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启智:班级互动墙的创设与思考

2021-11-29 02:13王子玉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0期
关键词:大班

王子玉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教育资源的传播和共享越来越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好的教育成果的学习并不一定会带来预期的效果。本文以大班幼儿喝水互动墙为例,从幼儿喝水互动墙创设的问题、幼儿行为表现的成因、喝水互动墙的改进策略与实践、研究成效这四方面探讨班级互动墙创设中的问题与思考,以期为老师们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大班 喝水互动墙 创设与思考

一、幼儿喝水互动墙创设中的问题及思考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资源的获得与共享变得不再困难,除了外出培训的学习机会之外,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也为我们日常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教育经验的互相学习也逐渐成为常態。

在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教师会在班级里面的水箱附近创设一块喝水互动墙,用于观察和记录幼儿每日喝水的实际情况。我们班里也有这样一面记录墙,每个小朋友有一个对应他们学号和姓名的杯子,此外我还准备了很多贴有水滴标识的吸管,幼儿每喝一杯水,就可以拿一个水滴吸管放到自己的杯子里去,这样既便于老师观察记录,又能保证幼儿每日的喝水量。然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有一次,我发现萱萱的杯子里一根吸管都没有,而俊俊、晨晨和糖果的杯子里放满了吸管。我请萱萱过来,问她今天是否忘记喝水了?萱萱说:“我喝过了,忘记放吸管了。”我请俊俊他们过来,问他们的喝水情况,俊俊一上午喝了6杯水了,晨晨喝了5杯,糖果说:“我就是想让我杯子装的吸管多一点。”后面几天里,我发现大部分幼儿还是要在老师的提醒下去喝水,并且孩子们杯子里的吸管越来越多,可是水箱里的水却不见少。我不禁感到困惑,这样的记录方式能够激发幼儿喝水的积极性吗?能够帮助发挥监督和提醒幼儿喝水的作用吗?

二、幼儿本位出发——探讨幼儿行为表现的成因以及教师创设互动墙的理念

1. 为什么幼儿自主喝水的积极性不高

衣食住行是我们生活中最基本的事物,也是来自我们人类最本能的生存需要。在幼儿园里,可能几乎每个班里都会有老师每天提醒幼儿什么时间该喝水了,甚至还要去一个一个“检查”幼儿带的水壶里剩多少水,喝水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件例行公事的事情,久而久之必然会导致幼儿自主性的下降。喝水是我们感到口渴后主动摄取的一种行为,它来自于我们身体的需要,而不是一项在幼儿园里要完成的任务,教师要做的是要让幼儿意识到喝水这件事情是和我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息息相关的,它和要去厕所、要睡觉是一样。习惯的养成固然需要老师的提醒和监督,但是最终还在于幼儿对习惯的内化。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结合季节的变化,适当对水进行一些变化,如夏天可以给幼儿准备一些消暑的绿豆水、止咳的梨子水、酸酸甜甜的柠檬水等,不同味道的水也能够帮助促进幼儿主动喝水。

造成喝水互动墙“形同虚设”的原因分析

幼儿喝水互动墙的创设一方面用于教师每日对幼儿喝水情况的观察和记录,便于教师提醒和监督幼儿养成喝水的习惯,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幼儿比赛记录的形式增加幼儿喝水的自主性。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经常有幼儿忘记喝水之后在记录墙的杯子里放入吸管,也有的幼儿为了让自己的杯子看起来满一点,没有喝那么多水也放进去了很多吸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观察和记录的作用无法得到体现了。我不禁反思,喝水互动墙到底是为了服务于幼儿还是老师的?记录和喝水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吗?记录是幼儿的需要还是教师的需要呢?从幼儿记录的行为和反应来看,对幼儿来说这似乎是他们完成喝水之后的又一项作业,反而使得喝水这件事变得更加繁琐了。这也提醒了我们,教师不能只从自身观察记录的便利出发,想当然的认为这些监督和提醒是对孩子习惯的养成有益的,就要求孩子必须配合成人的要求,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幼儿的想法和需要。

3. 如何创设适宜的环境支持幼儿喝水习惯的养成

究竟创设什么样的环境是能够帮助促进幼儿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教师要能保证幼儿喝水的自主性和便利性,当孩子感到口渴时可以很方面的自己拿着杯子安全的接水,而不必每次都要寻求他人帮助或是征得老师同意。当孩子不小心打翻了水杯时,把水弄到了地面上到处都是时,老师也不要大声的批评责备孩子,这可能会给孩子心里留下不好的记忆,为了避免类似的事情发生幼儿可能就会有意识的回避或减少喝水,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成人要求他喝水他才会去做。

三、互动墙的创设——以喝水互动墙为例的改进策略与实践

1.学习借鉴要个性化而非形式化

在吸收借鉴他人优秀的教育方法时,不能盲目的照搬照抄,教师要弄懂其内在的教育价值和意图是什么,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发展需要,是否具备开展的条件,以及如何能够有效的发挥其作用。

案例一:户外活动回来,有些幼儿知道运动后要及时喝水补充水分,有些仍然需要经过老师的提醒。我看到糖果和乐乐两个人一边喝水一边做出干杯的动作,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喝水量也比之前变多了,不再需要老师进行多次提醒和监督,下午的时候喝水的主动性也增强了。

案例分析:把喝水当成一项任务时,很有可能会引起幼儿的反感和排斥,而把喝水变成一项游戏或是自身的需要时,幼儿就会由被动变为主动,这是我们老师应该重点关注的部分。

教师的指导策略:为幼儿创设一个喝水的、自在的环境,可以在班级找一个场地,放置两张桌子,设置成“饮品吧”,可以铺上桌布、放上一些花朵、摆一些小玩偶做装饰。幼儿可以选择在这里和小伙伴几个人一起喝水聊天,老师还可以放一个茶壶和杯子,放一些柠檬片等水果茶,幼儿可以自己泡泡茶,酸酸甜甜的味道也能增加幼儿喝水的兴趣。

2.教师教育理念要创新化而非经验复制化

对他人优秀教育经验和成果的学习固然是一个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的方式,但真正的受益还需要学习者自身对这些获得的知识进行重新的整理、思考、吸收和内化,这一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案例二:学习了网上的一些教育资源后,我将喝水互动墙也引入到了班级的环境创设中,一开始孩子们的兴趣还是很高的,觉得插吸管很好玩,小伙伴之间还会互相数一数谁的吸管多。然而,过了一周后,我明显的感觉出幼儿的兴趣下降了很多,教师经常要去提醒幼儿喝水后插吸管。

案例分析:新的活动形式出现一定会引起幼儿的兴趣,但喝水本身其实和插吸管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更多的是方便老师们进行观察和监督幼儿的喝水情况,但对幼儿来说可能变成喝水后附加的一项任务,所以导致幼儿在新鲜感过了之后,兴趣很快就减弱了。

教师的指导策略:要让幼儿认识到喝水是和吃饭、睡觉一样与自己身体健康息息相关的事情,老师可以专门设计一节集体教学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水对我们人类的重要性,喝水都有哪些好处,每天的喝水量应该达到多少等等。幼儿了解了喝水对自身的重要性,也会增强喝水的主动性。

3.习惯的养成在于幼儿的主动化而非被动化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很多老师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布置环境,比如制作喝水互动墙,将水箱装饰成小动物的样子等等,吸引幼儿喝水的兴趣。然而,无论是怎样优美的环境布置,这些都是外部的激励和监督手段,只有把这种外在监督变成幼儿的内在动力时,喝水这件事才会是主动发生。

案例三:今天早上迪迪妈妈带来了一盆很漂亮的杜鹃花,小朋友们都很喜欢。之前班级里也有小朋友带过类似的花来,可是一段时间过后,花慢慢的就枯萎了。对于植物来说,水是非常重要的养料,因此,我利用这点在班里做了一个实验。准备三盆生长状况差不多的植物,一盆请小朋友定期给它适量的浇水,一盆从来不浇水,一盆每次都浇很多水。一个月后观察结果可想而知,只有第一盆适量浇水的植物生长的最好。

案例分析:幼儿通过自己的亲身试验,更加直观的感受到水对植物的重要性,也能由此联想到喝水对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每天我们的身体都要摄入适量的水,这样才能够为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所需能量。

教师的指导策略:适量到底是多少呢?可以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来园时可以和老师、小伙伴一起讨论分享,共同制定出班级每人每日应该达到的喝水量。还可以邀请保健医生为孩子们介绍一些关于喝水的常识,比如幼儿解小便时尿液颜色较深,说明喝水量太少。幼儿可以根据这些生活常识,随时进行自我调整,补充水分 。

四、研究成效

1.  幼儿喝水的主动性增强,生活自理能力提高

通过视频、故事、图片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很多关于喝水方面的知识以及喝水对人类的好处。幼儿能够认识到喝水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喝水的主动性增强。除此之外,对即将升入小学的大班幼儿,我们两位老师也比较关注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做到在老师较少提醒或是不提醒的情况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午睡后叠被子、整理书包、用餐后收拾桌面等等,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幼儿的独立自主性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上升

通过自主喝水这件事,我发现班级幼儿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愿意并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能够自己想办法或是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比如,昨天的自主建构游戏中,孩子们能够自由分组,共同讨论想要搭建的物体,遇到困难时大家能够各抒己见,敢于表达和尝试,较少需要老师的介入,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有所提高,幼儿告状的情况也变少了。

【参考文獻】:

[1]应意桥.从创意活动坊的建设谈幼儿学习环境的建设[J].华夏教师,2015(06):11.

猜你喜欢
大班
认知风格与大班幼儿阅读理解能力的关系研究
大班幼儿阅读兴趣调查与培养——以福建幼高专附属第二幼儿园大班年段为例
基于“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的游戏化歌唱活动设计——以大班歌唱活动《顽皮的杜鹃》教学为例
区域与集体教学融合视域下的数学活动——以大班数学活动《他是谁》为例
幼儿园本土民间艺术教育实践探究——以大班艺术活动《家乡的糖塔》为例
幼儿园大班成长课程的开发
浅谈幼儿园大班讲述个别化活动材料的问题和投放策略
例谈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大班自主性角色游戏的思考
幼儿园大班音乐教学的思考
学生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