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吴佳男
今年8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中,由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医院”)负责组织申报、开展建设与考核验收的“临床医学”一级学科,获提档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成功跻身“冲一流”建设梯队。
“对标国内一流,建设高水平优势学科集群,深入推进重点专科提升工程。”附属医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刘华锋表示,这是继2013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6年进入省级“攀峰”重点学科建设行列后,大学和附属医院的又一重大突破。
高质量发展新时期,附属医院将以实施新一轮“冲补强”提升计划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党代会“1133”发展战略和医院党代会“三步走”战略,践行“两个建设”“五大工程”战略思路,坚持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主体地位,进一步完善学科规划、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支撑保障、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将医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现代化医院。
“爱院、求实、创新、奉献”。附属医院坐落于南粤明珠湛江市,前身为湛江医学院附属医院,1970年正式开院收治患者,1992年易名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正式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51年以来,医院已发展成为粤西地区规模最大的综合三甲医院,粤西医疗卫生系统排头兵,区域唯一一家集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医学中心。
“医院当下的发展,缘于最初的人才架构和中后期的硬件投入,加之各阶段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砥砺前行。”刘华锋介绍,建院之初,医学院“广纳天下英才”,先后奔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引入北京和平医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医院的郝新光、李达道、程爽等学科精英,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20世纪90年代,湛江市两座最高的楼,是附属医院的门诊和住院楼。”刘华锋回忆,除了高起点的人才队伍,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医院带来的高规格硬件建设,也成为医院突破发展的巨大动力。不过,亦受区域经济布局等因素影响,20世纪初至2017年,医院发展历经了一个相对缓和的阶段。直至2018年,才再次迈入快车道。
刘华锋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医学博士,肾脏病内科主任医师,内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主持工作),湛江市慢性肾脏病防控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曾被列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培养人才。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发表SCI收录论文最高影响因子11.45。
“踏实肯干,稳扎稳打。”刘华锋表示,医院院训中的“求实”最能代表医院员工的品格。多年来,医院扎根粤西,立足区域基本医疗服务和危急难重症患者诊疗,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于“人”;当下和未来发展,同样需要人强马壮的队伍和全员持续的凝心聚力。
2020年初,管理团队提出的目标之一,是再造政府放心、患者满意、员工幸福的医院。近3年间,医院的患者满意度以每年10%的比例稳步提升;在“幸福附院”工程建设中,医院以“公正公平”为前提,将职工幸福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落脚点,践行“少有所学,老有所养,劳有所得,困有所扶,居有所安,闲有所乐”理念,党建和工会齐抓共管,大大提升了员工身份认同感,医院文化体系建设亦实现了延伸与拓展。
今年10月28日,中国抗癫痫协会(CAAE)授牌附属医院为国家“CAAE二级癫痫中心”,医院就此成为粤西唯一一家首批国家二级癫痫中心。
近年来,恰如癫痫这类仅次于脑卒中的神经系统常见疾病,附属医院针对多类临床诊疗过程复杂,需多学科协作的学(专)科疾病诊疗,不断探索一站式和多学科协作模式,优化诊疗流程,以实现最佳治疗效果。其中,肾内科、心脑血管和肿瘤等相关学科发展飞速。
“通过学科建制,进一步强化和周边大型医疗机构的差异化优势,着力发展亚专科。”刘华锋介绍,借势“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东风,旨在“不同层次争创一流、特色发展”,近3年间,医院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入选项目以“补短板”为核心,着力于补齐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和办学条件短板;学科建设通过“照镜子”,开展全面、深入的学科基础调研,“请进来”——邀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等机构进行学科发展评估;“强自身”——打造“登峰计划”重点专科工程,加强日常管理,协助引导学科发展,持续锤炼学科能力;同时,“外引内培”,坚持人才兴院,搭建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多个重点学科和优势专科团队得以迅速完善。
“医、教、研三位一体是大学附属医院的担当和大学临床体系的重要落脚点。”刘华锋表示,提升急、危、疑、难、重症患者的诊疗能力,是医院当下发展所需,未来必备。
为此,医院近年间陆续建成并完善了危急重症“五大中心”,其中两个中心已通过国家认证。目前,正在推进重症一体化工程,发力重症ICU和专科ICU建设,整合“大综合、小独立”的危重诊疗体系。
“肿瘤内科、心内和普外等学科的专业化正在推进中。”在专科细分和亚专科建设上,刘华锋形象地比喻:正如鸡生蛋,一定是成熟一个落地一个;其他未成熟的,暂留在“母体”内孵化,静待时机。
“同时有分又有合。”对已落地的亚专科,要更进一步通过MDT,形成学科集群。目前,医院已有房颤中心、肿瘤中心等多个已建成和在建专病中心。其中,心律失常、冠脉和房颤等相关诊疗已形成区域品牌优势。
“‘高水平’基础上更进一步,科研水平持续提升。”从“BED”到“BENCH”,刘华锋认为,附属医院未来的高质量之路,科研必不可少,必然是从患者床边到实验室,再回到病床的闭环。为此,在医、教、研更为深入的协同过程中,临床发现的问题转到科研部门,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再回馈临床,实现的将是“双赢”。在此过程中,病理、检验、影像等平台科室的支撑不可或缺,将不断凸显。
“此外,医务部、护理部和财务等部门的协同也要跟上。”尽管遭遇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医院在“管理提升年”主题下,通过完善制度、优化管理流程和加强运营等措施,医院内涵式建设和管理不断精进,科学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2019年出炉的绩效国考,附属医院在1154家三级综合医院排名中位列221位,A级,广东省第28位;2020年,位列120名,距A+仅5名之差。
2021年,医院的目标是以三甲复评为抓手,“高质量”要求,系统规范内部管理,修补管理漏洞,强化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评价监督,精细化运营,为“十四五”开好局,铺好路。
附属医院的新院区将于2023年建成并投用,最终形成“一院两区多托管”的城市医疗集团新格局:“扩容”区域优质医疗资源,攻坚“健康机关”和“健康企业”新工程,正成为医院拓展当下医疗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效能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应对国家政策要求和区域医疗所盼,刘华锋表示,虽然目标高远,但砥砺必至。
领航者说
对标国内一流,建设高水平优势学科集群,深入推进重点专科提升工程。
医院当下的发展,缘于最初的人才架构和中后期的硬件投入,加之各阶段管理者和建设者的砥砺前行。
医、教、研三位一体是大学附属医院的担当和大学临床体系的重要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