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晨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推进,社会文化环境多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给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民族声乐在继承发展民歌、说唱、戏曲等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也借鉴了西欧美声唱法的优点,是一种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歌唱艺术。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高校应立足于当代人的思维意识、价值观念与审美意识,积极优化教学内容,探索高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多元文化;高校;民族声乐
多元文化是信息高速流通的产物,随着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多元文化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再加之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民族声乐是充分体现我国文化价值理念与审美道德观念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在提升大学生音乐素养与文化素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进而为国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信念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优化民族声乐课程设置
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从本质上讲属于传承民族文化的范畴,在我国发展相对较早,长期以来为社会教育事业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歌唱家与教育家。但在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民族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高校应立足于民族声乐独特的科学性,将培养专家型与传承性相结合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1]。创新能为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民族声乐是一门教学素材丰富的学科,教师应与时俱进,探索高效手段实现教学相长。但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在传授发声方法与技巧时较为机械,教师只是一遍又一遍地用乐器演奏,并示范演唱,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但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活动,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断优化教学方案。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与支撑,引导其更好地把握音乐节奏的强弱、快慢。民族声乐具有原生态的特点,在情感表达方面应当是相对自由的,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民族声乐的本质属性,在专业课授课方面,采取“民族声乐教师+学生+助教”的模式,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又可以培养新教师。民族声乐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乐理、艺术概论、表演艺术基础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应明确理论源于實践又高于实践,首先要优化课程设置,然后带领学生了解民族声乐发展史以及相关文化,进而为学生的声乐技巧学习奠定丰富的文化底蕴。第一学期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高校可适当增加这一阶段的理论课时安排,待学生具备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后,可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以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民族声乐专业性。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加快构建强大师资队伍
目前,不少高校仍存在教材单一、教学内容选取欠科学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较为随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完全依据自己的经验,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教师曾是专业演员,其就更乐于将自己演唱过的曲目纳入教学内容,导致民族声乐教学缺乏统一性与标准性。基于此,相关部门要立足于民族声乐的课程特点,加大经费和人员投入,统编并修订民族声乐教材,以引领高校的教育方向。高校应积极组织校内的优秀教师,立足于地域特点与学生学情,合理规划教学曲目,以进一步提高教学工作的系统性与权威性。高校民族声乐教师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具备高学历的专业院校毕业教师,他们虽然接受过传统声乐教育,但可能对民族声乐的研究不够深入;另一种是演员出身的外聘教师,他们虽然会演唱地道的民族音乐,但学历可能不高,也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为改变这一现状,高校应致力于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引导其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同时,高校也应积极优化教师培训方案,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校内外培训机会,以丰富教师的民族声乐知识储备,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师选拔方面,也应逐步提高学历标准与综合素质要求,并定期与其他学校开展学术研讨活动,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另外,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是凭借天赋和兴趣步入大学校园的,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声音训练,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激发其民族情感。高校应将审美能力、情感表达等内容纳入教师的定期考核,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民族声乐文化传承的目标。
三、丰富艺术实践活动,
提升专业技巧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高校的实践活动也日益丰富,但对于声乐专业学生来说,仅靠校内实践是远远不够的,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表演机会,需要学校给予其足够的支持[2]。为此,高校应提前做好每学期的音乐实践活动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的大型活动,以锻炼学生的歌唱水平与舞台能力。高校在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时,应重视加强学生专业演唱技巧的训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进而使其演唱、表演能力都能得到阶梯式的提升。另外,视唱练耳、音乐常识都是学生学习民族声乐的基础,要想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先天嗓音条件与头脑思维,也需要有稳定的声乐技巧与方法作为支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的呼吸练习,引导其了解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技巧,同时只要是歌唱都会依赖气息,在大一阶段教师应注重处理学生的气息问题,并帮助其改进演唱方法。待声音部分调整好之后,要引导学生找到头腔共鸣,并进行反复练习。从大三开始,学生已经可以形成稳定的共鸣,应进一步提高演唱的自如性与优美性[3]。
四、健全教学评价模式,
强化高校民族文化建设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的考试制度仍以期末考试为主要形式,缺乏对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关注与了解。民族声乐作为一门艺术课程,与文理课程是有着显著区别的,它不仅实践性更强,而且注重表情达意,仅靠每学期的一次考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基于此,教师要努力构建更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实践活动参与情况均列入评价标准中。同时,教师也应不断优化考试形式,比如可以将校内的舞台表演设置成一次小测验,这样既能有效考查学生的演唱与表演能力,也能为其提供很好的舞台锻炼机会[4]。在前期考核中,可采用齐唱或合唱的方式,待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之后,可鼓励其进行独唱表演。这一活动应要求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让低年级学生学习高年级学生的演唱技巧与经验,以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另外,对于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与校外公益演出的学生,也应实施公平的加分政策,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舞台表演积极性。受多元文化环境的影响,高校的文化建设工作已经成为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抓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高校也应积极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打造音、体、美等模块,主动联合国内外权威大学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以促进民族声乐传承工作不断向前发展[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加强文化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吸取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的营养,并带领其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声乐文化资源,使其能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充分感受民族声乐的无限魅力。
五、结语
民族声乐是高校音乐专业的基础课程,在传承民族音乐、弘扬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立足于民族声乐教学的基本特色,加快完善教学设施与体系,同时紧密把握民族音乐文化的要义,使学生能充分理解民族声乐的文化内涵。教师在工作中要摒弃落后的教学模式,加快课程改革创新,并引入多样化的演唱训练方式,以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演唱水平,进而为其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洁杰.多元文化视野下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窥探[J].黄河之声,2019(9):72.
[2]李凯.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民族声乐教学的多维思考浅析[J].北方音乐,2019(13):197-198.
[3]宁彤.高校民族声乐教学中民族歌剧的应用现状及实践思考[J].艺术大观,2020(36):98-99.
[4]兰义.浅析民族性在声乐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与贯彻路径[J].喜剧世界(下半月),2021(2):88-89.
[5]张丽萍.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研究[J].商情,2019(38):210-211.
作者单位: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