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疫情时代,国际社会对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这类高端人才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等医学院校的专门用途英语面临诸多挑战和改革,如何设置适合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是医学院校英语教师、课程设置者和研究人员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就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改进措施。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改革
2019年末,一场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悄然出现,逐渐演变为全球性大流行病,到现在为止,好多国家的疫情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这次疫情的全球泛滥,对于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更是雪上加霜,全球对高素质医务工作者的需求尤为急迫。国际社会亟需一批既懂医学又具有扎实英语功底的国际性复合型医学英语人才。但是,出国救援他们的医学英语真的够用吗?答案并不乐观。这次疫情,不仅考验我国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其实也在考验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课程改革再次成为一个重要课题[1]。医学本科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值得重新思考、探索和改良。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什么是ESP
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的缩写,译为专门用途英语,也叫专业英语,它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后期。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英语在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交往中成为最普及的交流工具。英语学习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获得良好教育的象征,而是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等各种需求联系起来。正是为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种学习需求,ESP应运而生[2]。ESP是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医学专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
2.存在的问题
章振邦教授早在2003年就预见到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他认为随着我国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普遍提高,有必要对外语教学进行战略性调整[3]。在这种思潮引领下,国内各大学纷纷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医学院校英语课程的设置仍然沿用传统的模式,未能真正开展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从而制约了医学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如下:
2.1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量不足
就我校为例,我校的课程设置表现为:重视通识英语,轻视专业英语。具体是这样设计的:大学前两年是小班教学(每班25到45人左右),主要学习通识大学英语,其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学院给教师们制定了过级指标,他们使出浑身解数,讲题做题督促学生过级,未达到指标的老师还会被罚。这种背景下,教师们被应试教育拿捏得死死的,根本无法放开手脚讲课;学生们也是以“能过级”为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第三年,在大阶梯(好几个班合班,大概130人左右)进行为期两学期的(每学期15周)、每周两课时、总共60学时的大班医学英语教学。从学时数上,就可以看出孰重孰轻,专业课这点儿学时,真是少得可怜,再加上这么庞大的班级,老师们真的是无法驾驭,只能对课文进行快速翻译串讲,不敢进行任何其他教学活动,因此也无法满足学生对医学英语多维度多层次的学习需求。
2.2教材老化,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缺乏实用性
教材是教学的魂,好教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校学生主要使用的医学英语教材有:《临床医学英语教程》、《护理英语教程》、《公共卫生英语教程》等。但这几套教材主要是本校非醫学背景的英语老师2013年左右自己编写的,在本校已使用近10年,好多届学生都在用,好多年不换教材,但这势必会造成知识更新慢、跟不上医学领域最新发展的局面。
2.3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由于课时所限,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上面主讲,学生在下面闷头记笔记的传统模式。教学方法也主要是传统的翻译法,而学生最需要的听说方面的实用技能却得不到任何训练和提升。
2.4医学英语师资力量亟需加强
本校医学英语授课教师没有一位有医学背景,也未接受过任何医学知识的培训,这常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感到被动和无奈。老师们仅靠现学一些医学皮毛知识,用自己的英语知识,帮助学生理顺英语句型、进行英译汉而已,就这样现学现卖、隔行如隔山教出的学生,难免会有“夹生”之嫌,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医学英语教学发展的“瓶颈”。
3.解决办法
3.1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在当今这个中国引领世界疫情格局的大变革时代,我国对于医学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这样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顶层课程设计者具有放眼全球、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理念,也需要基层一线教师及早摈弃旧思想和旧观念,能够勤勉好学、紧跟形势,本着务实求新的精神,把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应用技能,使未来的医学生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又能够在国际医疗卫生和其他相关领域驾轻就熟地用英语从事对外交流、救援、读懂科研文献等工作,使他们成为既有家国情怀又有国际视野的“全才”。
3.2优化课程体系
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课程设置”部分中明确提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4]。要解决人才培养的问题,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好的课程设置,几乎就解决了一半儿的人才培养问题。高校课程设置团队要本着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实用务实精神,紧跟时代和社会需求,大胆尝试,及时调整不合理的东西,推陈出新,全面深化医学院校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改革,推出一套既适合社会需求又符合本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还要符合医学生认知水平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3.3合理分配课时
课程设置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何智慧科学地整合通识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的课时分配和学分占比,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它终究是被拿来用的。对于医学院校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如果能设置成一年通识大学英语,两年医学英语,并适当增加学时的话,是否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医学英语实用技能呢?
3.4优选教材,满足需求
医学英语教材问题,也是该引起重视的领域。随着20世纪60年代专门用途英语的提出,国内各大知名出版社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的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其中也不乏一些好的医学英语教材,有的教材还配有相应的PPT、音频和视频资料,内容可谓丰富。通过这些多感官刺激进行学习,学生必定会学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也会补全现用教材在听说方面刺激不足的短板,使其“工具利器”更加锋利,这样,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对医学英语的运用更加灵活自如。无论去国外救援,还是参加国际会议,都會让其自信爆棚。
3.5革新授课内容和教学模式
在通识英语学习阶段,适当渗透医学词汇和医学术语;在医学英语学习阶段,让学生尽早接触实用性和新颖性更强的医学英语,适当增加原版英文权威医学报刊的阅读课程,使其能够第一时间通过英语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增加网络医学英语视听说课程,借助新型的学习模式来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这样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挖掘新素材。同时,新颖的教法也会自然而然跟上来,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3.6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我校担任医学英语教学的无一是医学专业出身的,对于他们而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从普通语言教师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师的转变,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具备所教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但就专业知识而言,学生往往比语言教师的知识更为宽泛,所以,这就对专门用途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精通英语,还要精通医学。所以,校方应给这部分教师提升医学知识的便利,让其深入医学课堂和教学医院,学一些医学必备知识,以更好地服务学生。
4.结束语
总之,任何课程的开设都不能与社会时代脱节,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大学英语课程由通识英语向专业英语转变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的需求,时代的召唤。秦秀白教授在《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一文中指出:中国的英语教育应该有个转型,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在通用英语上,而高等学校的英语教学则应该定位在专门用途英语上;从长远角度看,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和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5]大学本科生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改革体现了因势利导,学以致用的精神。后疫情时代的大背景对人才的渴求更彰显其以人为本的精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社会需要重视并满足主体的需求,只有满足了学生的需求,才能加强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动机。良好的动机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了,他们才能学到“真经”;只有学到了“真经”,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并为社会乃至人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嘉,李兵.医学院校专业英语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03):203-206.
[2]毕晶.从ESP理论研究看我校商务英语学科建设[J].北京城市学报, 2007,(03):91-95.
[3]章振邦.也谈我国外语教改问题[J].外国语2003,(04):1-6.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2.
[5]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4):79-83.
作者简介:闫少华(1969.02-),女,汉族,内蒙古包头市人,硕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