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研究

2021-11-29 15:11:18余杰灿
魅力中国 2021年25期
关键词:导学法治道德

余杰灿

(广东省云浮市云浮中学,广东 云浮 527300)

我国当前的核心教育目标便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便是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有效举措,这是道德与法治教学前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导学开展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把道德与法治教育工作和现实结合起来,立足现实,增强未来意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认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于生活之中,得到知识的创新应用。

一、问题导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

(一)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问题导学法”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营造“自主探究”的教学氛围,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道德与法治思维。就前文分析而言,“问题导学法”是融合了近年来先进的教学方法,它更能构建一个高效、有效的课堂,应用得当可以轻松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

(二)有助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属于显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思维属于隐性,在以往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教师对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把控度不足。首先,对于学生显现出来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能力不强问题是教师最重视的一个点,而且也是教师极力解决攻克的教学难题,却没有重视学生的教育之隐性能力的培养;其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由于个体差异不尽相同,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是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很难针对性地开展专业辅导;其三,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的隐性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体现出不足的地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化解这个问题而会让教师选择性的忽视。基于这些问题,“问题导学”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途径,“问题导学”是基于初中知识基础上针对性设定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成效分析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具体情况(学习动态、学习态度、学习困惑等),及时地、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方法。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教师教学思想上的创新,学生学习思维上的发展,简而言之就是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改进教学方法上可以结合应用“问题导学法”和“问题情境教学法”,以此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能力,最终指向学生创新精神的良好培养。

(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意愿,又称学习兴趣,要想指向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那么教育教学之首要便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拥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体验,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大有裨益。诚如我国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言:“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不在于学生聪明与否,而在于学生成功体验与否。”在成功体验的引导下,学生会爱上学习,自主学习,进而创造性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品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利用问题导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以问题导学为核心,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以“问题导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核心关键。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更高,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诉求也更高,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将问题导学的应用作为自己能力提升的方式之一是极具价值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学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觉得问题新颖,那么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兴趣就会更高,再加以教师的引导,学生基于教学内容上的理解就会有新的认识,以此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新的思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在问题导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掌握问题导学的核心和关键:第一,问题和教学内容主体明确,在问题的开端便让学生知晓本问题的核心主题,同时问题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和教学内容形成关联,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到教学内容,在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思考问题所表达、阐述的观点。第二,直观清晰,问题要直接反映观点,并且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清晰明了,学生可以紧抓核心要领。第三,创设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在不超出学生理解范围内让学生从问题的角度去学习知识,领悟知识,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兴趣。第四,问题内容需要筛选,选择对学生有引导价值的问题,防止学生在问题观看中养成不良的作风。

比如在讲《根本政治制度》中可以创设问题,让学生思考西方国家盛行的资本主义制度和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差别。让学生在基于问题的思考下,锻炼能力,淬炼思维,最终指向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培养。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的过程中始终坚定我国的制度,这就是我国四大自信之一的“制度自信”。在问题导学教学中学生会思考我国制度与西方国家制度的异同,以问题为引导,从新的角度去审视我国制度之优势,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解我国制度,更能培养学生“客观求实”的创新精神。

(二)以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问题导学的本质是“学”的前移和“教”的后置,即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现翻转,这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在问题导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的首要学习任务是思考和并探讨相关教学内容,从而打好学习基础。需要强调和注意的一点是,为学生制订问题导学学习任务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结合教育教学的根本需要,针对性地制定学习任务、下放学习任务、创设问题,注重形式的同时又要注重细节,而不仅仅只做表面浅层次的工作。基于这种情形之下,学生在道德与法治的学习过程中有目标,有指引,有思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打下基础。

比如在讲解《世界多极化》的课堂教学中,该堂课的核心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认识到国际竞争力实质上就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要想在世界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加大科技研发,更要重视社会发展中的潜在动力。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导学的方法以当今我国“华为困境事件”创设两个问题:第一,华为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在这样的困境之下反映出的我国和世界的问题是什么?第二,华为要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当前这种困境?通过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世界多极化”的核心,进而透彻的理解当下世界多极化的内在因素(我国)和外在环境之间(其他国家)的相互关系。

在这样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当今世界的“暗里角力”,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小小的一件事洞察世界格局,这是对事物的深层次认知,同样也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

(三)问题导学下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加强师生课堂互动

问题导学之下,教师将部分职能下放,这是一种以学生自身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展现出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最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模式,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思考教学内容,教师教学方式由主讲到主导过渡,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记录到自主学习过渡,以此实现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教学和学习相互制约又不互相影响,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导学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之后让学生花十五分钟的时间思考探讨网络的崛起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其间,学生交流密切。在此之后,教师针对各个小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汇总,然后给予学生建议,这样,整个课堂充满活力,进而推动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

在以问题导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吸纳其他同学的观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广纳百川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大有裨益。

(四)以问题设定导入学习目标,明确培育方向

学习目标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在问题导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设置问题,在问题中导入学习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学之首要,同样可以明确课堂教学的培育方向。问题设定需要遵循的原则有四点,第一,有效地将教学任务融入问题当中,让学生基于教学知识上探究问题;第二,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教学价值,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教学内容要设定不同的教学问题,要切合教学内容之核心;第三,在设定问题的过程中,要以学生实际情况针对性地设定问题,要切合学生学习之实际,有效地让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第四,在设定问题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以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以此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下完成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更能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学习是生活的缩影,从而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创新知识学习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发展学生从生活中探求、溯源知识的能力。

比如在《网络交友新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细致充分地分析,并将教学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然后按照实际情况制定明确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课堂教学知识及能力目标:理解网络交友的双面性;过程及方法目标:以问题导学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的情感,能够合理科学地利用互联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性使用网络、遵守规则的意识,更多的是将网络作为一种媒介,而不是全权依赖于网络。在此基础上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网络,科学合理地应用网络。

通过教学目标的预设以及培育方向的确定,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目标,有方向,再加以问题导学的应用,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以此达到教学目标。同样在基于问题的沟通和交流上,学生的意见得到了表达,主观思想得到了体现,所以在问题导学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关关系更为融洽,有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构建。

(五)问题导学借助信息技术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问题导学应用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设计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利用借助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问题的呈现,促使问题或任务情景的设置更加形象、逼真。当然教师也可以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实情境设置问题,创设模拟情境,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通过实际情形展示给学生,鼓励学生通过发现、提出、分析、探究等方式来解答问题。

比如在《成长的节拍》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网络时代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负担有哪些?如何正确的认识运用网络?在学生思考之后,通过多媒体呈现网络给时代带来的便利和负担的小视频,让学生客观真实地认识网络,培养学生“双向性”思维,即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好的一面,同样也有坏的一面,以此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最终指向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初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有先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有专业能力提升作用。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利有弊,问题导学的应用亦是一样的道理,它的教学实效性还需要不断地实践才能逐渐优化、完善,以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猜你喜欢
导学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