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萦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对于“美育”来说,其本质是让学生能够认知“美”,喜欢“美”,是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提升的教育。美育教学能够不断陶冶学生自身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通过自身对外部信息的筛选之后了解什么是“真、善、美”,辨别什么是“丑、恶、假”,充分促进学生感受环境中的美、感知美、体验美、创造美,丰富学生的思想认知,促进学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效果,进而激励学生积极、乐观的探求有意义的人生。
在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将美育思想充分融入高校的思政教育当中,则能够进一步打破传统思政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提升思政课程教学的生动性,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学习,转变传统思政教育教学课堂枯燥、无味的学习氛围,提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除此之外,将美育思想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当中,还能够促进学生正确的感受美,通过教学当中的美育内容进行引导,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认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激励学生更加积极而且主动的探索人生的目标及价值。
在高校思政课程当中融入美育思想,能够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审美教育,深入探究美育当中的理论核心以及深厚内涵,在充分展现美育独有的精神本质的同时,促进美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进而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在思想理念的指引之下感知身边的美,了解周围的美,不断丰富高校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情感,提升自身的精神动力,激发相互之间的认同感以及心灵上的共鸣效果,进而不断探究自我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高校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当中,将美育充分结合、运用,则能够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正确的选择自身的发展道路,抵御在发展过程当中所受到的不良影响,提升大学生对世间“非善恶”的辨别能力,自觉地去低于身边的一些不良的言行举止,进而激发大学生对于“真善美”的理解,促进大学生能够在受教育过程当中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阳光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不断丰富自身所独有的思想情感,塑造大学生更加健全而且良好的人格,丰富大学生对“美”的理解与体验,进而激发大学生能够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探索更有价值的东西,追求更加美好的事物,促进其内心都能够得到更加健康、有效的发展。
在高校的美育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思政教育可以说发挥着非常主导的作用。美育在整个课程当中往往会对思政教育有所忽视,这也就导致在后期的美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通常将填鸭式、灌输式以及训导式作为整个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而且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高校的大学生在此时已经成了一种被动接受学习的重要个体,强制性的被接受所谓的“美育”专业理论与思想,难以达到心灵上的共鸣效果,导致美学教育成了被迫式被接受的学习,很难有所提升。而在高校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往往也没能够将美育理念融入其中。不仅仅思政目标当中缺乏对“美育”的设计,而且在整个思政教学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教学环境也相对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所表现出来的认同感相对较低,同时思政的内容之上缺乏对“美育”的融合运用,导致仅仅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思想道德方面的塑造。特别是目前高校就业率竞争压力的提升,这也进一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教育教学方向,导致学校更加偏重对专业技能以及应试技巧上的培养,忽视了品德、思想和情感层面上的教育,更加难以将思政与美育之间进行融合,而促使二者之间彼此孤立的程度不断加大。
高校在针对思政课程教学的时候,需要将“寓教于乐”充分融入课程的教学当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而如果将“美育”充分融入其中,不仅仅能够通过“美学”来进一步对思政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丰富,而且还能够尽可能地规避思政课程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但是在现实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当中,却存在“片面认知主义”这一现象,这一观点认为“对道德的认知,就会转变成道德的素养”。由此,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过度注重对价值的判断,而进一步忽视了对审美情感上的建立,并且将“美育”融合教学这一导向逐渐表面化。在高校的美育课程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缺乏高校思政理念的指引同样普遍,许多教育教学者在整个思政教学当中过度强调书本上的知识和内容,而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度较弱,对学生自身的品德构架与行为教育缺失,这也导致美育课程教学难以与高校的思政教学形式有效融合,进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后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不管是针对高校学生的美育教育还是思政教育,都不可规避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由于受到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各方面带来的环境影响,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取向、人格塑造等都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在社会当中,许多不良的思想,会对学生自身的价值判断与思想行为带来严重的负担和影响,会诱发学生思想上出现相应的偏差,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会阻碍学生对美育感悟的升华和认知;从学校这一层面来说,许多学校在教育教学方向的选择上有所不同,有的重视理论而轻视技能,有的注重技能而轻视理论等等,这些都会导致在整个过程当中缺乏人文主义的建设,而且在校园文化的塑造上相对比较滞后,影响了后期学生思想理念上的提升和发展;从家庭层面上来说,许多家长迫于自身生活上的压力,难以有效集中精力对学生开展更为优越的家庭教育,这就导致了学生缺乏人格指引和塑造。由此可以看出,学校、社会与家庭三个不同因素,都会对学生后期的学习带来重要的影响,如果三者难以共同推进,则会在很大程度之上阻碍学生的发展,影响思政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融合,进而很难提升整体的课程教学效果。
在现当代的高校当中,需要在教育中始终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路径,不断增强课程美学教育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与高校思政相融合,顺应思政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促进美育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教学的高度融合,进而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在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开展过程当中,还应当不断融入现实生活当中具有典型性的模范事迹或者是相关案例,将情境教育教学方式与道德模仿、榜样等相互融合,进而对学生展开思想上和行为上的引导,激发学生深入感受模范代表人物的魅力,感受其所展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不断提升高校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道德品质等等。除此之外,对于高校来说,还应当更加积极地提升美育课程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并且进一步深入挖掘美学理论当中所存在的价值内容,提升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进而丰富高校当中的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不断与美育教育至今的融合,保障学生能够在学校当中受到个性的教育,进而不断满足自身各方面的学习需求。
在高校当中,应当始终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教学当中,全面掌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的总体目标,并且针对学生德育工作的现实要求,有效落实美育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升高校校园德育教学的感染力,促进学生与师生之间能够更加有效的互动与沟通,不断提升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德育个性化的发展。高校还应当不断发挥美育独有的教育优势,进一步开拓德育课程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教育者表述出美的语言来进一步调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外部“美”的事物来进一步引导和影响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促进高校思政与美育之间的高校融合。除此之外,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还可以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来进一步拓展课程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运用新媒体这一技术的优势进一步促进高校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将传统的美学理论融入思政教学当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知美与体验美,促进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对于新时期背景下美育与高校思政之间的融合而言,需要借助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资源,通过课堂的教学与课外的实践实现教育教学工作。高校在整个教学当中,需要将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些内容充分融入现代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进而不断打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所带来的束缚,运用现代化的互联网技术表现的优势,开创新时代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将社会、家庭和学校进行密切相连,开拓美育教育的传播。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文化建设活动,来要求社会的企业、学生的家长等等参与到学校的活动当中,提升学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家长等都能够从活动当中感受到美的意义,为后期的教育打下基础。另外,还可以组织高校学生到一些文化馆、爱国主义基地等等进行学习,亲身感受伟人的壮举,丰富自己的感知与认知,让学生能够在后期自主学习美学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美育与高校思政教学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将其有效融合,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