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研究

2021-11-29 22:53王芳珍鲁斌
大观 2021年10期
关键词:赣南

王芳珍 鲁斌

摘 要:赣南作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经过历史洗礼,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在此背景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逐渐成为弘扬本地区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为此,以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探讨了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优化途径。

关键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

注:本文系2017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规划一般项目“大数据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YG2017302)研究成果。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多样,主要分散在赣南的十八个县(市、区)中,并且建立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从整体上来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实质。目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是在资源库建设的理念、内容、技术、管理模式、设计标准以及整体框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尤其在数据化建设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一、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

必要性

首先,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可以为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支持。众所周知,“崇文重教”“重名轻利”是赣南客家人民的优良传统。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是人们查找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开展相关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为客家文化的研究提供充实完善的资料,使得相关研究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考证性。

其次,由于赣南客家人早期遭受过外族入侵,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他们心系国家发展,具有强烈的家國情怀。因此,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能够为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资源,同时,还可以作为政府与当地群众沟通交流的桥梁和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文化不断交融的背景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对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最后,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可为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资料依据。众所周知,赣南客家人吸收了早期中原人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体系。在研究中国文化时,研究者可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在建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过程中,相关人员要立足于当地的发展现状,有效整合诸多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研究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支撑材料。

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

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多元与统一的矛盾

现阶段,多元与统一的矛盾主要集中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管理标准、资源类型等方面。受地区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在管理标准、资源类型等方面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因此,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必须在管理机制、资源类型等方面实现标准化和一致化,否则将很难对不同县(市、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中的数据信息进行传递、共享和利用。因此,必须处理好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多元与统一的矛盾。

(二)投入与产出的矛盾

投入与产出的矛盾主要是指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初期的大量投入和建设后期不可预知的产出效益之间的矛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相关人员应整合资源,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角度出发,建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后期的产出效益虽然很难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以非遗文化产业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所具有的巨大发展潜力。

三、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优化途径

其一,注重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一般情况下,可将其类型分为传统音乐、传统习俗、传统民俗文化以及传统服装等。而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主要以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为载体。在建设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和特征,对其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处理[3]。这不仅有助于赣南不同地区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实现信息共享,还有助于建设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系统。

其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多媒体技术在非遗文化资源库建设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要想实现在赣南地区的全面覆盖,首先,应整合优势资源,立足于当地的发展现状,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建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信息库、名录资源库、模块化资源库以及管理数据库等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从而加强赣南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其次,可与江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资源库对接,推进相关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最后,可积极搭建数据资源库宣传平台,为人们提供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服务,并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智能终端平台以及5G通信技术等,全面地宣传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建设成效。

其三,加强顶层设计,彰显赣南地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实践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是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在全面推进赣南地区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过程中,相关人员应进一步发掘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明确并实施面向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建设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战略规划,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文化资源库”。笔者建议,可由相关部门牵头,委托专业研究机构,对照我国和世界文化资源库的评价指标,整合优势资源,以全方位地收集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数据,建立科学合理且服务于区域经济、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4]。

其四。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系统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相关人员应严格遵循“系统保护、全面保护、科学保护”原则,对赣南地区较为分散的历史典故、历史传说、传统建筑、传统服装、传统语言、传统小吃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构建系统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将其融入城市文化空间规划、文旅产品设计和景观设计等领域中,以进一步提升赣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彰显赣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魅力。

其五,完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阶段,要想搭建较为系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应不断完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好前端建设和后端产出的有效衔接,从而有效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应切实保证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进一步推进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显著优势,全面发展影视、旅游、出版、文化、广告、营销等产业,确保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能够“落地生根”见成效。

综上所述,赣南地区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作为提升该地区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新时期,在全球文化不断融合的背景下,赣南地区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完善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势必会成为一种趋势。但在实践的过程中,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还面临着诸多困境,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合力度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覆盖面较小和未形成模块化体系等。为此,相关人员要认清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建设的战略定位,立足于当地的发展现状,查短板、找差距,加强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利用信息化技术来更好地构建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彰显赣南地区的民族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杜慧中,高巍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振兴作用的思考:以赣南老区安远县为例[J].山东干部函授大学学报(理论学习),2020(12):37-40.

[2]王猶建.赣南客家“非遗”文化的特征与传播方式探析[J].美与时代(上),2018(3):41-43.

[3]樊坤.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大学,2016.

[4]陶禹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5.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赣南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中职学校幼儿教育专业赣南采茶舞蹈地方课程的开发研究
艺术传播视角下的赣南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赣南中央苏区美术文化内涵研究
谈客家擂茶文化及其传承
辨识赣南脐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