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及提升策略

2021-11-29 23:59王嵘蓉
关键词: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王嵘蓉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2013年教育部联合司法部曾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刻认识整体提升青少年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事实上,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强调要重视提高青少年学生法律素养。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高校是法治人才培养的第一阵地,要提高学生的法学知识水平”。随即,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召开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学生法治教育座谈会,进一步提出“要切实增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由此可见,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问题已然成为各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大学生法律素养作为一种通过后天长期努力而习得的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等方面的综合能力,[1]相较于法律素质而言,更多体现的是一个人后天对法律知识习得的能力,属于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这也就要求高校必须以系统化、多元化、实效化、协同化的方式来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让法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唯此方可促进大学生法律知识习得的动态发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大学生犯罪率仍然居高不下,无论是“大学生犯罪新生最多”,[2]还是“网络化犯罪倾向明显”,[3]或是“大学生暴力犯罪多发”,[4]类似的相关新闻报道日益增多,其存在的社会问题也日渐凸显。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也是维护法治社会的参与者、追求正确法治观的倡导者,势必需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予以探讨。

(一)国家层面: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5]由此可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工作显得尤为迫切。从空间维度来看,“全面”一词涵盖了大学生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群体;从时间维度来看,“加快”一词则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必须具有年富力强的基本条件,而大学生作为青年人群体无疑具备这一条件。可以认为,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既是党和国家对全社会提出的时代使命,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所面临的时代要求。如果说大学生法律素养无法匹配时代的要求,不能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信法,那么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深刻复杂变化,大学生势必将无法肩负起实现依法治国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以及法治文化,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法治建设规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社会层面: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构建法治社会的现实需求 2012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提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首次把法治社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内容正式提出。从学理上看,法治社会既是法治运行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建设发展的主观选择。[6]但无论是客观上的要求,还是主观上的选择,构建法治社会必然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诉求。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群体,本身就具备一定程度的公共理性认知能力与基本需求。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犯罪问题屡见不鲜,一些校园内发生的暴力犯罪、网络犯罪、诈骗犯罪等案例仍然不断,并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危害及不良影响,这无疑对于构建法治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强化大学生运用法律的能力,势必成为化解当前社会法治问题的一剂良药,亦是构建法治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个人层面:培育大学生法律素养是树立正确法治观的基本诉求 从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到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再到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上述一系列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中不难看出,所谓的法治观其本质就是社会主义法治观。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法治观是在价值层面倡导和审视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用法治来评判社会进步与工作成败的价值标准[7]。但是,在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当前除了法律专业之外,其它专业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对树立正确法治观的教育问题十分漠视,其学生不仅难以全面系统的接受法治教育,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兴趣及正确动机。为此,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个体亟需强化法律素养,然而对其法律素养进行培育,不仅可以增强全社会公民尊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素养,同时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该率先垂范,为全社会树立先锋模范作用。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现实困境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明确指出“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8]事实上大学生在面对这一深刻变化的成长环境下,势必对其法律素养的培养带来了一系列的困难及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互联网舆情监管不力、学校法律通识教育缺失、传统“情理”观念桎梏等因素。

(一)互联网舆情监管不力,削弱了大学生法律认知能力 根据2021年公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其中在年龄结构中,20~29岁网民群体占比较较高,达到17.8%;在职业结构中,学生最多,占21%,[9]不言而喻,随着青少年学生成为互联网关注度最高的群体,同样也受制于较深影响,我国互联网舆情监管不力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一方面,是由于少部分网络管理员的职业道德较低,为了博取社会关注与网络点击量,不惜对热点事件进行歪曲炒作、虚假报道、哗众取宠,导致大学生对网络舆情的真伪难以有效辨别;另一方面,是网络社交平台利用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法律知识薄弱等特点,采取金钱诱惑、感情诱惑、利益诱惑,使大学生逐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综合来看,无论是内因的缺失,或是外因的影响,互联网舆情监管缺位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于法律认知的基本能力,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困境。

(二)学校法律通识教育缺失,导致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众所周知,高校是大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但当前学校法律通识教育开展的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从师资力量来看,除了法律专业教师以外,鲜少有学校配备专门的法律专业教师为大学生讲授法律通识课程,多数学校均由班主任和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法治教育工作的承担者。当前绝大多数班主任与辅导员的主修专业并非法学,且其中多数人员也未经过系统的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和业务培训,因此,他们的法学教学经验也略显不足,教育能力也较为欠缺,导致法律通识教育得不到有效保障。

从课程设置来看,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系统的接受相关法律知识的课程学习,其他专业的学生则主要通过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进行学习,然而该课程中有关法律知识内容不到一半,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学习时间都不足以让大学生系统掌握法律知识,更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与操作,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普法宣传教育。从考核评价体系来看,目前在高校考核评价体系中,就业至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各个高校在进行考核评价时也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和资格证书考试等内容作为主要的考查标准,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如此一来,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养等软性能力的培养,造成学校对法律在内的软素质课程设置缺乏足够考查,教师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工作也缺乏足够重视,最终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不难想象,如果学校长期忽视法律通识教育的开展与实践,其结果势必将导致大学生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法律素养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传统“情理”观念影响,限制了大学生法律实践操作能力 从乡土社会的角度来看,我国属于一种“情理社会”,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法理社会”的实践。而随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我国法治化程度及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旧有一部分不良的传统“情理”观念影响着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观念、不良择业观、不良爱情观、不良交友观等,将必然导致大学生产生情感上与认知上的偏差,极易让其陷入到法律纠纷之中。

特别是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较为淡薄,调查数据显示:有62.03%的大学生对法律重要性的认识情况为法律很有用,可以用来解决大部分问题;而有32.05%的大学生则认为法律有一点用处,仅仅可以用来解决一些问题;还有5.92%的学生认为法律毫无用处,无法用来解决问题。[10]此外,仍然有部分大学生还存在法律观念的误区,在他们看来,运用法律手段来进行维权的程序是很复杂的,既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还要付出很多经济成本,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所有的事情都走法律途径。因此,在面对法律陷阱及不公之时,诸多学生常常无法及时的正确处理。不良的传统“情理”观念,限制了大学生的正确法律认知以及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提升策略

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育既是一个长期、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逐渐将已有的法律知识、法治观念以及法治信仰内化于心的过程,面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逐步提升对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的重视程度。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亟需培养和提高具有法律素养的大学生去引领和示范。高等学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重要场域,也应当积极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困境,努力将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积极通过各种途径在传授学生法律知识的基础之上,将法律教育转化为法律素养的培育。

(一)以校园法治网络建设为窗口,优化学校法治宣传环境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1]而高校作为培育大学生的重要阵地,既应成为意识形态阵地的守卫者,也应肩负起法治宣传的职责和使命,让大学生在接受学校宣传教育后,从内心深处认同社会主义法律,从而实现法制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12]不言而喻,自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为校园法治网络建设,既带来了诸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有利的发展机遇,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网络自媒体,强化校园法治网络建设平台。

一方面,利用其快速的信息传播和高效的资源共享功能,让大学生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并学习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以大学生喜欢关注热点新闻、搜索热点资讯等普及性的信息获取方式,将法律知识学习大众化、生活化。此外,还可拍摄校园法律微视频置于新媒体平台增强法律信息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例如:开展校园法律知识宣传活动月(示范周)、开展校园法律知识答题竞赛、法律热点讨论等网上活动;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后台监督管理,净化校园网络空间环境。例如:对相关网络运营商发布的内容及信息进行初步的审核,同时对于政治方向、政治站位有偏差的内容要及时进行监管与控制。总之,既要保证大学生在网络平台充分发表自己的法律观点、利用网络平台充分学习法律知识的同时,也要对网络平台的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做到及时监管。

(二)以法律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加强学校法律教育力度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过程中,我国将公民法律素养的培育也纳为其核心内容之一。而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公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法律素养的培育也尤为重要。于高校而言,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也是势在必行,通过开设和优化法制教育相关课程,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具体而言,高校应该为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强法律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除了大学生必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外,应该增设讲授《劳动合同与法律纠纷处理》《创业法律实务》《道路交通安全法概论》《消费权益保护法概论》《民法典概论及法律纠纷处理》等。因为,大量的在校大学生或毕业大学生面临着劳动就业、创新创业、道路安全、消费权益、婚姻关系等方面的法律纠纷及问题,这从近年来各地新闻媒体报道中便可窥一斑而知全豹,而让大学生仅以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中的法律知识来应对复杂的法律问题及事务,无疑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高校应该有效的结合时代背景与社会现状,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法律通识课程,以此加强学生法律教育力度。

除此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深化师资队伍,开展法制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质量等,并进一步改善教学方法,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全方位普及法律知识。总之,既要保障法律通识教育课程有规模、有体系、有数量的开展,同时也要对其教学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三)以开展法治实践活动为抓手,促进学生用法能力提高 法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不能只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还应当通过各种方式开展法律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在法律实践过程中学会如何运用正确的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用法能力。大学生不仅要学法和懂法,更要会用法。目前大学的法律教育活动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包括模拟法庭活动、模拟案件审理等法律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让大学生通过法律教育了解法律诉讼程序,培育学生用法实践能力,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13]开展一系列的法律知识竞赛活动和交流活动。例如:全校法律知识竞赛、法律情景剧比赛、法治知识辩论赛等等,同时可以邀请检察院、法院及律师事务所等专职人员走进校园,举办系列讲座和座谈会,让大学生有机会与国家公检人员面对面进行交流。通过开展校园法治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觉醒,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基本能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增强学习紧迫感、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努力提高人文素养。[14]大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主力军,必须掌握并提高自身法律素养,方可为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之力。尽管当前大学生法律素养培育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然而随着高校法治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其践行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依法治国培育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礼赞70年:从五四宪法到全面依法治国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法治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