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慧
(1.开封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2.河南大学 文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第二长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9个省 (自治区),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443平方公里。黄河流经区域有广阔的冲积平原,适宜农耕,有利于先民的生存与发展,因而被中华儿女称为“母亲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主要的发源地,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主体,是中华文明的核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今天,对黄河文明的传承与弘扬具有时代意义。从文字起源、地理优势、民族融合、政治核心地位、文化影响力等方面探究黄河文明之成因,有利于更好地传承黄河文明、更加有力地推动黄河文明的发展。
文字是记录历史的符号和重要手段之一。作为中华文明标志之一的古汉字,在位于黄河流域的中原大地上孕育,走向成熟,并被世代传承[1]。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文字符号,具有很强的造字功能。古埃及的圣书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均已失传,而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足见其强大的生命活力。汉字从起源至今天,也在逐步演变。关于汉字的起源,有结绳记事说、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六书”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许慎的《说文解字》对“六书”进行了诠释。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轨迹。近百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商周文物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出土的文物上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足以说明黄河文化底蕴深厚。近现代,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的发现,直接带来了甲骨学的诞生,开创了古文字学研究、殷商文化及中华早期文明研究的新天地[1]。
黄河流域的地理优势为黄河文明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农耕社会,这与先民逐水草而居,利用水流冲刷留下来的大片肥沃土地进行农业生产不无关系。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适于先民生存,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黄土地里艰难刨食。黄河水从上游的寒温带出发,经中游的温带,至下游的暖温带,奔袭数千公里。黄河西起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东入渤海,呈“几”字型。黄河流域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形成青海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三个阶梯。黄河周期性地泛滥,特别是黄河下游,有“三年两决口”的说法。但是,泛滥的黄河水所携带的大量泥沙也造就了适合农耕的肥沃土壤。黄河哺育了炎黄子孙,催生了奋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黄河文明璀璨夺目、熠熠生辉。
地理优势使黄河流域诞生中国多个朝代的多个政治中心。由夏至北宋,尽管朝代更迭,但是政治中心始终没有迁出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多建都于此,不管是夏、商、周等早期政权,还是秦统一六国后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乃至后来的朝代,大都如此。史书中不乏相关记载。如《汉书·沟洫志》:“中国川源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史记·货殖列传》:“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鼎足,王者所更居也,建国各数百千岁,土地小狭,民人众,都国诸侯所聚会,故其俗纤俭习事。”此两处的“河”均指黄河,显示出黄河流域在历史上的政治核心地位和在缔造政治中心方面的作用[2]。与中央集权制国家相对应的是“大一统”的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这种政治思想和统治模式在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史记·秦始皇本纪》),谓之天下统一。隋朝的建立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对峙的局面,也为唐朝的稳固统治奠定了基础。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促使中华民族“大一统”主流思想形成。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资源丰富,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从秦汉到唐宋,黄河中游地区一直是国都所在地。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国都,既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核心所在。因此,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是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的核心地区[3]。中华民族的形成,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紧紧联系在一起。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黄河流域长期交流交锋交融[4]。历史上有著名的“五胡内迁”;中原王朝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郑和下西洋也是一段外交佳话。整个黄河流域是民族融合、国家对外交流的主线。黄河孕育了华夏民族,多民族长期融合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黄河文明不仅催生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树立了“大一统”的社会主流意识、展示了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5],而且凸显了我国自古及今一脉相承的多元化发展思想。可以说,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彰显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明的重要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主体文化[5],是黄河文明的体现。中原文明、海岱文明、甘青文明都属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其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学意义上的文化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黄河河道在历史的变迁中变化比较明显,特别是黄河下游,有“百年一改道”现象。因此我们认为,黄河流域的范围非常大,南至现今的淮河干流,北到现今的海河,这一大片区域都曾属于黄河流域。从流域的顺延性上看,黄河文化还包括由多民族交融催生的河湟文化,重礼法的关中文化,外儒墨、内道法的河洛文化以及崇尚“仁德”“王道仁政”的齐鲁文化[4]。历史上,伴随着人口迁移,中原文化被直接引入我国南方、西北大部分地区。东北地区的文化与齐鲁文化密不可分,也属于黄河文化,早期的山东移民将齐鲁文化带了过去。这些文化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其差异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这些文化均崇道、重德、贵礼,这说明黄河文化具有整体性、一元性特征。黄河文化除了具有地域文化、流域文化的特征外,还具有民族文化的色彩[5]。
在2020年9月举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0)暨第十二届“黄河学”高层论坛上,张占仓以《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为题作了发言。该学者指出,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当地的发展观、生存观以及生产力发展方式等,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汉字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1],它具有突出的超方言性、严密的构形体系和丰富的书法审美内涵,无与伦比,凸显出我们强大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由来已久,并传承延续下来。通过对商代甲骨文的释读可以看出,祖先崇拜是商王朝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商王朝的祭祀对象中,祖先占据了重要位置,拥有崇高的地位,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西周王朝在夏商王朝礼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礼制系统,并在国家层面进行推广和实施。周礼体系完备,影响力巨大。通过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考证可以得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脉,它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演化和发展。
黄河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新时代,我们要大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明。首先,树立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黄河文化是中国人民精神和物质财富的积淀。“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清代学者龚自珍深刻认识到文化血脉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故而用此话警醒世人。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八部门联合启动实施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要求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全面系统开展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发掘蕴含其中的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揭示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创新转化成果,服务时代需求,提升中华文化的价值引领力[6]。新时代,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其次,以黄河文化引领城市文化建设方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沿黄城市应按照国家相关的建设要求,发挥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大力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和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项目建设、场馆建设、基地建设,实现保护与开发协调推进。河南省安阳市以甲骨文发现地为依托,建成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打造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凸显了城市的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要建设沿黄城市文化带,推动文旅融合,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创新文化传播方式,讲好“黄河故事”[7],让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分布在广阔大地上的历史文化遗迹、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第三,树立大文化观。黄河文化是黄河文明的重要体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辐射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根基。我们要深入研究黄河文化,大力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保护好、宣传好、利用好丰厚的黄河文化遗产[8]。我们要着眼全局和未来,扩大视野,树立大文化观,主动将黄河文化传承保护融入国家战略,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精神内核和时代价值,全面谋划重要文化项目,并精准定位其作用,推动沿黄城市经济带建设。第四,加强黄河生态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在黄河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中,我们要深刻理解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遵循自然规律,营造一个良好的黄河生态环境,增强黄河流域的生态涵养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沿黄各省区要联合起来,加强协作,树立多元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抢抓机遇,打造经济建设新亮点,在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的同时,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新时代,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改革创新,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使黄河文明展现出更大的时代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