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天
(北方工业大学,北京 100144)
剪纸艺术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这种具有浓郁装饰性的镂空艺术将纸作载体,用剪刀或刻刀等工具,通过剪、刻等多种形式展现出人们日常生活的缩影以及未来幸福美满的愿景。正是它概括性、装饰性以及民族性的艺术特点,让剪纸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结合当今最新的设计趋势形成公共空间设计中亮眼的装饰元素。
文章通过对剪纸艺术的技巧、特点进行整理,将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归纳为三个特征:镂空、整体、虚实。
1.镂空。剪纸艺术主要是在二维空间中运用合理的镂空关系进行不同内容的创作,这也是剪纸艺术最为核心的表现形式。这种镂空的方式不仅可以强调完整的主体形态,更具魅力的是可以使得主体形态更富有装饰性,因此相同的主体可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装饰效果。
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者通过补与缺的镂空关系使得空间变得更灵动丰富,也让观者在视觉上感受到半透的视觉效果。这种近似于正负形的光影效果,丰富了二维形象的空间层次,其多变、具有装饰性的表现形式使公共空间设计更丰富、灵动,给予了设计者更多的创作和想象空间。
2.整体。剪纸的技法可以分为三种形式:阳刻、阴刻、阴阳混合。但无论是阳刻的线线相连,保留造型线条的正形,还是阴刻线线相断,保留主体块面去除造型线的负形,或是二者混合使整体造型正负相交,三种手法依然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整体性。
在公共空间中最为强调设计的整体性,尤其是在空间装饰的把控上,既要展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又要做到装饰的统一与整体。而在早期的剪纸中装饰与整体两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特征,这也使得剪纸在公共空间装饰中广泛应用。
3.虚实。虚实是剪纸通过镂空关系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这让“实线”成了它主要的形式语言;把“实”和“虚(空)”的部分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这种正负形的设计在视觉上增添几分趣味性与神秘感。正因为剪纸互为图底、整体统一、相辅相成的互补特征,使得主体在二维平面中呈现出三维立体的空间效果。因此设计师经常利用实与虚的关系进行更多造型设计的创新,从而去营造立体空间,使之达到空间拓展的作用,形成新的视觉效果。
剪纸艺术作为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展示自身的装饰美感以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与祝福的同时还表达出强大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本文将通过文化、形式、象征三方面对剪纸艺术中所蕴藏的内涵意义进行探究。
1.文化底蕴。剪纸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因此其图案的镂空与纸张的颜色无不展现出典型的东方韵味。剪纸来源于广大劳动人们最朴实的生活,是日常生活的缩影,通过简单又淳朴的手法、简约又富有变化的形式,劳动人民的无限智慧,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感。
正因为剪纸起源于民间,因此不同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文化韵味和民俗风情,这种文化差异也让剪纸的手法更加多姿多样。南方气候潮湿,文化底蕴深厚,因此当地的剪纸作品,往往具有精致、灵巧和秀丽的特点,如《蝙蝠》是清雍正年间南派潮汕剪纸的作品,其技法、精巧、造型优美,是早期南方剪纸的代表作。而北方气候较干旱,民风淳朴、大气,因此剪纸风格与南方的剪纸风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显得较朴实、粗放,如剪纸《山西民歌》代表了北方剪纸的夸张、粗犷、饱满浑厚的艺术风格,流露着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
而剪纸除了自身拥有的历史性、民族性外,还可以同任何时期的任何事物相关联。正因如此,剪纸艺术理所当然地成了与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是不同文化可以融会贯通的艺术形式,这是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决定的。
2.形式抽象。剪纸艺术不光表现出浓厚的文化意蕴,其形式上所具有的抽象特征,还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三维物体概括成为一种图形符号,并通过自身寓意运用到设计之中。这种构图形式,以平面构图为中心,将三维转为二维后,不再受空间、透视、原本形态的约束,而是进行再创作,组织成具有构成感的新形式。而正是这种经过提炼、变体后的装饰性图形,促使剪纸艺术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形式。
剪纸艺术的形式多变,无论是粗犷还是浪漫都可以完美掌控;这主要在于剪纸的抽象性与可创性极高,通过将象征、寓意的内容,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创造出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剪纸艺术这种抽象和可塑的艺术形式为公共空间的创新赋予了更多的设计灵感。
3.象征内容。剪纸艺术在简约且富有装饰性的造型背后还与传统节日、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现实与浪漫主义并存的艺术形式。剪纸自身带有浓厚的吉祥色彩,通过谐音和象征寓意进行创作,例如通过花鸟、鱼虫等形象谐音去传递吉祥、美好的祝福,如“连年有余”中的莲花、莲叶是由“连”的谐音“莲”得来,而“余”谐音“鱼”,是民间吉祥的化身。因此“连年有余”的剪纸造型通过鲤鱼和莲花象征了富贵、吉祥之意。这些朴素、真诚的剪纸可以将现实事物转变为大众所普遍熟知的吉祥符号,象征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甚至是对国家、民族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和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剪纸艺术以其灵活多变的表现方式以及简约、抽象的造型,逐渐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空间装饰手法的艺术形式。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让人们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欣赏。以剪纸为代表的民间传统艺术也开始在更多领域进行开拓创新,不仅仅只是平面设计,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展现出了其丰富的表现力以及深厚的艺术价值。
地铁站是如今飞速发展时代下必不可少的公共空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印记。但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点却不应该被发展的时代所冲淡,因此每个地铁站的公共空间应该具有属于自身文化内涵与特色的设计。
例如北京地铁6号线车公庄站的走廊设计,两侧的墙面都是以剪纸形式表达的京剧主题,却有着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而这个题材的选定正是因为此站所处的位置是地标性建筑梅兰芳大剧院、国家京剧院脚下,这种设计形式使站内空间与地面剧院形成呼应与关联,成了统一的整体。
车公庄站的公共空间《生旦净丑》设计运用生、旦、净、丑的经典京剧角色,材质上采用中国传统砖雕与现代金属进行古今的碰撞。而在表现手法上选择了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这种镂空感让京剧角色变得更加生动、具有强烈的装饰性。灰色的砖雕更加突出了前面金属的剪纸造型,将剪纸的传统颜色红色进行了创新,使用低饱和、浅色的颜色,让灰色的空间不会过于沉闷,突出剪纸形象的同时,也提升了空间轻快气氛。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完美地与地铁内的环境相融,为大众的生活空间创造了美与艺术的氛围,使人们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感受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气息,从而潜移默化地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1.北京玫瑰博物馆。北京玫瑰博物馆主展馆的建筑外墙是以玫瑰镂空元素进行设计的,与剪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通过正负形的镂空效果形成了一个建筑立面,并采用软不锈钢材质进行结构覆盖。在白天自然光的照射下,光线穿过镂空的玫瑰造型让室内空间在不同时间段形成丰富多变的光影效果。而夜幕降临时,灯光从建筑立面的玫瑰剪影中投射出来,形成了不同于白天的视觉效果。
这种建筑墙面的设计形式与剪纸镂空、抽象、虚实的艺术特征正是剪纸艺术形式的灵活变体。它不仅仅只局限于纸、板等材质,而是运用在大型的建筑立面上,与现代元素、材质进行新的结合,充分说明自身的艺术特征有着很大的创新、拓展空间。
2.上海世博会波兰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波兰国家馆外墙设计以剪纸艺术为主要表现形式,利用剪纸镂空造型的装饰感,给观者带来视觉上有趣的体验。波兰本土的剪纸文化,让剪纸成了中国和波兰文化互通的桥梁,在外观上将立面设计为折叠的纸张,并加入波兰传统民间剪纸的镂空图案,从而营造出斑斓的虚实效果。
波兰馆的剪纸外墙将现代材质、结构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规则的墙面上剪纸的镂空图案让墙体更具灵动性与通透性。波兰馆就像一张名片,通过剪纸引人注目的装饰造型,向观者展现出波兰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而剪纸就成了沟通的载体,不仅是现代与传统,更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
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剪纸艺术通过自身形式的可塑性与实用性,以及镂空、平面化、简约的特征,在公共空间中创造出突破性的设计,正在逐渐适应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在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潮流中,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更需要新鲜的血液。剪纸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传统文化的设计元素之一,也要在设计中做出创新与改变。
公共空间是除了标志性建筑物外最应体现出一座城市文化与历史的场所,也是城市中人群流动、沟通、汇聚的重要枢纽。而目前国内剪纸艺术形式在公共空间应用的想法较为趋同,这对于我国公共空间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应汲取、挖掘自身民族文化以及传统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的创新与技术的突破,才能真正反映出一个国家公共空间设计中独具特色的审美价值。
将富有传统文化的装饰性剪纸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相结合,通过适度的方式针对剪纸艺术进行更多关联与发散,如在镂空形式基础上进行不同设计语言的表现,并结合新的材料与形式。这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不仅打破了形式上的束缚,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却依然在潜意识中让人们联想到剪纸艺术。正因如此,剪纸艺术所散发出的魅力,使得它在时间长河中经久不衰并且深受大众以及设计师们的认可与喜爱。这样的创新既能保留住剪纸艺术最本质、最有生命力的元素,又能够展现并迎合新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中应有的形象与内容。因此当剪纸艺术的“形”与“意”通过公共空间更好地向大众传达其拥有的文化魅力时,将会使民族传统文化得到创新性发展与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成了中国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与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