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喜欢冰心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因为有爱,会无怨无悔地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因为有爱,会尽其所能地为梦想努力奋斗。
前辈的引领是一盏指路明灯
2002年2月,在教学一线做了12年老师的我调到教研室,做了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上班第一天,教研室的赵景瑞主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问我:“你爱做教研员吗?”
赵主任是我敬仰的老前辈,在我做教师的时候经常听我的课,每次听他评课都有拨云见日的欣喜。我那时第一次感受到,教研员就像一个手持智慧明灯的人,他能引你看到无比秀美的风景。
听他询问,我不假思索地说:“爱呀!可是……”
虽然嘴上说爱,但心里却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因为教研室安排我负责一、二年级的语文教研,不但工作任务重,而且自己在一线从未教过低年级,自己一时感到无从下手。带着憧憬走上新的岗位,可是摆在面前的困难实在太多了。
赵老师看出我的难处,安慰我说:“别着急,慢慢来。不过,只要你记住‘教研服务教学,教学养育教研这句话,你就知道该干什么了。”
话说得朴素,却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是的,我在做教师的时候,心底曾有对教研员的很多希望,如今我做教研员自然也要多满足教师的希望。于是,我认真翻看教材,搜集了大量课例资料,写了近万字的讲稿,终于完成了我做教研员的第一次教材介绍,受到老师们的认可。
后来,赵老师第一次带着我下校听课,他开始告诉我,作为教研员应该怎样听课、做笔记,怎样评课。再后来,赵老师第一次带着我参加北京市课题开题会,他告诉我说,教研员要学会做科学的研究。再再后来,他成了我的师父,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向他请教问题,很多困惑在他的点拨下,都能迎刃而解。在他的指导下,我愿意多读书、多思考,听课、评课、上课……好像不知疲倦。
2006年7月,赵老师退休了。放假前一天,他来到我的办公室,送给我一本书,说书里有他写的文章,留给我做个纪念。我翻开封面,看到扉页上写着一行字:送给宋浩志老师,愿你迅速成长,快快超过我。我一下子怔住了。对他来说,看到我成长是最高兴的事。而在我心里,他就像一盏指路的明灯,让我在教研的路上有方向,有快乐的体验,让我愿意为自己的选择努力付出。
现在,赵老师已经快80岁了。我每次到他家里去看他的时候,他还总会问我一句:最近,在研究些什么呢?每次听到这话,仿佛在我心里就出现了那么一盏灯,这灯在不停地一闪一闪……促使我努力地走下去。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2007年8月,我有幸受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邀请,到河南为农村的教师做培训。听项目组的老师介绍,我们要培训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复式包班教师,学校的教学条件很差,除去黑板、粉笔之外再无其他教学设备。项目组老师的介绍,让我感到惊异,没想到农村的教育还是这样的落后,能坚守在这样环境下的教师,让我由衷地钦佩。
根据这样的教学现状,项目组要求我只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为农村教师做教学观摩课。这对于常年使用信息技术的我来说,是一种挑战。
一切回归了简单与朴实,我静下心来思考。我要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我细细地品读教材,发现教材的特点,思考着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增长点,紧紧围绕这些进行设计,设计了更加有效的教学活动。
记得当时执教的是人教版《新型玻璃》一课。我设计了“三进三出”的教学流程,也就是三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再分别三次走出文本练习表达。第一进,引导学生整体学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基本的表达顺序,知道要想把一种事物介绍清楚,可以围绕它的名称、特点、用途等方面进行介绍。第二进,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細读,体会课文是怎么把新型玻璃用途广写具体的。第三进,请学生再回到课文,学习采用再现生活情景、提出问题等方法,使介绍的内容更加吸引人。
这节课,学生由开始说上几句话,到说上一段话,到最后说一段有文采的话,表达的内容一点点丰富起来,语言表达能力在一点点地提高。下课了,学生围着我不愿意离去。参加培训的老师也异常兴奋。他们说,这样的课我们拿过来也能学,也能上。孩子们的喜爱和老师们的肯定带给我莫大的快乐。
没想到,从这一年起,假期去河南支教成为我的常态工作,一去就是十年。这十年,我先后去了驻马店、济源、嵩县、郏县、许昌、周口、商丘、濮阳、南阳……
这十年,河南的教育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十年,我感悟到,爱老师,爱孩子,要给他们适合的东西。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论是课堂上为学生,还是教研中为老师。
真诚的服务需要智慧
2010年9月,我担任了小学研修部副主任的工作。后来,因为需要,又承担起主任的工作。由于身份的转变,我不仅要思考怎样开展好自己所承担的教研活动,更要谋划如何引领区域教研,如何为学校的发展做好服务。为此,我关注到了教研室的下校服务方式。
教研员集体下校听课视导,是教研室服务学校的一种常见方式。选定一所学校,听课、评课、反馈,写出视导报告,这样的服务方式具有“一次性”的特点,可能过较长时间教研员才会再次走进这所学校送去服务。从促进教师发展的角度看,教研员用这样的方式给教师的指导,能否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真正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呢?从学校发展的角度讲,教研员给学校提出的改进意见,学校能否落实,以真正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呢?从给学校的服务方式来看,教研室能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持续性的深度服务呢?
于是,我尝试着和教研员们开展了“四站式”的下校服务,即一个学年针对一所学校,以不同的方式四次走进,每一次成为一站。第一站走进学校进行全面听课,诊断教学;第二站走进学校举办讲座,进行培训,努力更新教师观念;第三站再走进学校,指导骨干做课,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第四站走进学校,进行全面听课,为学校的发展再次建言献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四站式”下校服务方式得到学校的认可与欢迎,很多学校主动要求我们为他们提供“四站式”服务。老师们纷纷表示,教研员能够在一个学年多次走进学校,走进课堂,给予具体的指导,他们感到受益匪浅。这样具有连续性特点的服务方式犹如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听到教师这样的肯定,我由衷地感到欣慰。真诚的服务需要智慧,它能让你把服务送到学校,送到教师最需要的地方。
这样的服务,我们一做又是十几年。这十几年,事务性的工作越来越多,有时忙得不可开交。但是,我仍然坚持承担年级教研工作。备课、命题、教研、培训……一样也不能少。王文丽老师成立了名师工作室,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工作室的伙伴们在一起研究教学问题,真是有说不尽的快乐。
“为我所爱,尽我所能”,成为我成长的座右铭。这几年,我陆续承担了国家级、市级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编写了北京版《语文》教材、教师用书,编写了北京市地方《诵读》教材,主编了《倾听与表达——培养能说会道的孩子》《读写之桥》《小学语文阅读课堂》《小学语文习作课堂》《阅读课》《老师和你一起读》等多部书籍。也作为特聘专家,带领教师团队承担了教育部中央电教馆“教研、协同、创新”项目研究,为西藏、新疆、云南、四川等中西部地区教师的教研能力提升做出更多的努力。
2020年,我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一路走来,更让我坚定了“为我所爱,尽我所能”的决心。冰心先生那句“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底。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郝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