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兴仁小学 杜金花
审题,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阅读题目,它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提炼出有效条件,弄清楚问题。由于小学生思维较活跃,因此,在面对题干较长、看似复杂的数学题目时,往往无法集中注意力审题,寻找出有用的信息。事实上,有些数学题目虽然文字较多,但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其中很多都是无用信息,我们只需要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即可。教师可以将审题能力的培养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量关系是数学问题中不可或缺的条件,只有弄清楚数量关系,才能展开求解。但是很多时候,题目不会直截了当地将数量关系表达出来,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时候,大家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进行分析。思维导图具有直观发散等特点,能够提升分析的效率,使得题中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绘制导图,引导大家掌握导图分析的要点,从而理清数量关系,提升解题效率。
例如,在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时,可以给出这样一道题目:某班级共有学生45人,其中男生比女生多5人,那么请问该班级男生和女生分别有多少人?看到这道题目后,学生可以绘制导图分析,首先将该班级画出两个分支,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已知条件说明男生比女生多5人,那么大家就可以在女生后面写“人数比男生多5”,这样如果将全班人数减5,即45-5=40,就是女生人数的两倍,即女生有20人,所以男生有20+5=25人。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已知条件转换为“女生比男生少5人”,那么将全班人数加5,即45+5=50,就是男生人数的2倍,即男生有25人,所以女生有25-5=20人。
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分析数量关系,进而提升审题效率。但是在绘制导图时,学生还要注意其简洁性,过于复杂的导图往往会适得其反。
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较少,思维往往很局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题效率。因此,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动手实验,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开拓思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数学课堂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的乐趣。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克服思维的局限性。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地让全班同学参与其中,发散思路,提升学习效率。
在求解数学题目时,学生可以联系生活,融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思考分析,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审题效率。
例如,在学习“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可以展示这样一道题目:周末,小明和朋友一起去文具店买文具,妈妈给了他50元,已知他买了3支圆珠笔,每支2元,买了4本笔记本,5元一本,小明想把剩下的钱都拿来买贺卡,已知贺卡4元一张,那么小明一共可以买几张贺卡?联系生活经验可知,花费总额要小于或等于自己拥有的金额,且总价=单价×数量,这时候可以先算出买圆珠笔和笔记本一共花费了多少元,即3×2+4×5=26,那么剩下50-26=24元,已知贺卡4元一张,24÷4=6,即小明一共可以购买6张贺卡。这样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题目需求,提升审题效率。
在学习数学时,教师往往会根据教学进度带领学生展开解题训练。因此,学生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在审题时结合实际,帮助理解。
总的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求解问题,提升数学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