新学科体系,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教学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课程[4]。“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思路是结合当代互联网的技术来对学生进行教学,因为现在的档案工作已经逐渐向信息化趋势过渡,这给档案专业的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在的互联网社会下,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主要内容要进行改革迎合档案管理的这种变化趋势,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学生要积极转变传统学习理念,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宗旨就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善于运用新思想、新方法,院校和教师也要改变传统倾向“技”的培养,转为侧重“能”的锻炼,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管理能力和信息素养,增强学生毕业后在新时期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综合能力,为新时期下的档案管理需求提供有力地保障。
信息化时代,过去传统的教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这种社会趋势,因此学校需要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重新设计。学校在安排模块化教学需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目的性,只有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目标,才可以让学生对于学习充满积极性。学校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紧跟社会趋势,根据互联网环境对学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和互联网环境对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打造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对档案进行处理的专业人才,可以提高学生的互联网信息知识面、网络信息技能与应用、网络信息敏感度和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在档案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互联网信息知识,根据互联网环境对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要求、对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的要求和信息化社会对学科专业人才素质需求的变化来打造一套学习课程设计。这是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基本原则[5]。现在人们对于信息化越来越重视,因此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的建立可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信息化档案人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大专院校档案学实践课程模块设计有很强的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在这个体系内可以很快更新教学内容,这有利于教学目的实现。
大专院校档案学专业群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打破了传统的理论和实际脱节的教学模式,是基于“互联网+”环境,并结合实际岗位的实际需要构建的,是目前较为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档案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各个模块串联起来,由易到难、纵横结合,多种能力分层递进、综合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的互联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