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视域下三峡移民村史馆展陈设计

2021-11-29 06:42LiYun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11期
关键词:史馆展区移民

李 云 Li Yun

(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四川内江 641100)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不仅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文化哺育和精神支撑,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和源泉[1]。我国是世界上农业文明最古老的国家,在长达五千年历史中形成的乡土文化就是以农耕文明为主线,同时包含着绚丽多彩、浓郁独特的地域乡村民俗文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优秀传统和乡土文化伦理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肉与灵魂之中。乡村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乡村记忆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基石,乡村记忆承载着村民乡愁情感和文化传统,是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是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2]。村史馆是乡村记忆的重要场所,是乡村文化再生的外在表现。用记忆打捞历史,以乡愁展望未来,村史馆作为乡村文化振兴和发展的在地文化空间,致力于保护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生态,让村民享受历史文化资源重拾乡村记忆成为一种可能,同时留住乡愁乡韵,活化乡村记忆,重振乡村文化自信。睦和村作为三峡生态移民全国示范村,本身就承载了很多“移民精神”印记在里面。文章在睦和村史馆展陈设计中将人文历史、民族精神进行外化,重新对移民文化、地域文化要素进行研究、解构并重塑,以创意设计去推动乡村振兴,活化乡村记忆,以期实现乡土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探寻一条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振兴的创新之路。

1 睦和村史馆的建设背景与意义

重庆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地处三峡腹地、长江南岸,距涪陵主城区约30公里,环境优美,常年绿树成荫,花果飘香,面积1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00亩,辖4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89户,2246人,森林覆盖率达95%[3]。睦和村属长江三峡库区重点移民村,历史文化底蕴浓厚,拥有丰富的三峡移民文化和精神,是涪陵特色水果优质龙眼之乡。“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唐朝杨贵妃喜食荔枝也来自于此。2006年4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重庆考察工作时曾亲临睦和村视察工作,对睦和村在生态移民上所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近年来,睦和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从一个长江边上的小渔村,发展成春有枇杷、夏有荔枝、秋有龙眼、冬有脐橙,四季绿树成荫、花果飘香的特色农业村。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国家森林乡村等荣誉称号。目前睦和村正在筹建乡愁村史馆,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史馆的建设对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振兴乡村文化、丰富乡村文化生活都具有现实意义。

2 睦和村史馆展陈设计定位、原则及理念

2.1 设计定位

睦和村史馆总体定位为当代移民精神的传承地及体验地、外迁移民的精神原乡及寻根地,乡域文化传承中心及新时代文明的实践站。首先在展陈主题方面应明显区别于其他村史馆,应突出睦和村最具代表性的“移民精神”,突显其地域文化特色和设计个性。其次以睦和村移民文化薪传为经,以历史、民俗文化为纬,通过“传承”这一动态,将移民文化与当今睦和村的文旅发展有机融合来诠释。最后充分利用“村史馆”的既有空间,将展陈内容在移民这一主线外作更大范围的延伸,以呈现睦和村更为悠久、多元的文化资源,实现“移民精神”文化涵义的深层阐释。村史馆作为一个传承并延续历史文脉,提供公共文化资源的场所应该是一个具有纪念、陈列、展示、交流、教育、旅游和适量的休闲活动等功能的复合空间,但又不同于其他展览馆、博物馆。环境应该具有厚重、典雅、朴素、颂扬等氛围和心理影响,实现在村域背景下能融合丰富多样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2.2 设计原则

睦和村属长江三峡库区重点移民村之一,在对睦和村进行历史文脉的发掘与疏理中逐渐确立了打造以“移民精神”为特色的策划思路。在展陈设计中采取互为依托的板块布局,每个板块都有独立的主题,但各个板块之间又彼此联系,互为依托。在展陈构建中暗显地域性特点,主要突出“移民精神”及“和”文化,尽可能最少的改变现有建筑结构布局,注重展陈物品和建筑空间的依托关系。在展品陈设上始终秉承“活化记忆,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原则,以村落发展的历史为脉络,进行展陈设计创作。

2.3 设计理念

基于独特的历史文脉,睦和村史馆展陈设计遵循两个主要理念。其一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当加入新材料和新技术合理应用。因为只有汲取本土化的构造元素才能引起共情与归属感,所以材料运用方面多采用当地原生态的石材、木、竹,以及农村夯土墙面、青砖、砾石、青瓦和其他天然材料;营建技艺采用本地传统工艺,按照“提炼地域元素,凸显乡土特色”原则,使民族传统文化和建筑工艺、风格得到在地保护和有效传承。其次采用新乡土创新设计理念,既要着力于传统和历史文化记忆的当代语境构建,又要恰当地选择展陈的设计语言。通过对地域性乡土文化元素的提炼、解构与重组,采取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符号以新的形式语言应用到村史馆展陈设计之中,从而营造出具有地域性文化和精神归属感的特色展示空间,实现传统巴渝乡村文化景观的再生,达到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的目的[4]。

3 睦和村史馆展陈设计手法及板块主题表达

在睦和村史馆设计手法中,不仅采用传统的设计手法,还顺应时代的潮流运用现代科技、材质来进行设计[5]。村史馆室内展陈按空间语义进行内容板块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布局,通过空间传递的非物质形态(情感、文化、精神),构建板块之间的关联性与情感关系。展陈内容既有睦和村的微观,又有大三峡的宏观,展陈形式上力求多样、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的故事讲述和量化的信息堆积[6]。在设计参展动线时,运用时间轴线和序列空间的叙事方法,来形成“移民精神”功能动线,通过其他五个板块组成一定序列来剖析内容,使得每一主题都在符合视觉审美设计的前提下,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得到诠释,从而起到烘托和加强叙事功能的作用。同时在参观动线设计时结合观者的需求、习惯嗜好等,充分考虑了空间规划、展品尺寸、走廊大小等,提升参观者的观感舒适度,有利于游客有序的参观,不会遗漏展览信息[7]。

3.1 展陈空间布局图和表现手法探析

村史馆作为提供服务性和功能性的公共设施,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可以作为地域文化的具象诠释载体[8]。根据村史馆展览内容和展厅平面,如图1和图2所示,把展陈内容分为两层共五个单元,分别为:“前言”“情寄三峡”“水易乡移”“岁月箐华”“睦民和家”。村史馆展陈的整体风格定义为巴渝地域乡土村落为主,辅以局部现代设计元素加以呈现。保留了部分原有老村落的空间构建与视觉符号元素,以现代设计语境表达,隐喻时间交错与链接,重新定义空间的时代氛围:淳朴、蓬勃而真,所呈现的时间、空间层次,其平衡与张力,直至深远。整体展陈着重于对内容的诠释与解读,通过浮雕壁画、装置、图片文献及实物展示、适度利用触摸屏、投影沙盘等多媒体互动呈现手法,进行“链接式”和“浸润式”再现与渲染。构建一个活化乡村记忆空间,形象生动地将睦和村历史文脉、民俗风情及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集中、生动的展示。使得最终的展陈场所兼备历史的韵味、现代的美感与科技的展现效果。

图1 村史馆一层平面

图2 村史馆二层平面

3.2 展陈空间各界面及主题表达

根据展陈设计诉求,在主展线及空间形态组织规划时,应本着起承转合、合理有序、主次分明、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原则进行。通过空间及展墙的延展和变化,采用多层递进表达形式,立体、丰满,韵律感强;视觉主线鲜明,形式多样,富有特色。

前言展区是展陈设计的重点部分,它起到引介后续展陈的作用,对展览主题及风格的识别性建立至关重要[9]。如图3所示,前言展区设计简洁大气,开宗明义。以三峡移民精神为背景的浮雕艺术墙,结合移民群像雕塑,搭配简易台阶的基石造型与具有线条肌理的碑文刻字,生动刻画了移民“壮别故土、奔赴新家”的感人场景。充分展现了百万移民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宽广胸襟,凸显了舍家报国的高尚情操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在村史馆展陈设计中对地域建筑装饰元素的借鉴与重构,有助于空间参与者融入地域环境,强化体验认知[10]。展区的顶棚借鉴独具巴渝特色的穿斗式坡屋顶建筑符号,将其造型进行简化、提炼后采用干枯的稻草进行装饰[11]。入口右侧设置大型电子幕屏,滚动呈现以三峡移民为主题的珍贵图片和视频。幕屏背景用肌理凹凸错落的青基石造型,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为了增加展墙层级,顶底采用仿竹制射灯进行装饰和照明,光和影的虚实对比之间,营造出顶、地、墙相呼应的空间氛围,突出布展诉求,呈现空间美感。

图3 前言展区

按照参观路线,在前言展区左侧为情寄三峡展区。如图4所示,该展厅最具特色的是借鉴了传统造园“遮”与“隔”的造景手法设置了一个“观景玄关”:它巧妙借景长江山峦、流水等元素,融入了山地意象,通过几何构型模仿山体走势与展陈内容呼应[12],丰富了展示语言的表达,提升了观感[13]。展板利用深色木质曲线造型,借鉴巴渝吊脚楼立面和老屋檐造型的元素,以通栏联排的形式及饰面细致的木纹凹凸肌理,营造出一种巴渝地方民居独有风格氛围。在走廊展示墙面上以浅色凸出曲面造型贯穿,局部铺贴了抽象化的高山、流水元素装饰,配合LED白色暗藏灯带装饰,寓意为行于山水间领略自然之境[14]。该展区以一镜到底的艺术表现方式,主要对三峡移民工程、乡情村史、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历史大事件等以图文展板的形式集中来再现和描述。

图4 情寄三峡展区

水易乡移是体现移民文化及精神的重点展区,也是村史馆展陈设计的重要部分,位置居于馆内中心区域。如图5所示,该区设有移民签字按手印墙和移民文化墙。手印墙收集移民签字按手印的原件拍照,组合成一面墙,青石墙基底纹为睦和村地形图,借景长江流水元素,将流水元素提取为简单的几何线条作为造型分隔,既相互独立又情景相连,长江山水在此以抽象现代的方式,被重新诠释,寓意着村落文化源远流长,流动不息。整体空间在色彩上内敛而平和,颜色主要以白色、灰色、原木色为主,绿色作为辅助色进行点缀。白色作为空间的基色,如同构图中的留白,为未来创造了多种可能性。展区环境空间的色彩始终给展陈物本色呈现留有很好的“余地”,使其很容易从背景中“跳跃”出来。在移民文化墙展示区,用诗图并茂的方式,真实展现了睦和村“迁徏”“耕耘”“乐业”“宏图”的生活画卷。在移民新旧照片对比区,借以圆形、方形等基本几何图形,结合墙基的水形纹饰点缀墙面来对移民搬迁前后人、物进行对比,采用旧黑白,新彩色的对比手法,使其视觉效果更显庄重与震撼。简化提炼的风火墙、石门框元素搭配灯光做为隔断的装饰墙面,营造层峦叠嶂的远山的氛围,深灰色的石材搭配白色展墙,灯光与石板墙形成强烈对比,呈现出质朴又略显粗粝的肌理,既传统又充满现代感。展区中间靠墙端是方形钢化玻璃几何展柜,由于折射的物理作用,展厅变得极富轻妙感,对空间也起到了很好的视觉柔化的作用。这种玻璃材质本身极具“水”性元素,也很好的对应了睦和村“因水而生,依水而居”的地缘特征,极大提升了空间的灵动感。展示走廊上部分是木色,两端略微向外延伸,下部分为白色,是重檐马头墙的简化。村里重要展品可放置展柜沿长廊摆放,不同展品的某个角度都如同聚焦在弧形、方形、圆形的相框之中。

图5 水易乡移展区

村史馆里看变迁,老物件中忆乡愁。乡愁最重要因素是家乡中的空间意象,这种因故土而生的空间意象是构成乡愁的基础性要素。岁月箐华展区主要采用“情景再现”方式,以村历史文化特色为背景,以图文资料、实物展陈为主,并将展陈内容重点放在生产、生活、民俗家风的展示上[15]。如图6和图7所示,实物为村民捐赠、寄存等方式收集的各种老物件,这些旧物本身皆为乡村记忆,展现着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底蕴,见证着睦和村的风土人情、农事记忆。其中,用移民老档案及移民搬迁的各类文件(原件及复印件)构成了一面醒目的艺术墙,寓意移民工程的繁复艰难,构建了三峡移民的历史记忆。复原的20世纪70年代农村家庭生活场景,黄泥毛坯墙、锅台、水桶充满了温馨的回忆。馆内摆放的风靡20世纪80年代的老式电视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充满着年代感让人回味无穷。这些具体、碎化的记忆通过以“家”的场所为中心,进行艺术化的整合后,乡愁变得可见、可感、可触摸。一物、一景,伸展着睦和村乡村生活美学,生长出睦和村特有的意义与想象,成为新一代村民的精神原乡。

图6 岁月箐华展区1

图7 岁月箐华展区2

“和”是中国人的文化血脉,习近平同志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6]。对于中国人来说,以和为贵、与人为善,信守和平、和睦、和谐,是生活习惯,更是文化认同。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全国人大代表、来自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的村支书记刘家奇汇报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风趣地说“睦和村,和睦的意思,这个名字好啊!”睦民和家展区不仅展现睦和村以“和”文化为代表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民俗文化,还展示睦和村未来规划发展远景、领导关怀、所获荣誉表彰、历届村委书记、主任简介、党团群组织建设、乡贤榜、百寿堂等。如图8所示,展墙上以大面积的图文展版结合多媒体显示屏讲述睦和村在全国人大代表刘家奇为核心的党支部、村委的带领下,艰苦创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逐步走上了“旅游强村,产业富民”的发展之路,从长江边上昔日平常的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极佳人居环境、极具文明新风的温馨和谐家园。

图8 睦民和家展区

4 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大规模城乡建设持续展开,乡土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乡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是赓续乡土血脉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睦和村史馆建成后,活化了乡村记忆,成为传承历史文脉、促进乡风文明、承载乡恋乡愁、提升村民素质的新高地。村史馆既是新时代美丽乡村的亮丽风景,也是乡村文化振兴、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不单单只是记录村庄的历史,更应该能让村民通过村史馆意识到自己的文化,明白历史传承的价值和意义,对自己本村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参与感、自豪感,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睦和村史馆建成后推动了乡土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将成为整个三峡移民村的样板,也是走向乡村振兴之路的典范。

猜你喜欢
史馆展区移民
原辅材料展区:功能提升,绿色环保
卫生用品展区:产品多样化、细分化,创新趋向于提升使用感受
生活用纸展区:用心呵护,打造精致之美
要不得 千篇一律的村史馆
关于成立少先队队史馆的调查与思考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凝聚七十载风云 镌刻永不磨灭的追求——浙江日报报史馆侧记
InnoTrans室外展区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