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导向

2021-11-29 05:24彭维锋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工人阶级劳模工匠

■彭维锋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根植于中国土壤、彰显中国劳动者思维、契合历史和现实发展诉求的精神品格。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系统阐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体属性、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和弘扬路径,继承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深化并发展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中国属性、时代品格和实践导向,为新时代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劳模工匠群体的劳动创造和地位作用,多次就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形成了关于“三种精神”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饱含深情、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深刻,科学界定了“三种精神”的丰富内涵,廓清了当前困扰和束缚社会各界关于“三种精神”的思想理论迷雾,回答了事关“三种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实践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是理论创新的成果、创新智慧的结晶和创新思维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劳模工匠群体、对劳动人民的充分肯定、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发展和弘扬“三种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劳模先进、高技能人才、产业工人和全体劳动者的热情和活力,进一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和有力思想武器。

一、对“三种精神”生成主体的评价及其内在逻辑

(一)总体性评价

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是共和国的功臣。”[1]这个评价言简意赅但又意蕴深远。众所周知,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劳模先进发挥了中流砥柱的重要作用;同样,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征程中,劳模先进也同样是重要的依靠力量、骨干力量、支撑力量和精神力量。可以说,这里所强调的“民族的精英”,是立足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时段,对劳模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作出的历史论断;“人民的楷模”,是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对劳模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作出的历史论断;“共和国的功臣”,是立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近百年的历史时段,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探索实践中,对劳模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所作出的历史论断。

2013年4月28日,在全总机关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2]2014年4月30日,在乌鲁木齐接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代表并同他们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先进人物,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是祖国和人民的骄傲。”[3]2015年4月28日,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4]2018年10月29日,在中南海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是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5]毫无疑问,在2020年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人民、共和国的视角来评价劳模,无论是高度还是广度,都更宏大、更全面、更高远;特别是在民族和人民的评价视角之外,又立足于共和国的评价视域,强化了劳模先进对于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大贡献,强化了劳模先进在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刻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对劳模先进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认可,也切实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治国方略、执政理念、思想作风和百姓情怀。

(二)政治性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国家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始终高度重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始终高度重视发挥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作用。”[1]这是对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的政治性评价,从政治上、根本上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关系到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地位,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运事业的发展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望未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的领导阶级地位,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不能只当口号喊、标签贴,而要贯彻到党和国家政策制定、工作推进全过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各方面。”[2]重视劳模先进和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是由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是由我们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决定的。要坚持和落实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方针,必须高度重视工人阶级为代表的劳动者群体,切实提升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体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社会地位、文化地位,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体的体面劳动、幸福劳动,切实增强劳动的荣誉感和获得感。作为工人阶级和劳动者的杰出代表,劳模群体具有鲜明突出的政治性、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模先进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带领更多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众志成城、同心筑梦。三个“始终”,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贯性;两个“高度重视”,充分体现出劳模先进、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和国家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

(三)历史性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与祖国同成长、与时代齐奋进,奏响了‘咱们工人有力量’的主旋律,各条战线英雄辈出、群星灿烂。”[1]这是对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的历史评价,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从1950年党和国家首次表彰劳动模范,到2020年共召开16次表彰大会,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共计34008人。可以说,这个优秀的劳动群体,为党和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劳模先进通过积极参与劳动竞赛和建功立业活动,为改变新中国贫穷落后的经济社会面貌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新创造、无私奉献;改革开放新时期,劳模先进立足改革开放的历史场域特别是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党和政府、工会组织建设的各级各类平台为依托,为改革发展、社会进步、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一论断中有两句话传递出劳模先进的成长规律:一句是“与祖国同成长”,表明劳模先进以胸怀全局的高度,构建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另一句是“与时代齐奋进”,表明劳模先进以与时俱进的品格,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自我、开拓进取。

在革命战争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进程中,赵占魁、吴运铎、甄荣典等劳动模范,以“劳动好、学习好,又能公私兼顾、不自高、不夸大,永不脱离群众”的精神风貌,以及“忠于革命、精于业务、勤于学习、善于创造、团结干部、联系群众”的精神境界,创造并丰富了具有革命战争年代特色的劳模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独特思想和精神风貌,为动员和鼓舞边区人民战胜困难、坚持抗战提供了坚韧强劲的精神动力,为边区革命和建设的生存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历史征程中,孟泰、王进喜、邓稼先、蒋筑英、时传祥、马万水、马六孩、马永顺、马恒昌、王全禄、王崇伦、田桂英、申纪兰、吴运铎、张秉贵、赵桂兰、赵梦桃、常香玉、梁军、尉凤英等先进模范,以超额完成任务、推广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在经济生产方面的贡献,以及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并深化了具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色的劳模精神,成为激励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袁隆平、吴仁宝、许振超、包起帆、孔祥瑞、窦铁成、王启民、邓建军、王顺友、吴登云、吴大观、孔繁森、王乐义、王有德、王选、王洪军、史来贺、任长霞、多吉、达吾提·阿西木、宋鱼水、张云泉、李斌、杨丽、徐虎、郭凤莲、彭隆荣、智呼声等先进模范,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也为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树立了信仰坚定、胸怀全局、爱岗敬业、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坐标。

(四)现实性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发挥了主力军作用,用智慧和汗水营造了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1]这一段是对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的现实评价,从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的现实角度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特别是以劳模先进为代表的产业工人群体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成为建设“四个伟大”的主体力量、中坚力量、骨干力量和有生力量。郭明义、巨晓林、高凤林等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模先进和大国工匠,秉持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岗位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从平凡成就伟大、从普通成就卓越,以实际行动推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这段讲话中有几个关键词:拼搏奋斗、争创一流、勇攀高峰。拼搏奋斗,是情感态度和思想作风;争创一流,是劳动目标和内在追求;勇攀高峰,是劳动愿景和理想信念。可以说,这几个关键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是我国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所彰显的劳动态度、劳动品格、劳动操守和劳动风范。那么,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如何才能发挥主力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两种路径,也就是讲话中所强调的“智慧和汗水”。第一是智慧,就是要智慧劳动、创造性劳动,就是会干、巧干,而不是蛮干、乱干、瞎干、盲干;第二是汗水,就是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用汗水浇灌劳动之花,就是要苦干、实干、真干。只是会干巧干,却不能够苦干实干,就可能根基不牢甚至流于投机取巧;只是苦干实干却不能够会干巧干,就可能事倍功半、劳而无功。只有既苦干实干,又能够会干巧干,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相结合,才能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也才能催生“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劳动氛围,以高效劳动彰显“中国梦·劳动美”的价值追求和审美追求。同时,也正是因为拥有了“智慧和汗水”,劳动美才绽放出劳动的璀璨华光——劳动之所以美丽,就在于美在勤劳、美在诚实、美在知识、美在创造。

(五)对劳模先进的重点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响应党中央号召,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积极投身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为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作出了突出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在这场抗击疫情的雄壮斗争中,产生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他们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不愧为新时代最美奋斗者!”[1]这一段是对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的重点评价,从当下也就是在重大历史关头的伟大贡献来解释为什么要重视工人阶级和劳模先进。

毫无疑问,劳模先进所具有的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充分体现在这个群体始终与国家同心相契、命运与共,与时代紧密相连、与时俱进。在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模先进都体现出强烈的先进品格、时代特征和引领取向。因此,在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抗疫斗争中,也同样涌现出了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等一大批劳模先进,为抗击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全体劳动者一起共同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彰显了劳模智慧、劳模精神、劳模力量、劳模担当,也生动彰显了劳模先进“信仰坚定、忠于祖国、立足本职、胸怀全局”的精神内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2020年各级各类劳模先进评选工作,向为抗击疫情作出重大贡献的劳动者倾斜;按照2020年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筹委会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评审出了300名抗疫先进个人,占总体表彰名额2493人的近1/8。

总起来讲,在党的领导下,作为“三种精神”的生成主体,劳模先进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重要建设力量和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无论是历史评价、现实评价还是当前评价、重点评价,习近平总书记对“三种精神”的生成主体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了劳动先进的崇高精神、重要地位和巨大贡献。

二、“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及其辩证关系

(一)“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1]可以说,这段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明确界定“三种精神”的科学内涵,对于社会各界认识、理解和把握“三种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一,劳模精神的内涵是“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其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指的是职业品格,包括岗位意识和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指的是优良作风,包括奋斗意识和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指的是人格境界,包括名利意识和奉献精神。可以说,“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劳模精神的本质特征,体现了劳模对国家、社会、职业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和舍我其谁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劳模精神的品质体现,劳动模范是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积极实践者,踏踏实实、奋发图强、勇于挑战、敢为人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埋头苦干、求真务实、创新创造。“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则是劳模精神的价值追求,彰显的是劳模先进心甘情愿、默默坚守、身心投入,不追求声名和个人私利。毫无疑问,虽然劳模精神内涵的所指随着历史变迁、语境变化而被赋予相应的时代元素;但劳模精神所体现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精神指向,却始终如一、从未改变。

第二,劳动精神的内涵是“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其中,“崇尚劳动”是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充分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1],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通俗地讲,只有崇尚劳动,劳动者才能渴望劳动,才能“想干”。“热爱劳动”是培养正确的劳动态度,促进劳动者能够自觉劳动、积极劳动、主动劳动。通俗地讲,只有热爱劳动,劳动者才能喜欢劳动,才能“爱干”。“辛勤劳动”是对劳动过程及其强度的充分肯定,表明要充分遵循劳动的客观规律以及要达到的劳动强度,体力劳动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智慧和心血。通俗地讲,只有辛勤劳动,劳动者才能“苦干”。“诚实劳动”是对劳动者品德的客观规定,表明劳动要踏踏实实、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实事求是。通俗地讲,只有诚实劳动,劳动者才能“实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包含了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品德四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基于此,劳动精神就是正确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劳动过程、劳动品德;通俗地讲,就是四个“干”:想干、爱干、苦干、实干。

第三,工匠精神的内涵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其中,“执着专注”是精神状态,是时间上的坚持、精神上的聚焦;“精益求精”是品质追求,是质量上的完美、技术上的极致;“一丝不苟”是自我要求,是细节上的坚守、态度上的严谨;“追求卓越”是理想信念,是理想上的远大、目标上的高远。“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包含了精神态度、品质追求、自我要求、理想目标四个方面的丰富内涵;通俗地讲,就是会干、巧干、干好、干完美。

实际上,系统考察工匠精神和劳动精神之间的内在逻辑,我们会发现,工匠精神是在劳动精神内涵之上的进一步跃升。通俗地讲,就是在想干、爱干、苦干、实干的基础上,解决了如何使劳动更专注、更专业、更高效、更科学、更富有创造性的问题。因此,从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是一种跃升,也就是实现了从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到可持续劳动、高效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完美劳动。通俗地讲,就是从想干、爱干、苦干、实干,到会干、巧干、干好、干完美。概而言之,工匠精神既体现了敬业之美的精神原色,又表现了创造之美的品质追求,更展现了追求之美的价值升华。

(二)“三种精神”排序的内在逻辑

如果按照“三种精神”概念的外延来排序,毫无疑问,劳动精神的外延最大,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属于劳动精神的一部分,都包含在劳动精神之中;至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可以遵循重要性或提出时间先后的原则进行排序。按照这样的逻辑,排列次序应该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从这个角度考量,讲话中“三种精神”的排序,似乎是不符合逻辑规范的。但事实上,在似乎不合乎逻辑的话语排序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

众所周知,从历史维度看,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劳模先进始终是一个发挥重要作用、担负重要功能、作出重大贡献的群体,始终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4]从政治维度看,劳模选树制度既是中国制度自信的重要构成,也是党治国理政的一项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因此,劳模选树制度和劳模精神,就具有了极为丰富的中国属性和中国特色,也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

毫无疑问,无论是劳动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不是中国所特有的精神品质;一个劳动者,无论古今中外,只要是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了劳动精神或工匠精神,就可以说具备了相应的精神。比如古希腊、古埃及的劳动精神,比如德国、瑞士、日本的工匠精神。但劳模精神却是中国特有的精神品质。总起来看,之所以按照“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进行排序的原因就在于:

第一,基于“三种精神”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来进行排序。在我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三种精神”各自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上所述,劳模精神最重要,因此要排在前面。

第二,立足于“三种精神”与“四个自信”的密切程度来看,劳模精神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神内核,因此要排在前面。一言以概之,劳模精神排在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之前,既是继承传统、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中国属性、彰显中国特色、增强“四个自信”的理论必然。

第三,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种精神的时间先后来排序。2013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重点强调了劳模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意义和重要作用;2014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乌鲁木齐同劳模先进代表座谈时,首次提出劳动精神;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论述三种精神的先后顺序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三)“三种精神”的逻辑辩证关系

第一,从“三种精神”产生的主体来看,劳模精神来自于劳模群体、劳动精神来自于劳动者群体、工匠精神来自于工匠群体;所以,其精神内涵有差异之处,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同时,尽管主体不同,但无论是劳模还是工匠,首先都是劳动者的一员;因此,“三种精神”的内涵应有其相通之处,也就是具有普遍性。一言以概之,无论是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其精神的原初基因都是来源于劳动精神;甚至可以说,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其本质上也是一种劳动精神,是劳动精神向更高层次、更高阶段的发展和跃升。

第二,从“三种精神”的逻辑关系来看,其涵盖了劳动精神的不同发展阶段。劳动精神可分为三种层次。第一层次是劳动精神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作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应该具备某种精神特征,即“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也就是具备想干、爱干、苦干、实干的基本劳动素养。第二层次是劳动精神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作为一个专业的劳动者,也就是工匠应该具备某种精神特征,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也就是具备“懂技术、会创新”的专业劳动素养。第三层次是劳动精神的高级阶段,这个阶段作为一个模范的劳动者,也就是劳模应该具备某种精神特征,即“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也就是具备“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卓越劳动素养;也就是说,劳模精神除了具备基本劳动素养和专业劳动素养之外,还要兼具价值性劳动素养,也就是具有信仰坚定、胸怀全局、担当奉献、引领示范等精神品质。所以,“三种精神”分别代表着劳动精神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三种精神”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初级阶段、中级阶段、高级阶段之间的关系。

第三,从“三种精神”的价值导向来看,劳模精神具有政治性、引领性、示范性、全面性;工匠精神具有专业性、技术性、专注性、严谨性;劳动精神则具有普遍性、广泛性、基础性。实际上,对于劳动者而言,从劳动精神到工匠精神再到劳模精神的发展阶段,就意味着从一个合格的劳动者到专业的劳动者再到楷模型的劳动者的发展过程,也即劳动精神(合格的劳动者)—工匠精神(专业的劳动者)—劳模精神(楷模型的劳动者)。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完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持续性劳动—科学劳动—创造性劳动—完美劳动—引领性劳动—幸福劳动”的劳动理论与劳动实践的跃升。

三、弘扬“三种精神”的思想实践路径

毫无疑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不仅需要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也尤其需要千千万万劳模工匠、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由此,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如何进一步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分别针对劳模先进、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党委政府、全社会、大中小学提出要求。可以说,这些要求既宏观又具体、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指导性,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力发扬“三种精神”的高度重视、统筹安排和具体指导。

(一)对劳模先进弘扬“三种精神”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这次受到表彰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千千万万奋斗在各行各业劳动群众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希望大家珍惜荣誉、保持本色,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1]讲话除了肯定、鼓励和激励之外,更多的是鞭策和要求,特别是对劳模先进的思想、态度、行动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

可以说,在实践中,大多数劳模先进都能够保持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引领性;但也有极个别的劳模先进,因为种种原因特别是有骄傲自满情绪,不能够保持先进性,不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讲话对此委婉地提出批评。对劳模先进而言,必须从自身做起,始终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严格要求、不忘初心,不断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奉献意识、先进意识,特别是切忌骄傲自满、自高自大、目空一切,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大力弘扬“三种精神”。总起来讲,劳模先进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学习。重点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重要论述,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要文件、政策、方针。目标是坚定信仰、统观全局、精准定位、明确方向。

二是要提升素质。重点是提升技术技能素质。学习专业知识、行业知识、技术知识、技能知识,特别是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导向性、专业性的技术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创新。目标是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提升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继续成为本专业、本行业的行家里手。

三是要提高修养。重点是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学习各类社会科学知识,加强人文修养,提升个体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心理素质、情感态度、道德修养等。目标是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言谈举止、人生境界。

四是要做好规划。重点是做好人生发展规划。要准确判断自己所处的职业方位和发展阶段,设定目标愿景,做好人生规划特别是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是摆脱舒适区,强化发展思维,挑战自我,实现更大突破。

五是要强化引领。重点是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特别是强化团队建设,加强劳模工匠工作室建设。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抓手为平台,通过传承创新、共建共享的理念,实现传帮带、扩大影响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弘扬劳模工匠精神,强化劳模工匠担当,建设示范引领平台,作用发挥抓实落地。

(二)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弘扬“三种精神”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新形势下,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继续学先进赶先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格鞭策自己,焕发劳动热情,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道德,将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作为自觉行为。”[1]毫无疑问,实现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对美好生活、幸福生活的期待,都离不开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和创造性劳动。这段话清晰指明了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弘扬“三种精神”的思想路径:一是要树立学习目标。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立足于国内国外发展大局和个人发展现状,努力向劳模先进学习。二是要刷新行动理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提升劳动品德。在劳模先进的精神感召下,进一步激发劳动热情、践行工匠精神、坚持职业道德。四是要培养劳动习惯,始终坚持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三)对党委和政府弘扬“三种精神”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尊重劳模、关爱劳模,贯彻好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推动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1]如果将讲话与之前的论述进行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讲话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温度。特别是重点强调了“完善劳模政策,提升劳模地位,落实劳模待遇”的具体问题。

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必须通过态度上、政治上、经济上、权益上的不断改进,创造有利于劳模先进成长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培养培育更多劳模先进。概而言之,各级党委和政府需要站在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通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重视劳模、关心劳模、爱护劳模、服务劳模,切实体现党和国家对劳模的高度重视、关心支持和真诚爱护;要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更多有利于劳模成长进步、素质提升、精神彰显的方式方法,支持劳模发挥榜样功能和带头作用。事实上,这段话的重要意义在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好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其中之一就是体现在如何“尊重劳模、关爱劳模”上,而且要贯彻执行、落到实处。切实实现尊重和关爱劳模,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完善劳模政策。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劳模培养、选树、管理、服务等方面已相对成熟;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些还需要继续补充和丰富,特别是劳模动态管理机制、劳模学习交流机制、劳模宣传教育机制、劳模示范引领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劳模先进要“继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方面,也就是在劳模先进引领作用发挥、荣誉获得后的督促激励、素质能力的教育提升、交流合作的平台搭建等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空间。

二是提升劳模地位。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地位。继续增加劳模先进在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团组织大会代表中的比例;将劳模先进纳入党管人才的总盘子中统筹考虑,放到与其他各类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劳模先进“三金”(春节慰问金、生活困难补助金、特殊困难帮扶金)标准,增强劳模先进的获得感;做好劳模服务工作,比如劳模在就业、就医等方面,提供专家绿色通道、享受门诊自费部分全免等。

三是落实劳模待遇。劳模待遇主要指的是荣誉津贴、医疗补助、养老保险政策、就业与失业保障、困难帮扶等方面的待遇。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举措,切实提升劳模的经济待遇,让劳模这个亿万劳动者的杰出群体,获得党和国家的全面肯定,实现地位和待遇的全面提升。特别是充分遵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规律,制定与劳模先进的贡献、荣誉相对应的经济待遇标准,大大提升劳模先进在经济待遇方面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示范作用,也才能有助于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才能让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看到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美好前景,才能促使更多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竞相涌现。

(四)对全社会弘扬“三种精神”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全社会要崇尚劳动、见贤思齐,加大对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宣传力度,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弘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1]对全社会而言,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必须做到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大对劳模先进的宣传力度和广度。强化社会舆论导向,构建弘扬“三种精神”的价值认同体系。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载体,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模、热爱劳模、关心劳模、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强化对劳模先进的宣传深度和温度。通过大众化、故事化、时代化、生活化、日常化的讲述方式和内容创造,讲好劳模故事、讲好劳动故事、讲好工匠故事,推动“三种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进入劳动者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培养全社会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推动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

(五)对大中小学弘扬“三种精神”提出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培养一代又一代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1]对大中小学而言,要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必须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要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这就是通过专题教育解决学生劳动价值观层面的问题,特别是改变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愿劳动、不爱劳动的现象。二是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这就是系统解决学生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劳动技术、劳动品德、劳动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愿劳动、想劳动、爱劳动、懂劳动、会劳动。通过系统教育和专题教育,培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总之,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种精神”的重要论述精神,清晰认识、科学阐明和学习掌握“三种精神”的内涵及其逻辑关系,充分理解把握和创新探索“三种精神”的弘扬路径,对于进一步弘扬和践行“三种精神”,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工人阶级劳模工匠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