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延斌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自美育理念被提出,各高等院校皆大力倡导并实施,而美育所代表的不仅是单一性的技法传授,更是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审美且能够发现美并创造美。现阶段,音乐对学生生活及学习都有重要影响,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中将音乐美育加以融入,能够使高校学生群体在理解、感受、聆听音乐同时,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深入影响建立完善的音乐素养。与此同时,在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影响下,各高职院校也应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力度,可将其与音乐美育充分结合,促使该项工作落实能够顺利进行。
音乐美育通常指向依托于音乐艺术,并利用其表现手法及内容而进行的审美教育过程,通过高雅的音乐艺术能够以此净化高校学生群体心灵,并充分促进其社会活动能够展现个体完美度及个性化。而从实质上讲音乐艺术本体特征对其美育功能有着决定性影响和作用,其原因则是音乐主要是利用旋律、速度、力度、音响、曲式、节奏以及音色等各种外界物质作为媒介将各种声音逐步进行传递,本质讲音乐艺术也属于听觉艺术,人类能够利用音乐将个体情感进行表达,同时也将其视为引导和带动音乐同种的主要工具之一。一般来说,高等院校教育阶段音乐美育通常会被分为三种不同类型,首先,娱乐性音乐,该类型音乐主题立意、思想内容较为简单,其作用主要是用来日常消遣和娱乐;其次,情感性音乐,该类型音乐主要是对个体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各种微妙化描写,其美育功能则是发挥一定道德教育和引领作用;最后,社会性音乐,该类型音乐与前两种相比,带有浓烈的阶级性及政治倾向特征,其美育功能则是对时代变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为将时代引领作用充分发挥。
而从高校学生角度讲,日常所接受的思政教育通常以政治思想理论以及常规性思政教育两大内容为主,而理论知识则是教学前提与基础,后者则是教学开展的重要保障和具体实践,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若在日常思政教育开展环节,院校和教师过于注重相关理论知识,则无法从整体上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群体思政水平,鉴于此各高校在深入贯彻落实思政教育工作时必须立足于学生群体实际思政水平及个体差异之上,将其视为重点前提条件,强调思政教育个性化及针对性,并确保能够将该项教育融入高校教学的各项工作中。
对于音乐艺术素养较强的高校学生与其他学生群体相比显然前者个性化特点更为突出,主观思想也更为活跃和丰富,尤其是当前社会各类型网络文化层出不穷,学生获取信息途径也极为便捷,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大学生获取相关资讯不再受时间及方式所局限。但与此同时,受多样性文化及思想冲击影响下,容易使院校学生人生价值观养成出现一定偏颇,并且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皆属于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依然算得上极为优越,个体意识也更为独立和自私,从而使其综合素质无法达到社会要求,因此面向高校学生利用音乐美育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观念及意识既是时代进步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
新时代发展以来,高等院校学生数量有大幅度增长,并且随着大学生数量骤增,就业压力以及所面临的学习压力都有明显提升,由此也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育及成长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甚至使部分高校学生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更严重者也有极少数大学生因个体性心理疾病进而有休学、退学或自杀现象发生。由此即可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对其学习状况和生活状态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各高等院校在落实思政教育工作阶段也应将心理教育视为关键环节。但对当前部分高校思政工作进行分析发现,在该项工作具体开展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和推进效果极不理想,其原因则是一方面学生对该项教育态度普遍持有反对观点,且对该项工作极不配合;而另一方面则因为高等院校本身对心理教育重视程度有限,从而导致该项工作一直处于停滞化状态。而为进一步改善这一教育问题,各高等院校可依托于音乐美育建立一项完善的辅助体系,音乐受众群体极为广泛,即使并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也常会接触各种音乐作品,而恰好各高校可对其广泛性特征加以利用,促使音乐文化和美育欣赏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或校园互动平台积极分享一系列励志或较为舒缓的轻音乐作品,帮助高校学生群体缓解自身心理压力。
为深入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各高校可对传统音乐课程进行利用,以此实现文化育人的教学目标,并将音乐艺术教学视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传统课堂教学引导高校学生感受音乐文化魅力,并以此提升个体音乐修养,促使人文主义精神及学科素养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阶段做到全面性渗透。课堂教学上,教师可将红色文化或传统民族精神视为音乐美育主题,精心挑选各种音乐作品,并有针对性设计思政教育案例,也可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多种红色音乐作品,随后则引导学生针对相关作品了解其所创作的历史背景,并讲述该歌曲背景下的各种感人而又鲜活的真实故事,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使其在学习音乐审美鉴赏知识同时,也能够将个体思政理论水平以及政治觉悟全面提升。以《东方红》《十送红军》《红星歌》为例,在针对其开展音乐美育授课时,教师首先可要求学生根据该音乐作品收集其相关资料,其中需包括歌曲创作背景、作品内涵、作品资料拓展以及音乐鉴赏感悟等内容,随后在课堂教育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对自身所收集到的资料信息及体会进行分享,分享结束后,教师应针对音乐主题和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综合性总结,以此进一步深化思政理论知识,增强高校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其思想政治信仰。此外,思政音乐美育课堂开设,其目的则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系统化教学对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并从而产生热爱、传承的民族责任和意识。在教师引导前提之下,传统课堂教学能够同面对面方式对音乐美育学习中所出现的各项问题实时解决,并且通过各种爱国音乐曲目的融入,积极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同时也可对传统音乐作品特点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各项中国元素。
从素质教育角度讲,音乐美育属于重要构成部分,而为通过对其进行利用强化思政教育影响力度,各高等院校应时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积极利用座谈或讲座的方式对思政内容进行补充,并且通过该系列方式能够增加与高校学生群体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教学机会。例如,各院校可开展“以音乐为桥梁构建文化自信”的音乐美育思政主题讲座,讲座中可将当下的各种思政时事热点进行融合,以此对音乐感染性与传播性特征加以利用,并有效的做到文化输出与传递。
各高校在建设音乐美育思政教育时,也可对新时代下的各项新媒体功能及特点加以利用,可以此构建趣味性极强且具有浓重思政教育意义的视频或话题接力互动等各项活动内容,该活动方式不仅能够使更多高校学生群体参与其中,更能够形成二次有效传播,进一步扩大其融入感,使之形成正向社会发展效应。鉴于此,各高等院校可在国庆、建党节日之际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音乐合唱、演奏或快闪等多种主题活动。也可针对《我和我的祖国》该首音乐作品拍摄各种类型的音乐短视频,由此向祖国表达自身的热爱之情,而通过大范围宣传和弘扬,也能够让当代社会群体对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面貌了解更为具体,进而使学生群体集体荣誉感以及爱国情怀皆能进一步加深。除此之外,各高等院校也可积极组织和成立各种主题合唱团,将艺术社团作用充分发挥,以红色音乐合唱编排为例,首先应由音乐教师承担指导工作,思政教师则担任音乐排练环节的讲解员一职,由此加深高校学生对红色歌曲的理解程度,并深入调动其演唱代入感。与此同时,利用具体的音乐文化起到一定模范和宣传作用,促使高校学生能够将相关思政知识及教学结果内化于心,该类型音乐美育实践主要由学生兴趣作为教学出发点,经过各项教师的多重指导与教学设计,使其将思政教育工作自然融于校园文化。
从教育目标角度讲,思政教育与音乐美育具有共同教育方向及基础性目标,其目的皆是为加强高校学生核心素养,而通过高校教师将两者之间进行巧妙融合,并对学生加以科学引导,使其在潜移默化影响之下,能够在音乐美育学习阶段将其个体道德情操、思政素养有效提升,并且通过将其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也能够对音乐美育思政教育工作进一步探索,以多种形式的实践教育活动开展达到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同时在音乐聆听、感受的过程中,高校学生也能全面拓展自身音乐知识领域,并满足新时代下的精神文化成长需求。
综上所述,传统高校思政教育因其授课模式过于固化,从而导致学生群体对其参与热情有限,进而导致思政教育质量也一直无明显提升,而通过在音乐美育中对思政教育进行渗透发现,丰富的音乐元素对落实思政教育有重大促进作用,因此各高校通过创新原有教育方式,并利用传统课程及第二课程等授课途径,促使高校学生能够在轻松且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