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对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启示

2021-11-29 23:36吴学兵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家训家国家风

李 雨, 吴学兵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孕育了中华儿女宝贵的精神品格, 培育了中国人民崇高的价值追求。端蒙养、重家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作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是爱国精神谱系中颇具代表性的价值符号。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中, 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家庭、国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诸如此类的精神特质在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均得以体现。 家国情怀作为家训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是中华民族在历经千百年的长期实践中凝炼出的本民族独特的精神理念和道德规范。 结合新时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容, 对涵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具有现实意义。

一、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神特质

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的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家教的传承,家风家教作为家训文化的重要载体,历经千年,绵延至今,成果极其丰硕。传统家训是指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形成的关于齐家教子的训诫,主要是家族父祖对子孙、族长对族人等关于品格修炼、家礼规范、治家教诲的训示,也有指夫妻间的嘱咐、兄弟姐妹间的诫勉。传统家训以教家立范为宗旨,以传承家族的价值信仰为目标,以家法族规中的行为尺度和道德规范为准则,构成了一定社会背景下占主导地位的家庭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家训产生并服务于古代社会,部分家训带有明显的以君权、父权、夫权为中心的落后观念,应与新时代倡导的优良家训加以区别。

1. 家国天下的政治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传统家训文化的生成有赖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背景,尤其是以“家天下”为大一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宗”与“法”的结合推动了“家国同构”的观念。从先秦时期到唐宋时期,再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献卷帙浩繁。古人既重视家训家风对个人修身、明德、格物、致知的影响,同时也注重运用家训文化培养社会成员的家国情怀。在传统家训文化中,家国情怀的表征有两点:一是个人对国家的绝对忠诚;二是社会对个人道德品格的至高要求。“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作为《颜氏家训》的开篇之序,意在表达圣贤之书教育人们要忠于国家,孝顺父母;朱熹在《朱子家训》开篇也讲到君王的可贵之处在于仁德爱民,臣子的可贵之处在于忠心爱国;张之洞在训示子孙晚辈时说,要“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可见,传统家训文化中体现的是以国为先、忠于国家的家国情怀。

2. 齐家治家的价值理念

中国人的家是中国文化的要领所在。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培育子女健全人格和素质素养的原始场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家庭建设和家风建设,因为家庭建设和家风建设的好坏同国家的兴衰紧密相连,家风的塑造是培育家国情怀的起点,与儒家倡导的“齐家”思想相契合,传统家训在事亲事长上强调“谦良恭顺,孝亲敬长”。“一孝立,万善从”。百善孝为先,只要有孝心,人就会有更多的善行。在夫妻关系上应该追求“夫义妇顺”,在亲邻关系上应该提倡“睦邻友亲,互相帮助”,在家务治理上要求严谨治家,勤俭节约。传统家训在强调齐家思想的同时,也极为注重治家之道,要做到家庭和睦、长幼尊卑有序,最根本的要求是家长心中明大德,公正无私。

3. 以诚立身的修身之本

诚信是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基、修身之本,更是齐家之道、立国之本[1]。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诚信一是指为人处事真诚、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诺。纵观优秀传统家训家书经典,大多数都认为诚信是儒家“五常”之本,在教导子女修身治学、为人处世、齐家治家的过程中,优秀传统家训每时每刻都在强调诚信的重要性。如《彭氏家训》中对“诚”的论述:“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2],其中所表达的意思是:诚实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袁氏世范》提到“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3]的观点,教导晚辈为人处世必言而有信。《颜氏家训》中也指出:“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4],意思是巧妙地伪装远不如笨拙且不加掩饰的诚实,提醒后辈在修身立德的过程中要将诚信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以诚立身是古人修身的重要基础。

4. 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内涵丰富,涵盖的内容多,覆盖面广,道德和人格的教育始终是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廉洁作为个人品德的重要内容,在历代家训中都备受重视[5]。我国传统文化讲究“礼义廉耻”,而廉洁奉公对于国之生死存亡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若是官员们挥霍无度、骄奢淫逸、无心理政,将会导致国家未富先奢,当奢靡之风蔓延盛行,即是亡国之日。因此,廉洁奉公的主要内涵包括以俭养德、取之有道、量入为出、公私分明,廉洁奉公的行为准则具有实用价值、道德价值和教育价值,对于培养官员的廉政之心具有重要意义。

5. 精忠报国的责任担当

家国情怀是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形成的,责任担当是其精髓所在。习近平指出:“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6]。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是中华儿女的本分,也是职责。随着宗法制度的确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更加注重“家”与“国”一体化的观念,“天下为公”“尽忠报国”等优秀传统家训思想早已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帝王、仕官的家训中,爱国恤民、忠心报国等为官之道的特征尤为突出。大多数出身官宦之家的子弟时常被教导:无论官位几品,都要忠君爱国、为官清廉、报效朝廷、造福百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个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体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报国思想的文化熏陶。无数仁人志士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头颅、洒热血,尤其是在近代社会,集中体现为中华各族儿女极力捍卫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奋勇抗争外来侵略的家国情怀。

二、 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对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

家国情怀是近代社会特殊历史时期的思想产物,是对儒学文化中“修齐治平”的集中表达,是传统家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成员对民族与国家的基本认同[7],是文明时空、政治想象、世界图景、道德理想的有机统一。中华民族虽历尽沧桑,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仍流传至今,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风貌,提炼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运用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为新时代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良好家风、立志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志、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提供了充足的精神养料。

1. 涵养家国情怀是大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动力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方向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关乎中国梦的实现,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基础,也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

家国情怀的思想观念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体现着中华儿女深层次的价值选择和精神追求,引领着无数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担当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和传播者。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思想观念,要从思想上引导大学生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从内容上使大学生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从实践上丰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由此增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2. 涵养家国情怀是大学生传承良好家风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风貌,弘扬了孝老爱亲、正心诚意、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风建设,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对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优良家风是促进家庭幸福的基础,是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重要条件,是助推国家繁荣发展的必要之举,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

传勤书俭学家风,承忠义孝善本色。家风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家风的塑造是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起点。家训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个人品德的鲜明底色,也是自觉抵制不良习气的保护屏障。运用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基因、传承良好家风的有效途径。

3. 涵养家国情怀是大学生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的必然选择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长期积淀中,家训文化孕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发展。在儒学文化中,“内圣外王”被视为太平时期个人内心修炼的最高目标,其局限性在于没有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缺乏“家国天下”的道德格局。而儒学文化孕育家国情怀,才是对于道德修炼的最高要求。“家国情怀”对“内圣外王”的超越不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家”“国”圈子里,而是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终极目标。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中始终强调爱国之情,这一观念延续至今并逐渐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热爱祖国是立身之本。通过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使其对爱国情和报国行有了清晰的认知,明白爱国是无私的、奉献的,也是具体的、实践的。要做到自觉树立爱国情,自觉践行报国志,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砥砺前行的韧劲、永久奋斗的精神,将爱国之情落实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行动中。

4. 涵养家国情怀是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必由之路

面对新时代,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想观念新颖、兴趣爱好广泛,探索未知事物的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强,对追求个人梦想、实现个人目标满怀期待。但他们生长在和平的年代,尚未体验过民族存亡的危机,容易满足于“小我”成就、追求当下快乐,诸如此类的原因造成了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责任认知与责任行为的断裂。因此,培育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尤为重要,这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更要做大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明确社会责任感的核心要义,使大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增强对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自觉传承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立德修身的品质,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不懈奋斗。

三、 高校涵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路径

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8]提倡爱家与爱国相统一,让每一位社会成员、每一个“小家”都为中华民族的“大家”作贡献。家国情怀作为家训文化的核心内容,在新时代被赋予了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主要场所,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涵养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有助于滋养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与涵养家国情怀都是一个过程,高校必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视第一课堂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优先解决大学生对“爱国”的基本认知问题,让大学生了解基本国情、中华文化、民族精神,并将认知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统一。其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应当讲求“博”、讲求“精”、讲求“专”[9],力求博采众长,拓宽个人学术视野,增添人格魅力,在课堂上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叙述历史事件时,要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真相,为学生讲述事实,分析历史事件,讲明历史意义,引发学生思考。注重挖掘在抗疫救灾中的先进典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将家国情怀教育的相关课程嵌入必修课与选修课当中,实现必修选修全覆盖。相关课程设置一是要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二是要配合恰当的形式,展现鲜活的内容,以便于最大限度地降低传递中的递减率,实现教育效果最优化[10]。

2. 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需要充分利用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教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引导作用,促进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细雨润物般涵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一,学校可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将家国情怀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增设相关的宣传版块;定期开展相关讲座及阅读分享会;建设特色文化研究院,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能了解。第二,把优秀传统家训家风引进校园,运用艺术形式陶冶学生情操,举办“传承良好家风,涵养家国情怀”等校园征文大赛、朗诵比赛、诵读经典活动及演讲比赛,激活校园文化氛围,让大学生在感官享受的同时震撼心灵,在艺术审美的过程中接受教育,进一步提升家训文化的吸引力;第三,定期举办文艺晚会或话剧观赏活动,编排关于弘扬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舞台剧及话剧,让大学生参与其中,浸润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多渠道拓展实践教育场所

开展关于家国情怀主题实践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11]组织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高校实践教育的关键环节, 其目的是弥补课程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促进大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过程中全面发展。 高校应深入领会文件精神, 积极落实文件要求, 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英雄人物纪念馆、红色革命文化纪念馆等, 并进行现场教学, 讲述真实故事, 发挥英雄模范的榜样作用, 激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随着数字媒体科技的进步,大学生对文化消费和文化体验要求的快速转变催生了一系列创新体验产品,如网上虚拟展厅、3D展会、数字沙盘等,随时随地体验“真实场景”,让虚拟场景贴近现实生活。学校可以打造功能全面、内容丰富、体验感和互动性强的红色文化数字虚拟展馆,建立数字化传承机制,为学生提供参观体验各地红色文化展馆的机会,给予他们感官上的触动和视觉上的冲击,破除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的开放。

4. 创新家国情怀传播样态,激活文化共享氛围

新时代大学生是互联网上的活跃群体,各类新媒体平台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将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各类新媒体平台,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首先,建立网络宣传的教师队伍,及时掌握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态度和需求程度。寻找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以家训文化为主要内容,写出具有现实性、指导性、教育性的推文,力求逻辑清晰、三观端正、重点突出,打造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公众号,使家国情怀精神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其次,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如学堂在线、高校慕课、学习强国app等,搭建学习平台,实现多渠道育人。此外,学校可以发挥大学生专业优势,为学校官网搭建服务与学习为一体的特色信息资料库,打造内容精简、功能全面的校园网站,将相互关联的内容模块有序排版。指导学生自己做,促进学生自己学,在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的同时,融入娱乐元素,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奋点。

猜你喜欢
家训家国家风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诗人的家国情怀
三坊七巷 名人家风家训馆
家风伴我成长
家训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