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敏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院校会计教育需要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对会计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优化,为其提供更加具有实务性的学习平台,而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教育依然走的是精英教育路线,同时呈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由此将使其培养的会计人才难以与市场需求高度契合起来,同时也将难以适应社会上会计岗位的需求。在会计电算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也在发生改变,积极融入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化手段将成为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体系变革的重要基础。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技术在日常生活以及工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涉及大量数据的会计管理工作中,更加需要通过智能化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整合汇总,以此更好地为评估企业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现阶段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会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为培养更多实践性强的会计人才奠定技术基础,进而推动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发展。以下将对“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优化路径的探究,以期为推动我国会计事业转型升级提供保障。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会计专业,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性的会计工作时出现难以快速开展的工作困境,尤其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将智能化平台融入会计管理工作中,因此在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强化学生对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的运用力度,使其能够基于互联网技术实现对会计管理问题的优化解决。
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全新的技术形态,在这种新技术的支撑下,企业的决策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现阶段,尽管部分高职院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互联网+”背景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未得到体系化的构建,部分高职院校在现代化科学技术引进过程中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等现象,使得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缺乏科学化的引导,使得学生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难以得到提升。其次,则是部分高职院校花费更多的经费用于聘请专业人员开展讲座上,但由于仅仅是纯理论的讲授,也难以提升整体的培训效果。再者,则是部分教师并未充分意识到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重要性,在专业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模式的束缚,使得整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创新性,难以适应现代智能化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
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开展的频率持续不断,尤其会计管理工作与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评估具有直接联系,因此就需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以此为推动企业会计管理工作高效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在互联网技术融入企业会计管理的趋势下,高职院校在培养企业会计人才的过程中更加需要明确培养理念和模式,充分意识到互联网平台在会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为学生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提供良好的平台,以此使得会计管理模式能够契合新时代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在企业会计管理理念的传达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收集整合,为学生提供优秀企业会计管理的案例,并基于现代企业中常见的会计管理软件平台的使用情况,引导学生通过在互联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学习的方式完善自身知识结构,以此提升学生对现代化会计管理软件的认知。
会计学的教学模式应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动力,以实际问题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在会计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会计教师由讲师、班主任转变为会计员、组织者、讲师和辅导人员。会计学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知识向能力转变。会计教学内容要体现技术综合应用的要求。目前,由于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一般是以会计法和会计理论为基础,辅之以实际操作,对案例说明不多,或者只讲会计理论,直到理论讲完为止。只侧重会计理论教学,人为地把会计理论和实践相分离。在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中,有必要突破以往理工科课程“学科体系”的指导思想,在掌握必要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突出技术应用的综合训练,加强实际操作和技能训练的能力。在会计教学中应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开放教学,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让学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丰富和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形成一种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在教学中采用模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要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重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胜任会计工作所需要的会计素质。
高职院校会计学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围绕专业岗位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进行。完善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界限,注重能力培养,把课程体系贯穿于会计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把会计理论与会计应用结合起来,把会计改革与会计发展结合起来,把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强化实践性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衡量标准的重要补充,职业技能鉴定体现了双重认证制度的要求。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与实际工作紧密相结合,要将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考试相结合。会计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完成培训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后,可申请国家认证的会计学专业证书,获得会计学专业英语应用能力证书,计算机应用能力证书,ERP培训证书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发展就业市场,为学校、企业和社会之间的沟通搭建桥梁。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要通过讲课、讨论会和其他形式来开展,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流、协调和适应能力。会计不仅要处理数字,也要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计师事务所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学生掌握必要的思维和技能来应对这些不确定性。其专业能力不仅包括实践能力,还包括非技术能力,如合作、公关、冲突解决和心理承受等能力。大学会计学课程设计要注重专业实践,注重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学会计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会计人才。要提高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环境,熟练地完成实习任务。建构会计实习教学体系,一是使实习课程与岗位要求紧密结合,增强针对性。第二,注重与理论教学同步,以实践指导教学。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构建“校企合作”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产学结合的教学运行模式。在学校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组织见习学生开展实习活动,促进会计教育与会计工作“零距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培训计划,开展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学校设有会计教学实验室,模拟各种实际经营环境。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操作环境,使学生在会计实验中,通过“实践训练”和“强化训练”,成为一名有经验的实习会计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对会计原理、财务、成本、税收、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培训。设立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中心是高职院校会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也是降低实习成本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创建会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实用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使会计教育公开化。要了解会计市场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促使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要加强会计理论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及时补充知识的不足,拓宽视野。要提高师生实际操作能力,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如语言表达、沟通、团结协作等。校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学生直接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实际能力及综合素质。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的便利性使得传统的会计人才管理模式得以创新变革,由此为推动企业的平稳发展提供更高素质的人才保障。会计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以及经济效益评估工作质量,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中的问题,使得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现代经济领域发展的需求,进而为提升会计管理效率和质量水平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