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浩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扬州 225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提出:“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形势,面对多元价值观浸润中的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特别是部分大学生产生的心理负向行为,我们更应当给予关心、关注和关爱,并及时采取措施纠偏。从实践层面来看,可以通过专业队伍的建设,课改和教改的完善,保障机制的健全,网络路径的拓宽,全面构筑起高效、精干、反应迅速、全覆盖、多渠道的安全治理体系,真正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和谐发展。
大学生作为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在知识习得的同时,往往也会面临学业困扰、感情烦恼、就业困惑、人生规划等多种压力。在日常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既需要重视大学生正确价值引领,也应正视部分大学生群体心理波动导致的负向行为的不确定因素,通过大学生个人主体,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的去厘清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情感丰富时期,由于身心发育的不完全成熟,可能催生出心理活动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使得少部分大学生思维局限,辨别是非能力薄弱,控制力欠缺,抵御外界诱惑能力差,情感波动起伏,易受好奇驱动。面对挫折困难、新鲜事物反应应对方式的不同是大学生个人心理素质优劣的展现,有的大学生可以应对自如,游刃有余,而少数却选择以消极甚至极端的方式来应对。这更加反映出了大学生心理状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家庭文化及早期的成长经历是一个人心理、性格、人格养成和价值取向形成的重要支点。父母展现出的良好的教养方式、有效应对事情的方式方法、情感情绪的合理表达、正确导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等,都会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反之,部分家长在编织保护网为子女遮蔽风险挫折的同时却无意识地局限其活动于预设的狭隘范围内,堵截了其成长过程中与社会的有机交融,可能导致理所当然的固步思维和缺乏感恩思想。其次,部分特殊家庭有家暴、酗酒、争执等不利因素的作用,可能导致子女亦步亦趋,积久成习,其影响甚至从青少年时期一直持续到成年期。再者,部分家庭重物质而轻思想的教育方式,“养而不教”,子女易关怀缺失,造成成长过程中心理建设失衡。
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大学校园文化极具时代特征与学术特色,是德育与智育有机融合,健康的校园文化凭借其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导向有着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脱离严格单一的中学教育模式,大学生在迎来全面自由发展契机的同时亦面临着更多无法躲避解决的问题。看似宽余惬意无升学压力的大学生活反而使一些远离父母呵护的大学生在应对崭新的校园文化,人际交往和生活环境时无所适从甚至陷入“心理失衡期”。同时,部分高校追求教学科研成果,而把综合素质教育放在了次位,此类不对称性教育管理模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等多数流于表面形式并未落实,没有对校园心理负向文化风险做好适时把控。
新媒体时代信息爆炸,各类资讯呈指数级增长,大学生通过流媒体获得最及时资讯,不同类别信息接收对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存在动态影响。社会正向文化赋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使命,树立远大理想。
社会负向文化则阻碍着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大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过滤力有未逮,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错误接收易侵蚀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加干预易引发心理负向行为倾向,甚至产生群体性模仿效应。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陆续设立至今几乎每个高校都已齐备,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发展完善使得大学生心理负向行为预防和干预体系愈发成熟,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漫漫求索之路仍将持续。有部分高校名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用以应付检查评测,与学校自身实际情况相偏离的形式主义和经验主义,其开展的测试调查成果亦只停留于存档而并未为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所汲取。
部分高校因专业人才和队伍的缺失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为思想品德教育,这种心理健康德育化的现象在忽视科学心理分析的同时过分强调道德法则,咨询辅导的过程甚至演化为权威家长式地说教,不仅适得其反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敬畏和抗拒。其次,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填鸭式地将抽象概念、基本原理强行灌输给学生,不仅脱离实际忽略了其实用性,亦使课程过于僵化枯燥无味,反而与宣扬传播心理正向文化背道而驰。
基于部门配合,学科协调,课堂渗透等多方资源有效整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预防校园心理负向行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存在孤立化教育现象,心理咨询机构与院系、学生组织的脱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自为阵”;心理教育辅导独立于课堂之外等无不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欠佳。
面向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负向行为文化的干预和系统化体系的构建复杂而艰巨,亟待纵横双向交叉比对传统经验体会及国外先进研究成果,主动拓宽工作视野和路径,达致整个体系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新生事物得以出现并发展壮大的先决条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完善自身必须依赖教育者和学生观念的转变。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超脱了教育本身,其是一种渗透融合于教育活动中的信念和态度,亦是各式不同于一般学科教育的具体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心理障碍学生而展开的,其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主题全面优化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固定部门或者专业人员的应有之义,其应是全体教育者、学生和家长都积极推动开展的系统工程。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应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只有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才能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内涵,从而促使其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文化。
务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将其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管理体系中,搭建系统化教学为主体,辅以专业化课外咨询引导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教育课程的开设以提高大学生心理自我调节修复能力进而维护心理健康为初衷,着重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和系统化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能够妥善处理生活中的心理异常,达致校园心理负向行为防患于未然。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师资力量的契合及专业素养的养成是对具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行之有效引导和治愈的保障。如是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辅相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使得校园心理负向行为的防治工作有的放矢。
完备的保障机制是对校园心理负向文化干预的重要举措。首先,应构建高校监察引导小组,从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宏观规划和科学引导。其次,各高校应成立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班底受校党委直接领导的指导委员会全面引领开展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下设教学部、科研部和指导部,部门各司其职有效促进心理健康地传播、创新与咨询并相互监督。从而切实维护心理健康教育良性运转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达致传统路径与新形势下创新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强化心理负向文化的干预效果。
与时偕行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的构建以其独特魅力使人焕然一新的同时亦成为众多咨询者的福音。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在超越时空的限制为咨询者提供自主按需便捷服务的同时能够凭借其自身数据散列匿名系统的先天优势最大限度地维护咨询者的隐私并淡化咨询者的身份标识。这种匿名性虚拟化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与心理咨询保密规则高度契合,可以赢得咨询者的充分信任并减轻其顾虑和负担,从而提高咨询治疗的效果促进其心理健康转变,从源头上减少校园心理负向行为的发生,形成心理负向文化主动化解的强劲能力。
综上,校园健康文化建设举足轻重。形成高效稳定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文化,教与学持续良性互动,多平台机构协力共进,着力发展大学校园正能量文化,营造良好的外部文化氛围,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