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研究进展及“路学”视角的研究框架

2021-11-29 03:52黄震方殷红卫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路交通耦合交通

黄 睿,吕 龙,黄震方,殷红卫,祝 晔

(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2.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4;3.南京邮电大学 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公路交通是交通运输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支撑,是连接目的地与客源地的桥梁和客流输送的纽带[1]。随着我国公路建设里程、密度与等级的不断提升,公路作为要素空间流动的主要载体之一,形成交通流与旅游流的“集聚”和“扩散”,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区域旅游格局及其空间联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或重构。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相互作用,带来可达性、时空格局、演化过程、作用机制、耦合协同和影响效应等复杂的旅游议题,因此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研究,是旅游与交通学科融合及相关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国内外学者在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内容涉及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公路交通对交通可达性、旅游流、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旅游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方面[2]。近年来,随着文化人类学者对公路交通及其影响的关注和研究深化,在国际上提出了跨学科的“路学”研究,并得到国内学者的积极响应[3,4],为旅游交通及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公路交通对区域旅游影响、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时空关联、“路学”视角的公路交通与旅游地关系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评述了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方向和存在的不足,并基于“路学”构建了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的研究框架,以期为建立和探索多维度的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认知体系、过程机制等提供新思路,丰富“路学”视角下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研究的理论内涵。

1 研究回顾及述评

1.1 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研究

公路交通与旅游的关系:交通是理解旅游者空间流动乃至整个旅游活动特征的重要支点,游客在空间的迁移过程均需要通过交通系统来完成,它沟通连接着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5]。西方学者认为,交通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分部分和旅游业发展中的关键问题,探讨了交通和旅游各自的概念和表征问题[6],分析了旅游与交通的新合作模式[7]。国内学者保继刚认为,旅游交通便利程度不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地建设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8]。一些学者不仅评价了城市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协调程度[9],还分析了旅游网络与交通运输网络的空间关联[10]。

公路交通与旅游的流动性特征:“流动性”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公路交通和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流动性,是彼此产生交互影响的关键因素。早期研究关注了传统的流动性范式,开展了移动的行为和规律、移动的过程和作用机制、移动的效益和效率等相关研究[11]。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移动性研究形成了以动态论和联系观为特征的“新流动性范式”。Sheller、Urry从情感体验、物质性和社会关系3个方面构建了“新流动性范式”的维度[12]。新流动性范式不再局限于关注移动现象的方式、特征、结果和效率,而更加关注流动过程、流动实践、流动差异及其社会关系,赋予了流动现象更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13]。

交通和旅游的流动性是学界日益关注的科学问题:在交通流动性方面,国内外学者主要利用数理统计、计量建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交通流出发,研究交通的流动特征与空间规律。已有研究较多关注了航空和高铁的流动性及其影响[14,15],而对公路交通的流动性研究相对较少。Ribeiro Antunes、Paez研究了高速公路网的演化与可达性格局[16];柯文前、陆玉麒、陈伟等基于汽车流动数据探究了高速交通网络时空结构演进的理论模型[17];靳诚、徐菁、黄震方等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数据分析了江苏省的交通流动特征与影响因素[18];陈方、戢晓峰、梁斐雯等定量评价了区域旅游交通网络的拓扑结构[19]。在旅游流动性方面,孙九霞、周尚意、王宁等认为,流动不只是游客到达目的地的一种途径,而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和旅游体验的重要部分,并建构了旅游者行为意义和社会文化意义[13];张朝枝、张鑫在对骑行入藏旅行者的研究中建构了“行为—氛围—情感”体验模型,反映了骑行慢速交通的线状流动过程[20]。总体而言,对交通和旅游流动性交互作用的研究仍有待加强,以便更好地理解交通和旅游流动的特点及其与地方、空间和社会流动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丰富流动性及其影响研究的理论内涵。

公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的影响:①交通对旅游需求和旅游流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交通作为影响旅游需求和游客逗留时间的重要因素[21],运输需求与旅游需求之间具有互补性和可替代性[22];国内学者认为交通设施的完善扩大了旅游市场和旅游腹地范围,也改变了旅游市场结构[23]。②交通对目的地吸引力的影响研究。研究涉及旅游交通成本对旅游目的地空间竞争的影响[24]、交通基础设施对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与竞争力的影响[25]、交通在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26]、旅游发展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27]等方面。③交通对旅游产业的影响研究。主要探讨了运输对旅游需求和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28,29],以及影响区域旅游发展的交通重要因素[30]。④交通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国外研究认为私家车旅游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噪声和自然景观方面造成污染[31,32],利用生态足迹指标评价公路交通及其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影响[33];国内研究多关注交通道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和旅游交通碳排放问题[34]。⑤交通对区域旅游的其他影响研究。国内外学者分析了交通设施建设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35],并对道路及交通基础设施对社区旅游支持的影响进行了探究[36]。

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空间关联及耦合机制:围绕航空和铁路研究旅游空间联系一直占据着主流[37,38]。国外研究聚焦于交通在减少时空距离,加强区域旅游联系的作用[39]。国内研究则聚集于:一是关注交通与旅游可达性及联系强度,如交通可达性变化对区域旅游地空间结构具有极化和扩散作用[40];二是研究旅游景区的空间关联特征,如中国A级旅游景区与人口、地形、路网的关联性[41],自驾游碳排放流与景区的空间关系[42];三是关注交通流与旅游流的空间关联,体现在城市和区域层面的空间关联[43],以及旅游业与交通业的相关性[44];四是关注旅游交通与空间组织,聚焦风景道规划和景观评价,推动道路从单一交通功能向交通、生态、游憩等复合功能转变[45]。国内外学者对交通与旅游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体现在旅游与经济的耦合[46,47],也有学者探讨了旅游流与区域交通关系[48,49]、乡村旅游景区游客网络关注与景区引力的耦合协调[50]等议题。此外,除少数学者研究了区域交通与旅游流之间的作用机制外[51,52],对交通与旅游地的耦合协调机制研究仍不多见。

1.2 “路学”研究

公路作为重要的基础性交通设施,承载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功能。文化人类学者较早关注道路的社会文化意涵,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从功能主义框架,分析道路的目的、功能、使用、后果和意义,注重对道路涉及的社会因素、具体过程和前因后果做直观实证的讨论[4];后期的研究主要从现代性时空视角进行分析,关注道路的流动性,注重揭示道路的现代性空间生产和消费,并将其提高到新生活方式的宏观视角和抽象层面加以讨论[3,4],在国际上形成了由文化人类学者为主导的“路学”研究[3,53]。受国际“路学”研究的影响,国内学者近几年对“路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周永明倡议,要深入了解道路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影响,跳出单一的学科限制,建立跨学科的“路学”[54],结合功能主义的实证分析和现代性视角下的时空分析,将公路视为复杂动态的社会空间,从公路的生产、使用、建构和消费4个角度提出了“路学”研究框架[4]。特别是在现代性时空视角下,道路的时空变化、流动性特征与空间实践已成为当下学者们的关注重点。如,周永明解释了道路生产现代性空间同时又为后者所生产和消费这一双向互动过程[4],探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社会交往空间扩张和社会空间重构等问题[54];陈静静分析了晚近康区学术话语的变迁脉络,探讨了藏彝走廊、茶马古道的空间意义及其空间生产和权力流动问题[55];李菲研究了藏彝走廊的地方群体在村落日常生活空间中以乡土行走重新实现地方价值意义和塑造社群的过程[56]。

归纳而言,“路学”立足跨学科视域,并倡导对道路的功能、时空演化及其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影响的综合性探讨,其涉及内容十分繁杂,需要多学科协作来促进研究框架和方法体系的形成。随着现代交通的快速发展,作为流动性空间的道路带来了众多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议题,为交通对旅游影响及其时空关系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1.3 研究述评

国内外学者针对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公路交通与旅游的流动性特征、公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的影响、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空间关联等方面。在研究方法上,数理统计、计量建模和GIS空间分析等得到广泛应用,呈现出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特点。近年来,“路学”和“新流动性范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交通(道路)的时空变化、流动性特征、社会文化意涵和空间实践开始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已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在交通与旅游地的时空结构与演化研究方面,多以航空、高铁等快速交通为研究对象,基于交通设施和“流量”参数对交通格局、时空特征和演化机理进行解析,忽略了公路交通和相关表征参数在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多依据旅游地相关要素的数量及分布静态地分析不同尺度的空间结构与演化特征,基于旅游流动性进行相关研究明显不足。二是在公路交通对旅游的影响方面,仍未突破传统的道路对旅游地影响研究的局限,“路学”视角下的道路空间及其社会文化影响研究仍较为薄弱。三是在交通与旅游地时空关联与耦合机制研究方面,虽然关注了交通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航空和铁路等交通与旅游空间联系及旅游可达性、旅游流与区域交通的耦合(协调)关系等科学问题,但是对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空间关联及耦合机制研究薄弱。四是在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方面,虽然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已较多地结合到交通与旅游地关系的研究中,但是方法创新和综合集成仍需加强,传统的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等数据在支撑复杂的公路交通网络与旅游发展时空关系及影响机理研究方面已明显不足,利用真实的公路交通与旅游流量大数据,集成多种研究方法,精细化地分析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时空关系、影响因素和耦合机制,仍需形成新的突破。

综合来看,上述问题的产生既有理论认知方面的阶段性不足,也有研究条件方面的现实性困难,而研究数据的获取难易和支撑程度,直接影响到交通与旅游发展关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现今,我国空前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带来的交通设施的进步和完善,公路里程不断增加、密度日益扩大、等级逐步提高,日益朝着网络化、综合化、系统化、高级化和高速化方向发展,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的同时,也改变了传统时空距离和时空观。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数据获取渠道和研究技术方法,为揭示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关系特征与影响机理提供了新的数据和方法支撑。公路交通是游客出游的重要选择,承载着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运用“路学”视角,并借助新的技术方法,重新审视和不断深化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及相关研究。

2 基于“路学”的研究框架

2.1 研究框架构建

伴随交通地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不断发展,由文化人类学者主导的“路学”研究,主要立足于民族志研究框架,将道路作为一种特殊空间,具有时间性、社会性、开放性和移动性的特殊空间,被不断地修建生产、实际使用、文化建构和社会消费[57]。同时,道路的延伸发挥了交通传播媒介的作用,不断扩大社会交往空间。因此,公路交通作为联系不同地方和旅游景区的重要载体,交通条件的变化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建构、文化重构、旅游建设等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路学”,构建了“公路交通—旅游地”系统的空间关联、耦合机制与优化调控的研究框架(图1)。

图1 “路学”视角下的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及其耦合关系

突破对道路空间单一功能的认知,形成多维度的功能认知体系。重新阐释道路空间在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变迁,从单一交通功能延伸到社会领域,融入社会属性,形成社会文化、经济生计、生态环境、政治权利4大维度。道路空间的形成加快了不同地方之间的人口流动性,提升了社会文化接触的机会和变迁;逐步改变着地方传统生计方式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体现了经济生计变迁;改善或阻断了生态连续性,影响生物生存环境和变迁;建设过程中涉及外部力量和当地人两类不同群体权利之间的博弈,体现了政治权利变迁。

拓展对道路空间单一价值的认知,形成多层次的价值认知体系。道路空间的价值就是自从建设、利用和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感知或认同程度,是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涉及使用价值、消费价值和文化价值。道路空间在建成后,其使用价值就彰显无遗;随着不同消费者的使用而逐步形成静态与动态相互结合的一定社会关系,逐步突显了消费价值;在道路所承担的社会意义变迁中,经过不断的建构和重塑,最终形成了对道路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表征,从而形成更高层次的文化价值。这三层意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关联互动的关系。

深化对道路空间单一阶段的认知,形成多阶段周期性的演进体系。借鉴“路学”对道路空间演进阶段的划分,可分为生产、使用、建构和消费4个阶段。其中,生产阶段是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交流和权利主导等方面的动机出发,形成修路的观念和目标,继而促成道路的修筑生产;使用阶段是道路空间建成投入使用的过程,表现为改善所联系地域之间的交通条件;建构阶段主要是道路空间意义的建构,不同时期建设道路都是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的,同时赋予了道路空间的社会意义,并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消费阶段是道路空间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而又一次升华,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引领下道路空间不再局限于物质空间,更体现为一种空间秩序重组、消费符号建构和社会文化重塑。

2.2 研究内容体系

立足“路学”,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生计和政治权利等维度探讨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时间发展变迁、空间结构演变和功能价值转变,试图解释交旅之间的耦合协调过程、规律和机制,具体研究内容体系包括:①理论建构。“路学”是公路交通和旅游地时空关系与影响机理研究的重要视角,交通和旅游的流动性带来了交旅空间结构研究的新视角和新范式,能够更好地揭示交旅耦合的时间过程、空间过程、综合特征和地方属性。将文化人类学的“路学”与人文地理学的“新流动性范式”相结合,对公路交通及其对旅游地空间结构与社会文化影响进行研究,探究公路交通与旅游的空间统筹、交旅融合及协调模式,为动态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研究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分析工具,进一步丰富交旅空间耦合的时空演变、空间优化和耦合协调等理论内涵及其社会实践。②时空演变。借助公路收费点的数据、交通流量数据和旅游地的统计数据,分析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空间关联的时间变迁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解析公路网络的节点规模、路径流量、网络拓扑结构和旅游地网络结构的空间关联的多时段动态演变特征,通过旅游可达性、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关联性及耦合协调度的测度,识别在公路不同建设阶段与旅游地的空间关系,分析发展过程中二者的交互响应关系,揭示其空间运行的规律特征和结构模式。③耦合机制。基于能够反映公路交通和旅游地耦合的影响因素,借鉴耦合协调理论构建公路交通和旅游地在空间运行过程中的耦合协调模型,从生态环境、社会文化、经济生计和政治权利等维度入手,结合公路交通建设、使用的自身特征和旅游地发展规律的综合判定,分析二者交互耦合的驱动机制与价值转换。对不同旅游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公路交通线路与衔接出入口,从交通与旅游地的同步相互协调或不同步相互背离等方面提出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空间协调优化的作用模式及其空间统筹与融合发展对策。④方法集成。随着智能化公路收费站数据和智慧旅游地管理系统的构建,为从地理学视角开展交通流特征解析及其与旅游地的空间关系研究提供了海量的可靠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大数据技术、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为海量的交通流信息综合处理及其与旅游要素的关联、匹配、耦合等多元分析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在上述客观结论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质性分析、结构方程模型、地理加权回归和面板协整等方法,提取和甄别影响交通与旅游融合的关键因子和作用路径,运用比较分析与综合归纳方法提出交旅空间耦合模式和优化路径。

3 结论与展望

3.1 结论

公路交通发展带来了交通流和旅游流的巨大变化,对旅游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综述相关研究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已在公路交通与旅游发展的关系、公路交通与旅游的流动性特征、公路交通对区域旅游的影响、交通与旅游可达性及其空间关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多是分别对交通和旅游的空间格局与演化机制进行的探究,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研究则主要体现在交通对旅游客流、旅游产业和旅游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对公路交通与旅游的流动性特性、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社会文化影响、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空间关联及耦合机制等研究较薄弱。而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时空关系及影响研究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科学问题;有必要将人文地理学的“新流动性范式”与文化人类学“路学”范式相结合,不断深化公路交通及其旅游地影响研究,将公路视为兼具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空间,基于其生产、使用、建构、消费等多元视角,全面深入地探究公路交通对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生态的时空影响,关注其引发公路交通和旅游地发生动态演化和综合效应,并重视运用精细化的流量大数据和现代技术方法分析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时空演化、影响特征及和影响机理。

“路学”为公路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基于“路学”可更好地阐述公路交通与旅游地的时间发展变迁、空间结构演变和功能价值转变。从公路交通与旅游地两大系统入手,立足社会文化、经济生计、生态环境、政治权利等维度,从空间关联、空间耦合和空间优化层面构建了公路交通与旅游地影响与耦合关系的研究框架,从而更好地揭示交通与旅游地空间的时间过程、空间过程、综合特征和地方属性,为建立多维度的公路交通对旅游地影响及管理体系,丰富旅游地交旅融合及管理对策研究的理论内涵提供参考。

3.2 展望

随着交通和旅游的蓬勃发展,未来公路交通和旅游地影响研究仍将是旅游学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今后的研究将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关注“路学”视角的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旅游地道路网络演化与文化建构及社会消费、公路交通影响下的旅游地空间生产与社会交往空间演化、“新流动性范式”的交通与旅游流动特征与作用机制、交通与旅游地的时空关系与耦合机制、交通对旅游地的影响维度与效应测度及机制分析、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模式与机理等研究内容和科学问题,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成果,挖掘和整合多元数据资源,综合集成多种技术和研究方法,强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的分析研究,推动“路学”和交通对旅游地影响研究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公路交通耦合交通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西藏2020年完成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35亿余元
繁忙的交通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大数据分析在公路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小小交通劝导员
数读2016年公路交通发展统计公报
公路交通技术2015年总目次
基于“壳-固”耦合方法模拟焊接装配
基于CFD/CSD耦合的叶轮机叶片失速颤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