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服饰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021-11-30 07:29朱含露杨景秋吕建华
大众文艺 2021年21期
关键词:乌蒙山头饰楚雄

朱含露 杨景秋 吕建华

(四川农业大学,四川成都 611100)

作为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彝族的历史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地皇时代,发展至今,彝族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彝族渐渐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民族文化特色,其语言、文字、服饰、饮食习惯、风俗、住房等都呈现出彝族独有的特色。在服饰上,彝族的服装区别于汉族也区别于其他少数民族,独具本民族的风格,有“穿的是文化,绣的是历史”之称。总的来说,彝族的服饰类型在凉山、红河、乌蒙山、滇西、滇东南、楚雄、大姚、滇中等彝族聚居区都呈现不同特色。过往针对不同彝族聚居区服饰的特色与区别的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但对其形成原因还未有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本文从不同彝族聚居区服饰呈现的特色出发,以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为视角,剖析其形成原因。

一、凉山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包含宁南、会理、会东、布拖、普格、金阳、德昌等地。凉山彝族服饰的特色体现在其多样的形式和缤纷的色彩上。据统计凉山彝族服饰的种类非常繁多,品种可达500多种,以大量银制品和刺绣来装饰。凉山彝族服饰种类富于变化,主要色彩有红色、黑色和黄色,其中也间杂着白色、蓝色、绿色等色彩,以这些色彩为基调,衍生出凉山地区各类服装,并以彝族特有的“重头轻脚”为原则,设计了与服装相配的纷繁复杂的头饰,用于婚丧嫁娶、祭祀庆祝等各种场合。

凉山地区彝族的服饰以右衽大襟衣、披毡、擦尔瓦为主,头饰以兹尔、鸡冠帽、包缠式头巾等为典型。彝族的襟衣为右衽,这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区传统的左衽不同,自古华夷在服饰上的分别就为,华夏为右衽,夷地为左衽,但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凉山,却是与华夏相同,衣襟为右衽。此外,披毡、擦尔瓦是彝族以披风形式设计的,较为灵活的斗篷状外罩,可做披风、被子、棉袄、蓑衣之用,两者的区别在于披毡是通过擀制羊毛制成,擦尔瓦则以羊毛线纺织,典籍记载:“弹毛擀毡由阿约阿些来发明,……纺线织线是蒲嫫妮依的创新,裁衣缝衣是觉倔伍支的功绩。”两者都是历史时期就流传下来的服饰习俗,《隋书》记载:“党项羌者……服裘褐,披毡以为上饰”,以羌族为源流的彝族,至今保留有披毡习惯。至于头饰,凉山的彝族头饰花样繁多,男子做椎发髻并戴有头帕,女子多盘有发辫并戴头巾。

凉山地区彝族服饰特色的形成,与凉山自然环境和历史因革相关,凉山海拔高,故寒冷而多风,使以披风形式设计的披毡和擦尔瓦成为较为实用的外罩,在挡风御寒的同时,还兼顾美观。且其用料也受自然环境影响,为了御寒而采用保暖功能极强的羊毛制成。至于其多种形式的头饰,如头帕、缠头、帽子等,也是出自挡风御寒之用,保护较为脆弱的头部,可以说,自然环境现状,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凉山彝族服饰特色的形成,在较长的历史实践中,渐渐固定下来,成为此地彝族人的衣着习惯。

二、乌蒙山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乌蒙山在云贵两省交界处,区域内包含六盘水、毕节、曲靖、昭通。乌蒙山型彝族服饰最具特点的是其传统贴布绣工艺和其青色、蓝色、黑色为主的大襟右衽短衫、长裤。乌蒙山型彝族服饰的头帕一般缠黑色或白色,与相应的襟衣配套,色彩多而不杂。这种形制的彝族服饰尤要一提的是其贴布绣工艺,这种贴布绣工艺一般运用于服饰的领口、襟边、肩部、袖口、下摆,通过准备垫板和图案、固定图案、填充彩色布块、用黑色粗布绲边、固定贴布绣等步骤完成。总的来说,因为彝族支系繁多,故其服饰类型和特色根据地域而呈现不同,但“传统贴布绣的运用以及相关图案的织绣可以把乌蒙山型彝族女子的服饰同其他彝族服饰划分开”。

在贴布绣的图案选择上,乌蒙山型彝族服饰选择的花样也极具区域特征。乌蒙山型彝族服饰贴布绣的花样以杜鹃花最为常见,此外,石榴花、牡丹花、桃花等花样也见于贴布绣的图案中,除了以花为型的图案,乌蒙山地区的贴布绣还有涡旋纹,“涡旋纹也称“输必孜”,其制作工艺复杂但在每件传统女子服饰中必不可少成为乌蒙山型彝族女子服饰纹样中的灵魂式图案”从乌蒙山地区彝族服饰贴布绣的图案选择中,可见地域特色对其贴布绣图案的影响,最常见的杜鹃花图样,生长于乌蒙山区山体,且被当地人称为圣花,带有美好的祝愿,故较多的被绣于服饰上。杜鹃花等图样的选择,脱胎于当地的自然植物,是其自然环境在服饰文化的衍生。

三、楚雄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楚雄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中部腹地,地理位置扼要。康熙年间的地方志中记载楚雄地区“女不著给,系桶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而罩之”其基本款式与临近的彝族聚居区区别不大,都是以右襟的短衣和长裤为主,但其制作工艺和所绣图案有所区别,独具楚雄地域特色,楚雄彝族女装上衣比较短,花饰和色彩较为艳丽。工艺以挑花、平绣、镶补为普遍,图案以花卉为主。楚雄彝族妇女头饰也较为繁多,有缠头、戴绣花帽、包帕等类型。楚雄地区男子头饰则多以黑布直接包头,区别于凉山地区的天菩萨和英雄髻,女子头饰也多方布帕,较为简单和直接。

楚雄地区彝族服装的地域特色也体现在其服饰的图案选择上,其多选马樱花、云纹、虎纹、牡丹花等,体现当地的地域色彩,此外,楚雄彝族服饰还注重其在日常生活的实用性,如上部宽大、下部收紧的裤装就适合日常劳作,简单而方便。

四、红河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彝族在云南红河地区生活的历史悠久,此地的彝族受历史传统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影响,衍生出一系列具有红河特色的彝族服饰。这个地区的服饰首要特点在其服饰原料选取的原始性和其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上。红河地区彝族“喜欢穿着用土棉手工纺织、用天然颜料印染、手工缝制、刺绣的衣服。”在服饰的图案选择上,红河彝族服饰多饰以太阳、虎、马樱花、云彩、石榴、火、桃子、鱼等图样,这与当时的图腾崇拜相关。

红河地区服饰特色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其服饰上图案的选择多数都脱胎于当地的自然风物,带着对自然的崇敬和对美好的期冀,当地彝族人将相应的图样纹上衣物,祈求美好。山区环境使当地彝族人难以发展出繁荣的商贸而主要以经营农业和林牧业为主,这就要求其服饰在兼备观赏性的同时,尤要强调其实用,所以其用料扎实耐磨,形制宽松、便于活动,且防护性较强,能有效阻挡山区蛇虫鼠蚁的侵扰。

五、滇东南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滇东南泛指云南省东南部地区,包括丘北、文山、昆明、路南、米勒等地,这个地区的服饰多以火草布或麻布为料,做成对襟或右襟的上衣,《南诏通记》这本文献记载此地“有火草布……取其端而抽之,成丝,织为布,宽七寸许。”这种由火草为主要原料的布料被彝族人采用于服装中。在服饰工艺上,此地有镶补、刺绣、蜡染、补花、挑花、拼接等,色彩突出,绚丽夺目。值得一提的是,此地区彝族服饰上图案的选择以几何图样为多见,为当地的特色。

滇东南地区与凉山、红河、乌蒙山等地相比,海拔较低,稍微平坦,故其服饰的山区特征有所减弱,在防寒保暖和隔绝虫蚁上的功能有所减弱,而在其色彩、款式上有更多的着重和创新,故可见其图案为具有设计感的几何纹样或拼接形状,其形制也更为复杂和多变。

六、滇西彝族聚居区的服饰特色及其形成原因

滇西,即云南境内西部广大地区,包括丽江、保山、德宏、大理、临沧等地。此地彝族服饰仍旧以右衽襟衣为主,附长裤、围腰、坎肩、头帕等。其女装花纹色彩艳丽,工艺复杂高超,款式较为多变,极具观赏性。此地区的服饰也较多的采用银制装饰和刺绣图样,此地因是南诏发源地,也受白族文化影响,故其“服饰色彩比较丰富,款式变化很多,制作工艺也非常精细,而且有较多的银制品和刺绣纹样。”在男女服饰的基础特征组成上,此地区与其他彝族聚居区没有特别大的区别,其特别之处在于其色彩尤其绚丽夺目,这与南诏王室和贵族在历史时期喜着华美艳丽服装的遗风有关。

总的来说,彝族服饰在不同地区呈现不同的地域特色,虽各个地区也有众多相似之处,但其并不完全相同,地域色彩给了不同地区的彝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值得进一步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猜你喜欢
乌蒙山头饰楚雄
名家与楚雄
《云南乌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植物图鉴》完成编印
名家与楚雄
穿越“四大走廊” 品味古今楚雄
乌蒙山奔来“幸福使者”
山的国度
中国彝乡·楚雄故事·系列之二
头饰类恐龙
“帽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