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勋,冯奕翡
(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小镇青年作为行政区域划分下出生于城乡地带且户籍属于非城市的青年群体,被长期拘泥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之下。但近些年,随着政府对城镇建设重视程度的加深以及实际改造力度的加大,城市、乡镇以及农村之间的壁垒正逐渐消融,小城镇聚集人口的能力日益呈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小镇青年的人口数量已高达2.27亿,成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独特风景,蕴含着无尽的能力和无限的潜力,由此也成了众多企业和商家关注的聚焦点。
在当今的文化传播环境中,媒介技术的快速更迭不仅拓宽了内容生产的方式,也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文化创作主体。小镇青年作为文化消费市场中新晋的消费主力,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因此他们也自然成了其中的“受益者”。以视听技术为生存条件、以平民化参与门槛为优势的短视频平台赋予了他们表达自我的机会,小镇青年由此获得了文化生产的主动权。近几年,以小镇青年为代表的底层群众以短视频平台为内容发酵场所,创作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即“土味视频”。所谓“土味视频”,即以底层青年为生产主体,并将“抖音”“快手”作为主要的生产传播平台,以未加过度修饰的拍摄场景、非专业化的创作手法和落后的时尚观念创作出的一种包括情景剧、社会摇、记录乡村生活、展现乡村风貌等内容在内的短视频。它一方面因内容接地气、原生态不做作具有浓厚的草根气息,在网络平台博得众多观众喜爱。另一方面,又因视频画面所流露的乡土性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带给了观众全新的观感体验。一系列视觉符号不仅是受众获得视觉快感的来源,也是土味文化风格醒目的标识,是小镇青年反抗主流文化、塑造自我风格的具体实践。
本文以“土味视频”为例,重点分析小镇青年在新媒介的推波助澜之下实现身份主体性转变之后所从事的视觉生产,不仅归纳探讨其动机和方式,而且分析背后的深层意义。
都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文化消费市场的原有样貌,文娱方式选择的多样化以及内容的细分化使小镇青年的消费能力和方式不再受地域空间的限制而呈现出滞后的现象。相反,他们在新媒介赋权的大环境中以积极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姿态出现,这不仅表现为小镇青年娱乐场景的变化,也体现在他们身份行为的转变。
文化娱乐空间作为承载文化实践行为和生产文化意义的特定场所,对个体在此领域的生产与消费行为同样具有直接影响。但在影音型APP和社交媒体改变当下生存图景的现实语境中,小镇青年的娱乐空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即从实体物理场所转向了虚拟的线上世界。
在社会的普遍认知中,台球厅、网吧、KTV是传统的大众娱乐场所,也是小镇青年休闲放松的象征性空间符号。但在实际的社交情境中,部分小镇青年可能由于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差等因素怯于表现自己。但是,媒介技术在不断更迭中完成媒介形态再造的同时,也在日常生活的场景叙事与社会交往中建构“中介化”或“媒介化”的通路[1]。以短视频为表现形式的社交平台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的在线场域所具备的多样化的娱乐内容、宽泛的受众群体都是传统的大众文化空间不能比拟的。例如,在抖音这一虚拟空间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不在场观众”,为大家放飞自我、展示个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2]。因此,在线上场景中小镇青年的文化偏好也逐渐发生改变,以多样、个性、重感官体验为主要追求,线下的孤独感也使他们更加注重线上的情感交流和自我魅力的展现。
小镇作为一个牵涉地缘、血缘以及亲缘关系的复杂场域,是小镇青年从事日常行为活动的空间,他们的文化消费情结和娱乐活动也因此表现出明显的乡土痕迹。实际成长环境的“土”和所接触的现代化传播设备的“洋”,是“土味视频”创作的天然优势。他们对“土味视频”的内容和主题进行精准定位之后,最大化地利用了自己成长生活的乡村空间,将田间地头、乡间小路、农家小院等作为视频的拍摄场景,通过身体表演、无厘头的话语表达以及塑造个性鲜明的角色形象等形式积极主动地在虚拟的文化舞台与娱乐空间中展示自己,并且与观众共同享受亚文化带来的趣味。
小镇青年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当作底层物语的象征者和被嘲弄的“他者”,但在视听技术不断下沉、草根群体自我表达意识不断高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他们开始将社交型APP作为个体叙事的工具。来自全国各地的小镇青年缘于相同爱好聚集于同一个网络平台,在此形成自己专属的文化社群,将乡土情结和乡村景观融入内容创造之中,在作品生产与流通中实现自主创作者的身份,并在这场土味浪潮中扮演生产的主角。
首先,小镇青年运用一系列视觉符号、突破传统表达逻辑的叙事方式以及简单粗糙的拍摄手段完成“土味视频”的风格建构,使其以一种带有抵抗意味的姿态出现在文化舞台中,并以此作为张扬自我个性与建构身份认同的方式。例如,由城市迪厅文化改编而来的“社会摇”是小镇青年主动融入都市文娱活动的行为选择,又是他们以反讽戏谑的方式对抗城市青年娱乐消遣方式的表现。其次,小镇青年重在用真实直白的话语与平凡质朴的镜头对所生活的环境进行最原生态的记录。通过视觉化的意象与生产方式制作的“土味视频”不仅以不加滤镜修饰的乡村图像给观众带来清新治愈的视觉感受,也展现了以草根青年为代表的边缘群体渴望被社会关注与肯定的情感诉求。最后,小镇青年将对比鲜明的色彩、鲜活野生的场景、老土的人物形象包装、肆意夸张的身体表演融入“土味视频”当中,以此突出它的娱乐特性,从而使不满足于自身尴尬身份的他们在“土味视频”所建构的狂欢广场中得到解脱与释放。
因此,“土味视频”的生产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小镇青年富有差异性的文化形态和生活状态,也使这一原创群体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阶段,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当人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小镇青年虽然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得到了满足,但在心理层面上仍欠缺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他们将“土味视频”的生产作为缓解焦虑情绪的方式,并希望通过此种文化实践行为实现身份认同。此外,面对愈发视像化的传播环境和受众日益增长的视觉消费欲望,小镇青年的创作潜力被激发出来,并在视听技术的辅助下生产出正肆意侵占娱乐领土的“土味视频”。
身份认同通常指个人在情感或价值观层面将自己视为某群体中一员的心理归属感,并往往通过“我是谁”“我属于哪”“我该往哪走”等心理活动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而短视频作为日常生活中大众获取信息、娱乐身心的媒介形式,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认知及思考方式。作为一种新兴的娱乐消费内容,“土味视频”从文本的生产到分享观看的整个过程,都唤起了受众对于乡土的记忆和关于自我价值的意义建构,创作者与观看者在虚拟空间的互动下共同完成集体身份的认同。
与真实的社会生活不同的是,小镇青年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世界中不再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在“土味视频”的创作当中,他们往往借助特殊的符号或身体表演来表现自己,并且通过角色的扮演满足自己对社会身份彰显的需求。在此,他们找到了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例如他们通过视频标题凸显自己的身份,在视频中以方言叙述内容,而语言作为一个人归属地的重要象征符号,其所传递出的情感亦承载着乡土文化,同时也是在无垠的网络世界中寻求身份认同的方式。
因此,在“后现代”的文化场域中,底层青年利用具有辨识度的符号和独特的语言表述进行土味内容建构的同时,某种程度上也弥补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阶层等差异造成的话语和身份缺失。
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被物所包围的世界,而在这个消费社会中不同的物被指代为不同的符号。媒介源源不断生产的影像产品建构了仿真/拟象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接近于现实,甚至比真实还真实,由此可以激发社会大众的消费欲望[3]。因此,在如今高度视听化的消费社会,消费文化亦呈现出符号化的属性。作为新的文化商品,自带视觉符号的短视频则符合快节奏的生活当中受众对媒介产品具备放松身心、调动感官、释放压力等功能的追求。越来越多的短视频内容原创者开始顺应当前的文化氛围,助力生产和传播不同风格的短视频,并将此作为消费市场中一种特殊的内容生产文本。
小镇青年在逐渐符号化的文化环境影响之下,牢牢把握短视频以影像为中心的生产模式,通过土味符号的任意组合和具有冲击力的画面效果向消费者传达不同的意义,以此顺应现实中视觉先行的传播语境。大众则对“土味视频”表层和深层内容进行解读,在视觉享受和意义获取中完成文化符号的消费。因此,当电影、电视、短视频等现代数字视觉媒介的高度发展使图像的生产与流通变得更加畅通,受众的阅读习惯由“读文”向“读图”转变,视觉生产则是文本内容最大限度发挥其叙事功能并且迎合媒介市场中视觉消费主方向所应遵循的基本逻辑。小镇青年也清楚地认识到,在高度符号化的图像世界,抽象的社会文化正逐渐向影像文化的形式靠拢,因此他们将视觉生产作为土味文化创作的具体实践方式,并在与受众互动之中实现土味符号的再流通。
贝拉·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视觉文化就是通过可见的形象,运用人们的联想、感觉、综合和想象来表达、理解和解释事物的能力的体现形态[4]75,这在以新媒介技术为基础的短视频时代表现得尤为重要。因此,视觉生产也越来越成为影像生活中人们从事视觉文化输出的具体实践行为。而短视频的视听特性可以使更多抽象的文化意涵以直观且立体的画面呈现出来,使普通的符号素材得到展露的机会。通过以观众的视角对“土味视频”进行的观察发现,图像风格的形塑和人物形象的建构是小镇青年进行“土味视频”视觉生产的主要形式,并由此作为筑造土味景观的基础。
美国学者尼古拉斯·米尔佐夫在《视觉文化导论》中指出“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他认为“在这个图像的漩涡里,观看远胜于相信。图像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是日常生活本身”[5]26。所以,图像正在深刻地改变众多文化形态,并成为人类理解和感知世界的重要依据。“土味视频”作为以影像为呈现方式的网络亚文化,可以说是草根阶层的文化实践行为在图像时代的视觉化转向。并且小镇青年通过色彩、文字、场景等形式使“土味视频”的图像具备直白土俗的画面风格。
1.斑斓色彩的运用
色彩作为视觉艺术表现中的核心要素,通常也被视为影像的视觉语言,人类的视觉感官反应也往往是从色彩通过光和物的反射对眼睛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感而开始的。但是,除了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效果之外,色彩也对影像作品的思想表达、氛围烘托、艺术感流露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土味视频”中,红、黄、绿是其中运用最多的颜色,它们对比明显、饱和度高且容易抓住观众的眼球。“土味视频”中的人物往往衣着色彩艳丽的服装、染着五颜六色的头发,并且通过在“火山”“快手”上搜索相关内容,红色、绿色、黄色、白色等饱和度高的颜色占据了视频画面色彩构成的绝大部分比例。这些色彩除表现在人物服装和发型方面之外,还借助场景中的物体,如红砖白墙、黄土地、田地的农作物、路边的广告牌等,不仅使受众能够通过视觉冲击感强的色彩风格调动自身的视觉感官,还能从心理上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欢快、搞笑感。
因此,“土味视频”的画面呈现突破了平庸的纪实感,强调色彩对受众视觉神经的刺激,在用户疲倦于各类快餐式文化时,这类风格的视频无疑以斑斓色彩的运用重新带给观众视觉新鲜感。
2.醒目文字的呈现
文字作为文化最直接、最传统的语言符号,不仅能够传递信息且具有表达美的功能。在“土味视频”的画面中,醒目的文字呈现风格也是影响画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部分的“土味视频”标题都选择了系统默认字体,并以红底白字、白底黑字、纯白字、纯黑字、纯红字等为标配,且字号大并居于短视频画面的正中间、偏上方或下方。小镇青年之所以选择此种标题呈现手法,除了与短视频平台自身采用页面展示结构的设置有关之外,还与鲜明突出的标题封面更有助于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有较大关联。“土味视频”的标题文字往往是对视频内容的简要概述,未加任何修饰性词藻,以最直白、口语化的字码表示出来,满足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下对文字表达简单易懂的需求,并以标题放大化、格式经典、色彩艳丽等特点在海量的视频资源中迅速抓住受众的眼球并使他们产生观看兴趣。在“叫我三炮”的视频作品中,每一个封面都设有文字标题,例如“叛逆少年之天城五金厂”“如何把月饼吃的高大上”“中分男神再次上线”等,使用户在上下滑动屏幕查看视频作品列表时能够很快通过标题文字选择符合自己观看喜好的短视频。
因此,图像作为视觉性的符号,除了可以借助色彩来塑造或凸显画面风格之外,显目的标题能为作品增添不少姿色。
3.原生场景的选择
在“土味视频”中,拍摄场景不仅是整个视频呈现的主体背景,也是土味的一种表现形式,接地气的场景风格不仅体现了人物的身份阶层,更在视觉层面形成了一种原生乡土感。
拍摄中,小镇青年通常以“就地取材”为标准,一方面以日常的生活环境作为画面背景,另一方面在道具的选择上遵从“方便易获取”的原则,不对道具进行过多的改造加工,而是将其巧妙地运用到画面情节当中,用最简单、最常见的实体意象对视频内容的主题做出回应。在以农村为背景的“土味视频”中,创作者将田间地头、山水、树林、农家小院等景象作为体现人物生活与家庭条件的视觉化符号,土灶大锅、炊烟、竹篓、柴捆、农具、家禽、五谷等具体元素的真实拍摄则表现了人物的生活样态。另外,在故事背景为城镇的“土味视频”中,小镇青年多选择台球厅、网吧、街道、公园、空地等作为拍摄地点,一方面与社会青年的身份标识相匹配,一方面又与视频中恶搞滑稽的闹剧、情感纠结的爱情故事、张扬个性的才艺表演等内容相呼应。
因此,在“土味视频”的图像建构中,拍摄场景作为视觉符号不仅符合内容逻辑,而且以原生态的特点突出了画面的土俗感。
以剧情为内容的视频文本中,人物的塑造实际上是表演者对角色和剧本的再次创作,人物形象建构是否成功是文本内容能否吸引观众目光的重要因素。“土味视频”中,小镇青年通过人物的衣着服饰、身体表演和角色设定来塑造怪诞夸张的主角形象,从而使观众对小人物的身份阶层和文化属性形成更为直观全面的认知。
1.外表建构:衣着妆饰浮夸奇异
个人形象是人物通过外在装扮或言行举止等留给他人心中具有标识性特点的整体印象,“土味视频”之所以能在众多网络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小镇青年运用具有标识性的视觉符号对视频中人物的外在形象进行包装。
土味情景剧和社会摇中的青年形象往往以夸张奇异的发型、妆容、服饰等形成这一群体专属的土味时尚。染着绚丽颜色的杀马特式爆炸头、留着社会摇标配的锅盖头和板寸头、绣满纹身的手臂、穿着紧身裤和高仿豆豆鞋、戴着显眼的金链子和金表等装扮似乎成了受众对“土味视频”中人物形象的惯有印象。面对当下以肤白和身材纤瘦为特征的审美标准,他们则大胆展示自己,从单一固定的社会青年装扮到模仿泫雅风、土味复古风等,小镇青年以自己对时尚的独到见解进行自我“包装”,但无论风格怎样变化,他们身上的衣饰作为视觉性符号总体呈现出的仍是老土、俗气、浮夸之感。
由此可见,“土味视频”中非主流的视觉符号建构了人物浮夸奇异的形象。而受众对土味文化的审美实则是基于短视频中人物形象的一种变相审丑,审丑需求同审美一样,其主要来源仍是客体对视觉感官的刺激。
2.行为建构:身体表演哗众取宠
信息时代人们获得了个性解放,身体表演作为一种社会参与方式呈现出空前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短视频时代,受众不仅享受这场由视频影像编织而成的视觉盛宴,而且也将自己作为这个舞台上“身体化”的人,以动态或静态、在场或虚拟的身体表演制造视觉景观。
“土味视频”中,土味表演者在最普通甚至最不起眼的角落将身体作为展现自身魅力的方式。例如,在乡村表演类的“土味视频”中,演出者的表演内容不拘泥于传统的歌曲、舞蹈等才艺展示,而是在整个表演中追求一种“放飞自我”的感觉,通过夸张甚至极端的肢体动作吸引大量粉丝围观。以天佑、牌牌琦为代表的喊麦和社会摇表演者在劲爆且魔性的BGM下对着镜头尽情地摇摆身体,在自我展示中开辟了另一种审丑的方式。还有一些没有特殊才艺与技能的创作者,将身体作为表现自我的最大资本,生吃猪肉和辣椒、口吞玻璃灯泡、铁裆功、头顶浇冷水等极端甚至自虐式的身体展演成为他们博取关注、赚取流量的“武器”。
因此,在“流量至上”的影响下,身体被视为一种直接的生产力,而身体表演则在符号化、匿名化的网络世界中制造了新的媒介景观,成为一种可供大众消费和追捧的身体亚文化。
3.角色建构:角色设定贴近现实
角色作为表现人物形象特点的隐性方式,其设定的好坏也是一个作品是否吸引观众的重要影响因素。“土味视频”中,人物角色的设定风格通常反映了当下某些现实的社会现象,创作者在准确把握观众的心理需求和观看口味的基础上,以塑造人物角色的方式来传达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
弗洛伊德曾将转移注意力视为缓解现实生活中痛苦、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的方法,而“土味视频”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内将社会价值观、家庭伦理、职场风云、爱恨情仇、玄幻穿越等主题以人物角色分配与饰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带给受众短暂快感的同时也将他们的注意力带到视频内容所建构的生活场景中,使观众在观看他人的生活片段时忘掉自己的烦恼。无论是剧情中人物获得从天而降的逆袭机会,还是本身具备条件优势的富家子女的身份回归,又或者是江湖大哥的豪情仗义和英雄救美等故事,都通过人物角色的演绎满足了受众对“爽剧”的观看需求。
因此,不可否认,“土味视频”中扮演者的演技虽然不如专业演员,但他们在剧中个性鲜明又不脱离现实的角色,以及带有明显表演痕迹的故事情节阐释来调动受众的视觉神经,使观众在观看时容易产生代入感,进而引发与剧中人物的情感共振。
“土味视频”作为当下流行的亚文化景观,不仅反映了当下小镇青年真实的心理状况和精神风貌,而且也与大众在视觉主导的社会中逐渐形成的快感消费需求相契合。“土味视频”的视觉化生产,除了为亚文化“圈子”带来了新的风尚之外,也对小镇青年的媒介形象建构、传统文化身份的突破和短视频生产思路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媒介形象作为接连“现实”“媒介”以及“社会认知”的外显性表征[6],总是依靠具体的实践行为对不同的主体赋予象征意义来实现,并作为一种可供社会用以深化或改观主体认知的参照客体而存在。“土味视频”的文化符码生产是小镇青年在网络空间中自发的亚文化实践活动,无论是单纯地从这一层面来讲,还是结合“土味视频”中所表达的内容和刻画的人物形象来说,这样一种实践活动都使长期处于主流叙事之外的小镇青年的媒介画像更加清晰。
在“土味视频”的创作中,小镇青年或记录有趣的生活片段,或通过镜头展现真实的乡村风貌,或积极表演自己的特长技能,或通过情景剧的演绎获得不同的角色体验,因此视频内容中大部分呈现的是享受生活、辛勤劳作、张扬个性、敢于自嘲和维护正义的小镇青年形象。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到:小镇青年虽然身处底层,但他们并没有因为阶层地位、经济实力、文化区隔等方面的差异自暴自弃,而是借助短视频这样一个无界限的表演舞台“秀”自己,将其作为实现自我价值、寻求社会认同的方式,并在“土味视频”的生产当中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梦想的追求、对自我能力提升的迫切心情。
因此,“土味视频”的视觉生产从正面重构了小镇青年的媒介形象,不仅使他们的身份得到了“正名”,而且也消解了公众对小镇青年人物画像的消极性想象。
文化身份作为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常见概念,通常是某一个体或群体的共享“名片”,且主要以创作媒介文化产品的方式而彰显。不同群体所具备的文化知识结构和所享有社会资源的不同都会对他们文化身份的形成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个体或群体会在日常行为实践中建构出不同维度的文化身份,以此达到自我认同和个人社会化等目的。
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引领文化潮流和市场中的消费主力军往往是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上流阶层的人士或掌握文化资本的知识分子[7],而生活于底层的群众往往是主流文化的附庸者和模仿者。小镇青年虽然深受现代化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但其“小镇”的地理身份仍然不能完全抹去,在大城市所遭受的隐性社会排斥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都市生活,因此造成心理上的孤独感和漂泊感。以短视频为代表的在线社交平台的出现则使社会文化权力重新得到分配,激活了成长于“小时代”的小镇青年内心躁动已久的主体表达意识,其文化生产者的身份也呈现出“去中心化”的趋势。
因此,对于文化身份究竟从属于何者的问题,不只存在话语的压制和消解,还有积极的内容创作。小镇青年在为文化消费市场带来新鲜事物的同时,也是在用自己独特的生产策略打破同一化、封闭化的文化环境,扭转文化身份的一元性。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在《快感:文化与政治》中提到:“快感既是一种生存动力,又是一种日常生存活动形态,还构成了产品和结局。”[8]150因此,突出“快感”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任何一种短视频想要满足受众视觉刺激需求所必须达到的效果。而“土味视频”本身就是一种以短视频为样态的影像作品,小镇青年对一系列视觉符号进行多种组合和解读的成功实践也给短视频的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启迪意义。
与电影、电视剧等传统媒介文化产品的影像叙事相比,“土味视频”一改惯有的宏大政治背景,利用创作主体的主动性和传播的互动性将浅表化的符号和实质性内容围绕“制造快感”这一标准展开。并且小镇青年将许多原本抽象的社会性问题,例如话语权、农村以及农民形象等以一种非敏感且通俗的方式在“土味视频”的内容中体现出来,既实现了文化意义传递的目的,又符合景观社会中打造“视觉奇观”的文化生产思维。例如,小人物在“土味视频”中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扭转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或以其他方式展现自我所编织的故事符码,以及画面中原生态的一物一景所组成的感官符码均带给了观众多重快感体验。
因此,“土味视频”在网络生产场域的成功“走红”,客观来说为短视频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生产思路,使其明确本身就秉持“全民化”生产理念和具备天然视听优势的短视频平台更应该重视在内容输出之时带给受众一种视觉和精神上的快感。
“土味视频”作为一种解构传统审美模式的青年亚文化产品,以斑驳的视觉姿态、鲜活的人物形象、稚拙的表达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不仅满足了受众对视觉快感的需求,而且重视人的主体性表达,使小镇青年真正参与到了亚文化的生产当中。它虽然一改精致的画面呈现、宏大的叙述主题,以接地气、亲民化的表达方式深受观众的喜爱,但如果创作者一味地以粗浅、鄙夷的符号和内容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则会使原本偶然性的原生态呈现变成了有意的模板策划。在此之下,受众很容易模糊“现实”与“伪现实”之间的界限,忘我地沉浸于“土味视频”所搭建的虚拟景象之中。
通过小镇青年对“土味视频”进行视觉生产的动机、形式和意义分析可以看出:视觉化的生产行为体现出小镇青年作为主体生产者自我意识的彰显,“土味视频”也成了小镇青年在社会进步的浪潮中抓住机遇、舞动青春的合理化存在。但正处于成长和成熟阶段的青年群体,其思想形成与行为塑造都充满太多未知与不确定性,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也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标准[9]。因此,为营造更加积极向上的土味氛围,小镇青年不仅要理性地看待“土味视频”现存的问题,而且要辩证地看待技术对人和社会以及视觉生产行为本身的影响,以免人被技术围困以及“土味视频”沦为被人类戏谑的亚文化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