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玮,吴 燕
(淮南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民众开始接受歌剧,歌剧经过不断演变与完善,逐渐成为音乐表演形式最为丰富、音乐感染力最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歌剧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产生、发展和顶峰时期,每个阶段歌剧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歌剧中,人们不但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旋律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与时代文化背景,对于提升人们的音乐修养具有重要作用。钢琴伴奏一般用于歌剧片段或是小型歌剧演出,在演出中担负部分替代和模仿交响乐队的作用。因此,歌剧中的钢琴伴奏能够体现伴奏技术处理,符合交响化特点。
欧洲16世纪末,开始兴起将歌唱和交响乐进行融合来表现戏剧情节的艺术形式,这是歌剧的起源。西洋歌剧在意大利和德国得到长足发展,这对于世界歌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到了19世纪,钢琴伴奏在歌剧表演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当李斯特对钢琴演奏技巧有了重大突破之后,艺术家和演奏家们也开始关注钢琴伴奏给听众带来的音乐艺术美感。实际上,钢琴伴奏不仅具有歌剧气氛的烘托作用,而且对于带动演唱者情绪也起到积极作用。这是歌剧中钢琴伴奏体现在直观的重要作用,对于演奏家而言,钢琴在歌剧中的伴奏给演奏家们提供更大的艺术创作空间,不单单是旋律织体的丰富,而且也是音乐形式的丰富。
歌剧作品中的钢琴伴奏,演奏者还应该兼顾歌剧的背景因素,从而使演奏者的钢琴伴奏能够更贴近剧情需要和观众情感以便达到更好的舞台效果[2]。歌剧演出中,为了保证歌剧表演者能够情绪饱满地演出,从而可以深刻地表达剧中的故事情节并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进而引导观众进入剧情。钢琴演奏者在进行歌剧伴奏时,不能囿于对钢琴本身音色和交响化处理,需要尽可能地将演奏与演唱者的情绪相融合,扩大钢琴伴奏的范围,调动演唱者的演出感觉和舞台感觉,调节演唱者情绪,让演唱者在空旷的舞台演出中找到依托与支撑,最大化地发挥钢琴的艺术魅力。钢琴出现在歌剧伴奏中,使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接受并喜欢上歌剧中的钢琴伴奏旋律,从而带领观众徜徉于歌剧中,尽情欣赏歌剧的魅力并随着演唱者和钢琴伴奏的旋律而释放情绪。这就需要歌剧中钢琴伴奏的演奏者充分发挥钢琴的艺术感染力,关注观众情绪,尽力表达作品的情感张力。如,舒伯特的作品,一般需要体现舒缓、平静的音乐;舒曼、莫扎特的作品则要体现出活泼、灵动的音乐艺术感染力;而在李斯特、肖邦的作品中却要体现激情澎湃、节奏鲜明的情绪及感染力。钢琴伴奏在体现出音乐作品的这些特点之后,能够更好地将观众紧张、忧郁的情绪进行调节,更好地体现出钢琴的艺术感染力[7]。运用音乐对人们进行精神和情绪的调节已经进入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之中,也是音乐艺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应用,是将艺术融入人们生活的开拓和发展方向,更是歌剧中钢琴伴奏的发展方向。
1.依据不同剧情风格的音色处理
在运用钢琴进行音色处理过程中,要求钢琴伴奏者准确把握歌剧整体风格,针对剧情进行分别处理。演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写作背景来了解作品的风格、人物形象特点,准确地根据剧情风格进行钢琴演奏中音色的处理。如在中国歌剧《伤逝》中,是一对生活在旧中国而接受新思想的青年人争取爱情的全面而真实的写照,为了获得自由与封建礼教抗争,钢琴在伴奏中奏响这一主题。在面对爱情时,钢琴所产生的伴奏音效是抒情的;而面对抗争时,钢琴伴奏所产生的音色效果是激烈的,体现出对旧礼教抗争的主题。钢琴音色的处理将舒缓与激烈相结合,既表现了男女爱情的美好,又增加了青年人物对于旧礼教的反抗效果,展现出歌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运用钢琴伴奏中的音色处理使歌剧中美好的一面与青年心中反抗封建礼教思想相协调,并体现出作者深深慨叹生活在旧礼教之下的青年一代以及对青年人向往自由的勇气的赞美。钢琴伴奏者在紧紧把握住这一主题基础之上,运用踏板中的浅踩来增强人物内心对于爱情的渴望,表达出青年人在相恋过程中的喜悦之情;运用长踩和深踩踏板则更能够体现出歌剧的主题——剧中人物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以悲惨结局。钢琴伴奏其音色处理的多样化让歌剧演唱者在思想情感表达的基础上丰富了音乐层次和思想引领性,使观众在钢琴伴奏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歌剧情节之中,对于音乐艺术的审美提高和艺术主题性的展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关于音效模仿的运用
钢琴伴奏还会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如管乐、打击乐等,只是相对于弦乐的模仿较少。歌剧《弄臣》中吉尔达有段咏叹调《亲切的名字》,在乐队伴奏中由长笛演奏高音的旋律声部,低音由双簧管、单簧管等奏出持续音。当利用钢琴伴奏进行模仿时,要想把长笛柔美圆润的音色表现出来,就要在触键中注意保持手指的力度,从而可以充分弹奏出管乐应有的音色特点。在威尔第歌剧《命运的力量》中咏叹调《赐给我安宁》是一段节奏突然增强的重音,这就需要乐队中的打击乐来完成,钢琴伴奏则使用左手伴奏的颤音技巧进行模仿定音鼓和大鼓的声音,使琴声厚重而饱满,为歌剧带来很好的终场力量[5]。在钢琴交响化的处理中还有一些是针对装饰音模仿的,这些音色只是偶尔出现在歌剧之中,作为音色和音乐背景的装饰,来凸显特别的音乐背景,在咏叹调《赐给我安宁》中就有这样一段模仿竖琴三连音的音色处理,在歌剧《水仙女》中的《月亮颂》也有一段是对竖琴的模仿,二者都在伴奏中体现出竖琴清透、水晶般的音色,给人以静谧、空灵的感觉,营造符合主题的音乐。钢琴交响化的处理是比较复杂的,由于需要模仿的乐器较多,对于演奏者的钢琴弹奏技巧要求较高,同时,还必须具备深厚的乐器演奏知识,通过对歌剧总谱的研究,在充分了解和熟悉管弦乐队伴奏的特点和音色之后,再反复听取原乐队演奏、揣摩音乐表现力,对钢琴伴奏模仿反复地练习,才能达到钢琴交响化的真实感,钢琴伴奏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
歌剧真正得到发展的时期是18世纪,当时交响乐和协奏曲兴起并给歌剧音效带来极大丰富,使歌剧的演出场面宏大起来。与此同时,交响乐和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促进了管弦乐队的发展,使得歌剧在西方发达国家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歌剧在西方的音乐史上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艺术水准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歌剧作品。当歌剧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歌剧中演唱者占主角的形式改变了,乐队在歌剧中参与伴奏已经成为歌剧的新形式,乐队丰富的演奏技巧和声乐部分之间的相互交融可以促进伴奏交响化的发展。
1.歌剧中钢琴伴奏交响化发展历程
伟大的作曲家李斯特是钢琴作为歌剧伴奏交响化处理的重要推动者[3]。李斯特所在的时代处于浪漫主义时期,他勇于突破,改变了钢琴在演出中的地位,并且对于钢琴的演奏技巧进行创新,如,双手八度交错半音弹奏、踏板的巧妙运用等,使钢琴这部原本默默无闻的乐器突然之间充满了神奇的魅力,拥有强大的潜在能量。李斯特认为钢琴能够模仿各种乐器,具有模仿乐队的效果,在李斯特的作品中也集中体现出他的这一思想。在李斯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钢琴音乐和交响乐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李斯特追求“钢琴交响化处理”的真正体现。歌剧其表演形式比较单一,在乐队的伴奏下增加了音乐感染力,丰富了人物情感特点,给歌剧增添了一定的可欣赏性。钢琴伴奏大多运用于小型音乐会、日常的排练、课堂练习等,由于钢琴的音色丰富,逐渐成为世界通用的声乐伴奏乐器。由此可以看出,钢琴在歌剧伴奏中承担了乐队的替代作用,而钢琴伴奏技巧的应用影响了演出质量。如需用一架钢琴模拟出管弦乐队的演奏气势,需要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和对歌剧作品极强的领悟能力,在掌握作品主题风格的同时,将演唱者的风格与钢琴伴奏融为一体,完美地演绎出歌剧作品。钢琴交响化处理,是演奏者以一己之力进行钢琴演奏时,能够达到乐队整体演奏效果,要求演奏者对于乐曲的总谱要有深厚的研究。在钢琴伴奏织体与不同乐器之间要做到熟练的对应,在分析音色处理的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4]。
2.歌剧中钢琴伴奏的交响化方式
(1)关于钢琴在乐队中的运用
乐队运用钢琴进行歌剧伴奏而对音色进行处理更是一种常见的方式,这种方式经过长时期的实践,技术愈发熟练,技艺也更臻于完美。歌剧起源于西方,其题材多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演奏中常常选用气势宏大的伴奏来烘托人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当管弦乐组成的乐队不能体现艺术家所想营造的演奏氛围时,钢琴凭借其自身独特的音色完成了音乐处理的任务,这种钢琴伴奏在注重演唱技巧的演奏场合中尤为重要。歌剧作品《我心欢愉》中,要求音乐的演奏体现出主人公的欣喜之情时,钢琴无疑成为能够体现这种心情的最佳乐器。在钢琴演奏中,手指对于琴键不同的触碰就可以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产生不同的音乐表现力,形成不同的音色。当手指高抬,快速落到琴键上时,所产生的声音是有力的、果断的;当手指在能够触摸到的范围内快速、有力地回落就能够听到坚实的音色效果。在《我心欢愉》中,运用手指指尖触键的技巧,弹奏出轻快、明亮且具有质感的音乐,体现出主人公愉快的心情,这部歌剧代表了维瓦尔著名的声乐歌剧,也是运用钢琴进行伴奏音色处理的典型代表。
(2)关于演奏技巧的运用
在钢琴交响化处理中,对于弦乐的模仿最为普遍。在歌剧《艺术家的生涯》中,咏叹调《多么冰冷的小手》曲谱是弦乐三声部旋律,钢琴伴奏在模仿弦乐的演奏时要将这三个声部之间的关系处理清晰,层次分明,具有立体感,高、低声部分别模仿小提琴和中提琴的音色,让小提琴柔和的音色在钢琴的伴奏中弹出来,中提琴饱满的音色处理得更加浑厚,模仿更具象。钢琴在模仿弦乐伴奏时,总是要进行多种演奏技巧的处理,如,在著名的歌剧《唐璜》中咏叹调《鞭打我吧》,采用的是手指触键的技巧,这种技巧为了将声音表现得均匀、流畅,需要同时注意到手指触键的力度和旋律。经过大量研究该歌剧中的曲谱,发现其音乐伴奏的特点为:左手伴奏呈现连续不断的、向上推进的音型,这就需要伴奏者仔细揣摩音乐伴奏特点适当地以钢琴伴奏进行技巧模仿。在弦乐中有一些双音、震颤音等的演奏技巧,钢琴伴奏中也要进行模仿,因此,钢琴演奏技巧对于交响化的处理十分重要。歌剧中的钢琴伴奏,模仿弦乐演奏是很常见的,又如,歌剧《卡门》也是观众非常喜爱的,在名段《吉普赛之歌》中,表现出吉普赛少女的欢快之情,用钢琴分解和弦来模仿节奏鲜明的跳跃音色,体现少女轻盈的体态和柔美的身姿,在用左手进行钢琴伴奏时尽量地轻且整齐,从而充分模拟出这段乐曲中弦乐演奏的特点。在歌剧《波希米亚人》中,作曲家将具有喜剧特点的主人公形象搬上歌剧舞台,并采用弦乐来进行伴奏,从而体现其乐曲的优美。因此,在运用钢琴进行伴奏时,也尽量采用钢琴模仿弦乐音效的特点来进行。钢琴模仿弦乐时,通过钢琴踏板来体现是最典型的方式,踏板能够与不同触键形式进行配合演奏出不同音效的曲子,因此,踏板在钢琴的演奏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也是歌剧运用钢琴伴奏最主要的原因。俄罗斯钢琴家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踏板以曲子的表现力为基础进行深、浅、长、短的踩踏,如,当演奏连续而圆润的声音时,踏板要采取踩下延音的操作。所以,在进行踏板的操作时,根据演奏者对于乐曲的理解进行不同深度的踩踏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钢琴在歌剧中的伴奏是为了更好地烘托演唱者对于故事情节的演绎和倾诉,丰富音乐旋律、饱满演唱者情感,塑造更立体的人物形象。从钢琴伴奏的形式来看,主要是为小型演唱会中歌剧的一些咏叹调伴奏,或者是作为较大段落之间的连接和贯穿,所以就要求演奏者从全剧情的音乐情感表达出发,集中体现钢琴伴奏的艺术与特点。如,在歌剧《伤逝》中,体现出人物对于自由爱情的渴望和对封建礼教的抨击,在经典片段《紫藤花》的钢琴伴奏中就要将主题思想与人物情感充分地融入到伴奏之中,而不仅仅是对钢琴技巧的把握。
从古至今,音乐艺术始终伴随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不断丰富,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歌剧作品中的钢琴伴奏虽然历经了很长时间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演奏技巧与经验,但是,随着人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提高和审美需求创新使钢琴伴奏有更长足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钢琴伴奏在歌剧作品中的地位不断攀升,这也加速了钢琴艺术受众群体的提升[6]。在钢琴伴奏中,演奏家们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探索的重点从研究钢琴自身的演奏技巧转向与歌剧情节、人物塑造、定位等演出因素完美结合起来,有的演奏家还将整场歌剧的节奏把握融进自己的伴奏中来,更加体现出钢琴伴奏在歌剧中的音乐艺术魅力和重要性。时代在进步,人们对歌剧的审美在提高,钢琴伴奏参与歌剧的整场演出节奏把控显得尤为重要,这使人们开始逐步单独研究钢琴伴奏的弹奏技巧以及怎样让钢琴伴奏能够更好地融入歌剧表演中。现代歌剧中,钢琴伴奏已经具有为人们纾解情绪、调节心绪的重要作用,对于歌剧作品中钢琴伴奏的未来发展的探索,不仅仅要重视钢琴伴奏的音色处理与交响化等演奏技巧,更应该开拓思路,不断拓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推动钢琴伴奏艺术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